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爲主力機

不管是從膠片到數碼,不管從旁軸、雙反到單反,也不管從單反再到微單,所有存量,不管是玩耍還是專業,全畫幅相機一直是佔了主流的,何也?

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為主力機

其實答案就兩個字:平衡!

平衡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還有著“和”或“中庸”的意涵。以我個人的理解,來蠡測下,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的緣故吧

1.從機身大小考慮,比如握持性、便攜性、移動靈活性等,以佳能5d系列看,這個大小几乎就是最好的折中了。中畫幅及以上太大,卡片等又太小,大家也能看到,即便是中端的半幅單反做的體積也大致跟全幅一樣的。

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為主力機

2.從鏡頭考慮,各家高素質鏡頭,基本都是以全畫幅為主。比如佳能的EF50 1.2,幾乎就是現在能夠商用的最大光圈鏡頭了。按換算關係,若半幅也有這麼一個鏡頭,也許我會選半幅機器,但沒有。按1.6倍佳能的係數計算,在半幅機器,等同鏡頭大概就是31mm F0.75了。做一個這樣的鏡頭,怕是技術難度要比EF50 1.2高,起碼成本不會便宜。

大概是在135系統,全幅鏡頭是個最佳的平衡點吧,既能做出高素質鏡頭,而價格尚可接受。

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為主力機

3.攝影是用光的藝術,所有的視覺藝術構圖是很大的一個學問,而全畫幅下,構圖以及透視等,可能更容易被普遍接受。比如,35mm的人文之眼,50mm的定睛一看,70-200mm的背景壓縮等。若在半幅可能就不大舒服了。比如EF35 1.4在全幅是很舒服的人文之眼,在半幅就得用22mm F0.9這樣的鏡頭對應才能得到基本一致的視角和光圈。先不說有沒有這樣的鏡頭,半幅22mm下的透視跟全幅35mm的透視還是有所不同的,高手可能還是比較在乎的了。

當然現在半幅微單已經有了些22mm F2、 23mm f1.4等等這樣鏡頭了,除了光圈稍遜,但體積佔優,也許等半幅別的持續改進,專業用戶或者也會喜歡上

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為主力機

4.輸出圖像大小是個考量。就目前高像素來看,2000萬以上基本可以滿足普通應用了。在膠片時代,135膠捲已經可以滿足多數印刷需要的,這也是支撐135系統(全畫幅)成為一個主流的原因吧。現今,半幅機器像素和像質也有顯著改善,應付一般印刷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為主力機

隨著技術進步,未來,全幅機器還會是主流麼?

隨著微單的興起,半幅乃至M43都有好的機器出現了,比如富士的X-T3,索尼A6500等等,半幅機器的高感、像素、連拍、追焦、視頻等越來越接近過往的全幅機器了。在好玩性和便攜上還有超過,於是全幅機器平衡說似乎遭遇了挑戰。現在缺的還是高水平的半幅鏡頭跟不上。

若鏡頭跟得上,我大概也會考慮選半幅微單成為主力機

我們看到佳能尼康新發的微單不微了,也許有一天會看到兩條線,半幅走向民用,以微為主。全幅微單追求專業畫質,向更專業的商用發展了。但,全幅仍然還是最好的平衡。莫忘,還有中畫幅也在向微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