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株洲炎陵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出过这些共和国将军~

「文史」株洲炎陵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出过这些共和国将军~

参加工作不久,就出差到了炎陵(当时还叫酃县)。在与炎陵的干部及村民交谈过程中,发现炎陵的方言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后来才弄明白,其中一类带明显转舌音的方言为炎陵客家方言。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炎陵是湖南省的客家人大县。

「文史」株洲炎陵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出过这些共和国将军~

炎陵风光

有资料说,炎陵县20万人口中,客家人约有13万之多,占了近7成。长期以来,客家人与土著居民交汇融合,形成了炎陵多姿多彩的县域文化,而客家文化传统也在其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传扬和发展。虽然我市的茶陵、攸县和醴陵也均有大量客家人迁入,但人数远不及炎陵县,故没像炎陵县那样形成浓郁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源于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并主要聚集在赣南、闽西和粤东一带,然后以赣闽粤连接地区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迁徙扩散,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一支。

炎陵属于山区,尤其是占全县三分之二的大山深处,成为客家人迁徙的重要聚居地。1994年版《酃县志》记载,客家族群历经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五个时期陆续迁入炎陵。以家庭为单位统计,一共有二百余支,其中宋代14支、元代9支、明代26支、清代123支、民国16支。明末清初,朝廷为鼓励人口密集地向人口稀少地迁徙,给出了极优惠的移民政策:“插草为标”“六年不纳税”,使得大量客家人涌入地(山)多人稀的湘东一带。清初时,炎陵县域内人口只有5000多人,为了发展经济,官府鼓励外地人迁入炎陵垦荒,于是大量客家人迁入。至乾隆三十年(1765),炎陵人口迅速增加到8万多人。

炎陵的地形是东、南部海拔较高,西部属丘陵地区。炎陵的土著一般多居住在丘陵地区,而外来的客人人主要聚集在高海拔的东、南部山区。据炎陵客家人在各县镇分布统计资料:东部的石洲乡约占100%、十都镇占94.6%、沔渡镇占90%;南部的策源乡占97%、水口镇占89.98%。西部的船形乡客家人也占了85%。客家人遍布炎陵每个乡镇,客家人在炎陵早已不是“客”,客家人早已将炎陵变为了“客家县”。

「文史」株洲炎陵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出过这些共和国将军~

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的客家人形成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在维持中原文明的同时,在迁徙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化。客家精神包括几个方面:刻苦耐劳,在迁徙过程中不断适应生疏情况,靠自强不息,勤耕苦学;开拓进取,无论从政、从军,还是从商、务工,客家人都有一股开拓冒进精神;重教崇文,就算家庭不富有也要送孩子上学。炎陵客家人办有梅冈书院,专供客家弟子学习;念祖思亲,由于历史上客家先人被迫迁徙而背井离乡,所以他们怀念故土、庐墓之情更为浓烈,每年清明、冬至时节,客家人都会举行隆重盛大的祭祀祖宗活动;向心力强,客家人一般选择聚族而居,便于交往和互帮,增强族群力量。

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据众多学者考证,客家拥有最远古的语音。源自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普遍汉族语言。《诗经》中诗歌的用韵和唐诗、宋词中的用韵随处可见客家方言的语音特征,因此客家话有古代汉语“活化石”之称。炎陵客家方言已列入全省第一批语言保护工程。

客家节日活动。客家人都过汉民族相同的许多节日,还过其他一些自己的节日,如“月半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还有“春分节”“冬至节”等。节日中少不了耍狮子、舞龙灯。单人狮子和三节布龙是客家人的特色。“炎陵三人龙”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史」株洲炎陵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出过这些共和国将军~

何孟雄故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

土地革命时期,炎陵客家人参加工农红军的人很多,有些成为共和国将军。炎陵客家名人有:何孟雄(中村人,革命烈士)、张平化(石洲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张经武(沔渡人,中将,曾任西藏工委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廖海光(龙溪人,少将,曾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周里(策源人,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刘寅生(策源人,烈士,曾任中共酃县县委书记)。还有郭春涛(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邓公玄(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国民党国大代表。1933年任立法委员)、凌兆尧(湖南和平解放前夕,随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等。

特约撰稿丨牛八

「文史」株洲炎陵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出过这些共和国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