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沙书院丨民怨上建起的书院

清朝末年,国政衰败,多贪官污吏。而当时潮汕的某些地主修筑城堡,占领田产,官府也禁止不了。并且时常发生宗族械斗,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商贸往来。咸丰三年,外砂王厝村一个叫王兴顺的人,受到天平天国影响,率领农民起义反清。官府发兵围剿,王兴顺寡不敌众,远走海外。

蓬沙书院丨民怨上建起的书院

到同治九年的时候,潮州总兵方耀用铁血手腕,捣毁了一个又一个村落的堡垒,以严刑峻法来恢复社会秩序。数年间,结积案千余起,悉数均经严治,并无漏网。被绞杀者,有罪有应得,也有无辜错杀者,导致不少外砂人背井离乡。

方耀自知清乡激起了民怨,但他也懂“民以教化”为本,因此他在潮属各地新设和复办乡校数百所,其中一所名为蓬沙书院。其建造规模为澄海明清七书院之首,也是潮汕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

蓬沙书院丨民怨上建起的书院

蓬沙书院始建于同治九年,同治十三年宣告落成。书院坐东南,向西北,是潮汕传统民居的四进“双佩剑”格局,占地面积2046平方米。门楼为三山门二叠歇山顶建筑,大门“蓬沙书院”连同左右山门“同德祠”的题字,是清代书法名家钟德详手迹。书斋式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中堂为硬山顶,内塑方耀披甲坐像。

蓬沙书院丨民怨上建起的书院

一直作为外砂“文祠”的的蓬沙书院,延续到民国时期。大革命时,书院曾作为农会会所。1938年9月,外砂青年抗敌同志会成立,会址设在蓬沙书院。建国后,书院成为外砂人民政府所在地,知道1987年,政府搬出,又改作镇文化中心。

2012年10月,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