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王爷因收留逃人而畏罪自杀,为何清初汉人个个都怕这条法律

经过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了明末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有人认为在明末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在清朝取代明朝之后生产关系反而发生了倒退。明朝主要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地主和佃农,而到了清朝生产关系反而变成了农奴制,很多农民丢失了土地,成了依附满洲贵族阶级的奴才,也就是农奴,完全没有人生自由,而随之而来的则是清朝政府的一项恶政。

汉人王爷因收留逃人而畏罪自杀,为何清初汉人个个都怕这条法律


明朝小说中记载的资本主义萌芽

对于满洲贵族来说,人力是他们最大的生产资料,人越多他们能够获得的财富就越多,所以在清军入关之前他们就曾多次进入明朝内地,除了直接掠夺财物之外,他们还掠夺明朝的人口,并将这些人口带回关外。崇祯十一年到十二年之间,清军在山东、京畿一带掠夺汉族人口四十六万多人,而崇祯十五年,清军再次在山东和京畿一带掠夺近三十七万人口。而在清军入关之后,满洲贵族通过圈地掠夺了大量汉族农民的土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依附于满洲贵族,成为他们的农奴才能生存下来。但是他们往往因为不堪忍受主人的虐待和繁重的劳动而逃跑,为了保证满洲贵族的利益,清朝政府下达了严苛的缉捕逃人法。

汉人王爷因收留逃人而畏罪自杀,为何清初汉人个个都怕这条法律


清朝官员和农民耕地照片

所谓逃人,即逃跑的满洲贵族的奴仆,对于奴仆,逃跑一次和两次后被抓获,将会接受鞭刑然后发送回原主人处,而三次以后被抓住则会被处以绞刑。除了逃人本人被处罚以外,窝藏逃人的人也会被处罚。一开始窝藏逃人的窝主被处以“处斩籍没”,即斩首抄家,后来被减轻为“鞭笞”,再后来因为逃人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逃人被窝藏,清朝又对窝主从重处罚,“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居和地方长官如果未能举报则要连坐。到了顺治十四年,随着逃人的越来越多,窝主也越来越多,最后甚至出现了“历来秋决重犯,半属窝逃”,窝逃的罪行甚至达到了死刑犯的一半,可见逃人现象之重。

汉人王爷因收留逃人而畏罪自杀,为何清初汉人个个都怕这条法律


斩首剧照

而对于窝主的刑罚十分之重,使得很多民众对此十分惧怕,甚至连一些汉族官员都心存余悸,甚至连王爷也不能幸免。清初,有三位明朝将领投降清朝后被封为王爷,他们分别是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并称清初三顺王,其中后两位和后来的吴三桂并立为“三藩”。怀顺王(后改封为靖南王)耿仲明的军中曾经收留了满洲贵族的逃人,后来在南下征服明朝的途中被人发现,自知事情败露的耿仲明知道朝廷“逃人法”的严峻,知道死罪难免,为了避免连坐他选择了畏罪自杀,一个王爷因为收留了几个逃人而自杀身亡了,可见清朝逃人法的严峻。

汉人王爷因收留逃人而畏罪自杀,为何清初汉人个个都怕这条法律


耿仲明画像

到顺治十年以后,随着汉族士绅的不断上疏,顺治帝才下诏逐渐放宽了对窝主的处罚。

参考资料:《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