當房屋不再成爲天量貨幣蓄水池 8月物價漲幅創近年新高

9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2.3%,為上半年來最高,剔除春節因素影響創下了近幾年新高。在政府控房價背景下,房屋不再成為過量貨幣的蓄水池,過量的流動性加上日益艱難的實體經濟,經濟滯脹風險有如禿鷲一樣在天空環繞。

對於CPI指數的大幅上漲,國家統計局認為主要是受食品價格上漲較多影響。8月,食品價格上漲2.4%,漲幅比上月擴大2.3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46個百分點。華北、東北和山東等地受颱風殘餘環流北上影響,遭遇罕見強降雨,遼寧、吉林和山東鮮菜價格分別上漲29.7%、22.3%和21.8%;天津、北京和黑龍江分別上漲16.1%、15.2%和14.6%。今年夏季罕見高溫,時間持續長,生豬生長緩慢,再加上“非洲豬瘟”影響,豬肉價格上漲6.5%。

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近期中國經濟放緩與通脹上行並存,初步呈“滯脹”特徵,年內出現“嚴重滯脹”的概率不大。但未來豬肉價格、房地產“蓄水池”效果邊際下降以及貨幣政策邊際放鬆產生的外溢效果可能會推升CPI,“輕滯脹”的概率在上升。

當房屋不再成為天量貨幣蓄水池 8月物價漲幅創近年新高

多家研究機構報告以及部分學者均認為,短期內CPI同比或將繼續抬升但總體可控,豬瘟對CPI的影響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同時預計下半年結構性寬鬆的貨幣政策總基調仍將延續,貨幣流動性增長或將抬升通脹水平。我們將迎來一輪全球性通脹。易居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指出,目前國際油價也有趨漲的壓力,少數城市的房租也有上漲壓力,未來一年,CPI頂破3%的概率很大。

過去這些年,中國貨幣超發,房屋價格大幅上漲,居民財富也是水漲船高。房屋成為吸納天量貨幣的蓄水池。一組數據與十年前進行對比:2007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40.3萬億元,當年中國GDP是27萬億元,M2佔GDP的比重是149%。2017年末,GDP為82.7萬億元、M2是167.7萬億元,M2佔GDP比重上升至203%。

有數位專家近期警告,隨著經濟壓力加大,政府加大基建投資,被迫向市場注入更多貨幣以刺激經濟。但是,控房價已成為高壓線,如果多餘的錢如果不能進入實體經濟,就必然會流向剛性的生活必須品,如糧食、易存儲的蔬菜等,推高價格。

經濟學者李奇霖指出,2019年社保改由稅務局徵收,各類型企業中對中小民企用工成本的衝擊更為明顯,至少會在預期層面影響民間製造業投資的意願。

未來就業機會、收入增長放緩,與此同時物價卻可能出現大幅上漲,這就產生了所謂的經濟“滯脹”現象。如果滯脹真的發生,人民幣貶值也將不可避免。

一般認為,對付滯脹,政府很難依靠單一的貨幣政策來消除滯脹,因為採用緊縮貨幣政策,一提高利率,企業經營成本加大,經濟就有可能更加蕭條,甚至引發倒退,若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了經濟增長,但又會引發惡性通貨膨漲。

因此,政府應該擴大公共財政支出,同時減稅,加上適度提高利率來壓抑通漲,隨著時間過去則可逐步消除滯脹。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國債負擔。

70-80年代美國經濟滯漲:股市經歷6輪調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歷了長達13年的滯脹期,直到1983年才出現好轉,這歸功於里根政府的結構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此時,美國經濟滯漲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發展正處於低潮,出口貿易份額下降,實體經濟缺乏增長點。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處於轉型期的貨幣政策不但沒有刺激經濟增長,反而起到火上澆油的效果。經濟滯脹造成的影響:對私人投資產生幾位負面的影響,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增長停滯。在滯脹期間美國股市經歷了6輪調整,股市走熊先於經濟衰退,而股市企穩也先於經濟企穩。1973年-1974年的股市大調整中,美國標普500下跌了近43.3%。

外界常常把上世紀70年代的歸因於石油價格上漲。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OPEC宣佈對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當時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上漲到超過13美元。7年後,又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肇始於兩伊戰爭,油價從1979年的13美元暴漲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有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出現滯脹的原因應該歸咎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過量的貨幣供應不僅沒有幫助到經濟增長,反而推高了通貨膨脹。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使通貨膨脹直接上升至2位數,另外信貸業務的擴張也對通過膨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李其霖認為,我們很可能正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公眾能夠感受到物價壓力的上升,貨幣購買力的減弱,以及生產、需求的放緩,但在數據上看,CPI同比漲幅並不大、GDP保持平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