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包容基因科技的健康之路

湖南長沙一名孕婦在經無創產前篩查之後生下問題男嬰,日前經媒體報道後,相關“無創產檢”受到質疑。8月1日,華大集團對此回應稱:“根據國家衛計委要求,我們所做的無創產前篩查針對的是三種染色體的數目增加,包括T13、T18、T21這三種染色體異常。而此次披露案例是13染色體的長臂片段缺失,並非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的範圍。”

在“二孩時代”,技術對優生的影響不僅關乎一個家庭的幸福、更關聯到一個社會的健康。正因如此,華大基因的無創產檢在技術層面的爭議才備受關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有兩個常識需要重申:一則,無創產檢僅僅是篩查、而非診斷,DNA檢測在概率上的風險暫時無法規避;二則,基層醫療診斷部門在使用無創產檢技術的時候,當理性告知而非神化宣傳。

長沙孕婦事件無疑是一種遺憾和痛苦,但就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影響而言,仍有是非對錯之辯的空間。“13染色體的長臂片段缺失”若果真不在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的範圍,那麼,這種誤解就是個科普和知情的問題,而不能佐證技術檢測對於胎兒健康風險的放任。事實上,如果單從技術考量,國家級的技術規範並未要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準確率達到100%。比如衛計委2016年11月發佈的《孕婦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技術規範》指出,無創產前DNA檢測對於21三體綜合徵的檢出率不得低於95%,而21、18、13等三種三體綜合徵的複合假陽性率不得高於0.5%。

這倒並非要為企業背書,而在健康中國戰略語境下,靠科技幫助準媽媽們降低新生兒缺陷風險,當成為矢志不渝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無創產檢的“深圳模式”是為最好的例證:2017年,深圳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TP)人群覆蓋度約為70%,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在首位。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大基因累計為深圳市31.3萬位孕婦提供無創產檢服務。經過有效干預,2011-2017年全市唐氏兒的活產率從2011年的2.36/萬下降到2017年的0.84/萬。基因科技在大概率上改變城市健康生態,這大概也是“科技改變生活”的滾滾大勢。往前走還是向後退,不是個單純的市場問題。

當然,眼下還難以定論長沙孕婦事件是否一次小概率事件衍生的悲劇。但是,有兩點共識恐怕需要在疑雲密佈的輿論場釐清:第一,無創產檢普及時間尚短,信息不對稱現象短期難以糾偏。當下,無論是技術提供方還是醫院,都當有更多耐心和責任,傳遞專業的關懷與善意。第二,縱使相關技術並非萬能,也應鼓勵基因科技對生命健康的改良之路。

一句話,即便就像網約車與移動支付會有這樣那樣“成長中的煩惱”,但是,我們始終都當對人類文明的進階之路審慎而包容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