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库:政府补贴政策与中国的“产业冲浪”

安邦智库:政府补贴政策与中国的“产业冲浪”

中国存在明显的“产业冲浪”现象。所谓产业冲浪,是指在政策推动、补贴刺激、配套支持、资源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产业发展往往呈现“一窝蜂”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并且很快进入过剩的发展模式。由产业冲浪导致的后遗症通常表现为:一方面,严重的资源浪费,大量的商品或服务过剩、冗余和闲置;另一方面,产业冲浪也会消灭巨额财富。例如以资本市场刺激为主的互联网泡沫在2000年破裂后消灭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这种现象在中国也逐渐多了起来。

最近有报道称,在北京少数新能源车停车场,出现了一处大规模的“僵尸充电桩”,约40根新能源车充电桩全部闲置,其中大部分已经损坏。充电桩运营企业内部人士透露,这批充电桩是发展初期为抢占市场而大量建设的。由于重扩张、少规划,致使充电桩大量闲置。现在,如何处置闲置充电桩又成为新难题。由于已经申报政府补贴,充电桩运营企业要保证充电桩至少5年正常连续使用,因此很难自主决定将其拆除或是移位。僵尸充电桩如同此前曝出的“共享单车坟场”一样,同样是资源错置之后所造成的惊人浪费。而稍有不同的是,后者纯属是资本驱动盲目扩张的结果,前者则还夹带着一部分财政补贴、政策激励的诱因。

与政府补贴相关的“产业冲浪”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一些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尤为明显。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9年春节前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13座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知》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如对混合动力汽车最高每辆车补贴5万元;纯电动汽车每辆可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汽车每辆补贴25万元。对十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混合动力汽车最高补贴额为42万元/辆;纯电动汽车50万元/辆;燃料电池汽车为60万元/辆。《通知》同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财政补贴政策伴随着快速发展目标。2017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据统计,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100万辆。鉴于市场中的低端汽车与消费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相当严重。2015-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万亿元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按照规划,这些项目大多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业内预期,2020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取消之后,其他政策如果不能跟上,企业的车卖不出去,就有可能出现实质性的产能过剩。

另一个例子是光伏发电。2013年8月30日,在《国家发改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对集中式光伏发电,我国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三类资源区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9元,0.95元和1元(不排除地方为鼓励光伏发电而制定高于标杆价的上网电价标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高出部分由省级财政承担)。电网企业可就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申请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对于分布式光伏电站,我国实行全电量补贴政策,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含税)。文件中明确提出: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电价补贴标准,期限原则上为20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光伏发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新增装机容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5月,中国并网光伏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4亿千瓦。

然而,中国的光伏发电补贴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到了2018年5月,中国的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160GW,其中2017年安装了53GW,2018年的前5个月安装了超过30GW。这160GW的光伏发的每千瓦时的补贴,随着时间有所削减,平均大约0.35元/kWh。光伏发电补贴的时限是自发电之日起20年,中国的光伏发电小时数平均超过1350小时。于是,这160 GW光伏的发电补贴就=160,000,000 kW x 1350 h/年x 0.35元/kWh x 20年,即约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已经支付的补贴不到10%,还有1万多亿元,要在未来20年支付。虽然在光伏新政出台后,补贴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取消。因此,国家今后要为此支付的补贴要远远超过一万亿元。

半导体产业也同样发展为产业冲浪。半导体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点扶持。特别是中兴事件以后,发展半导体产业在我国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是国家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基金成立于2014年9月,计划筹资1000亿元,实际筹资1387亿元。截止2017年9月底,大基金已累计决策投资55个项目,涉及40家集成电路企业,共承诺出资1003亿元,实际出资653亿元。大基金的成立同时撬动了一批地方产业基金,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全国成立了二十余支集成电路地方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地方集成电路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标杆企业。据不完全统计,集成电路地方产业基金募资总规模已经达到3600亿,加上大基金,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规模达到5000亿。目前第二期的大基金正在筹划中,预计筹资额将达到1500-2000亿元,加上对地方产业基金的撬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总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元。

不同于国家直接对半导体企业进行补贴的模式,大基金通过资金入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虽不直接参与公司运作,但仍起到监督和监管的作用,促使企业合理使用投资金额,将资金用于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上,相对于传统的补贴模式,大基金模式势必使资金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但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给钱多了,就会出乱子,会吸引骗子,还会造成补贴资源浪费。

在政策推动、补贴刺激、配套支持、资源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产业发展往往成为产业冲浪。一旦补贴减少或取消之后,大批的企业可能会受到冲击(补贴退坡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发电产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如果其中涉及到金融部门的优惠贷款政策支持,那么就会形成坏账,一旦产生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就可能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产业冲浪能够在短时间内突击发展出一个产业,但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影响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政府补贴政策和资本市场刺激之下,中国常常出现周期性的“产业冲浪”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关键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政府之手不能太长,要给市场留出足够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