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引子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勤劳睿智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学校这一载体,文明成果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和更新。

说到学校,古代除了有源远流长的官学系统外,丰富多彩的私人办学,在封建社会发展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高等学府的私家书院,亦有其独特之处,这三种办学形式,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传播与发扬的载体。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1、官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很大,各学说流派繁荣发展。此时,官学如同使用青铜器一样,只是贵族内部小规模开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崇尚以法为教,百家争鸣告一段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受到排斥。

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初步形成,当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算起,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

汉代的官学叫做太学,盛行的是大班讲课与课外进修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当时在大班集体教学的老师,被称作大都授,学生则必须在课堂外自觉养成自修习惯。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这样的教学形式一直得到延续,到了宋代,官学在总结前人的做法后,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情况,又推出新的教学形式——分科教学,即在学校中设立经义、治事二斋。

《宋元学案》记载:经义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后来,胡瑷任教太学,又将这一新颖的教法引入太学,使“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等不同爱好者,“以类群居讲习”。

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由于考虑到学生个性特点,颇受学生欢迎,为当世培养了许多“明体达用”的人才。

宋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也颇具特色,如宋仁宗时,针灸专家王惟一发明了“针灸铜人”, 他模拟真人形象,标明人体的相应穴位,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在授课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然而官学毕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江山永驻、民心稳固才是办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所学所教有极强的选择性,而且官学入学有着极强的等级性,只收纳贵族、名士后代,覆盖面狭小,不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播与繁荣。

2、私学

官学的种种弊端,逐渐催生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私学。历代统治者虽然重心在官学建设上,但对私学的发展没有过多干预,只要办学宗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能够教化于民,就不予禁绝

私学的出现,使得古代中国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为统治者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在这点上,先秦诸子私学就是最为突出的例子。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诸子百家通过各自的私学,向社会传播和弘扬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教育对象上,他们打破了西周官学的入学等级性,实行面向社会的开放教学。

私学大师孔子,即是以博大的胸怀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体现了“来者不拒”,“诲人不倦”的大教育家风范;墨子亦不甘落后,进而提出了“主动往教”的流动教育形式,一时间孔墨学说名扬全国,传为私学佳话。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汉武帝之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不同程度的承担了传播儒学教育的任务,但是私学与官学比较起来,毕竟较少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有了相对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私学在传播儒学思想时,往往更注重学术的研究和探讨,与官学中大篇幅的说教有所不同。

到了宋代,儒家学派林立,正是与私人讲学兴盛有关,而官学往往因为教学内容有着统一要求,缺少学术争鸣的基本条件。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王安石当宰相时,他提出以《三经新义》来统一太学的教学内容,并以此来实行新政变法。而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二程则退居洛阳,创办私学,讲授自己所理解和体悟的儒学——洛学。

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在教学上则更注重启发诱导和相互讨论的形式,就常令弟子们“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哲理思考。

而朱熹则常常在集体教学之后,带领学生徜徉于山水丛林之间,一边漫步一边讨论,使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美育中,深化对理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私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承担了社会启蒙教育的任务,弥补了国家办学的不足,这一属性,使得私学在2000年封建社会中不断壮大,形成了与官学不同的办学特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由朝廷出资办学的财政压力。

3、书院

书院是古代独特的高等教育机构,当然,它是私学的高级形态。起初书院并不是讲习之地,唐代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只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由于官学的腐朽和教条,书院渐渐的由学者读书之所,发展成私人组织的讲学之地。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经北宋的初步发展和南宋的突飞猛进,一些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崇山书院,应天府书院等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学术氛围浓厚,各地学子络绎不绝,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以儒家思想教育为主线,书院也离不开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教学。但与官学不同,书院教师不只是一般性的灌输经典知识,往往更强调在自己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而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又使其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因此,凡是学术研究发达的地方,基本上也是书院兴盛之处。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宋代的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湖南岳麓山,之所以成为所有学子的精神高地,主要是因为朱熹等理学大师在这些地方创建和主持过众多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书院除集体讲学外,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和自修。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作的个引路的人,作的个证明的人,有疑问,共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

学生在课后的扩展阅读也能保障,书院大多建有藏书楼,学生在自修时有足够的参考文献。在广泛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展开独立的学术研究,并形成论文或著作,由书院出资刻印,用以扩大书院的影响力。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古代著名书院大多建立在山水优美之处,宁静而高远,如白鹿洞书院建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建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龙洞下。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和谐的人文环境,养成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

早在先秦,孔子就为人们树立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师楷模,并在求“道”基础上,与弟子们结成了深厚、融洽的师生情谊。

朱熹与弟子蔡元定之间的师生关系,在中国教育史被传为佳话。《朱子年谱》记载,他们二人每天在书院一起研学,常为某一学术问题争论不息,直至深夜。因“党禁”牵连,蔡元定不幸遭贬,朱熹得知后,带领100多名学生为他饯行,送行的学生无不为蔡元定的冤屈而叹息,甚至流泪。然而蔡元定镇定自若,“不异往日”,朱熹深有感触的说:“朋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之矣。”言谈之中流露出为人师者对学生的真诚爱护和关心

官学,私学,书院,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三种古代教育形态

4、木桥说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由官学、私学以及书院所组成,这三种教学形态为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知识的快速传播,提供了途径,也为各朝各代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只是官学受政治因素影响比较大,受众面不稳定,私学规模反而越来越壮大,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教学阵地。

综合来看,官学和私学在育人方面,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多样化的学校网络,承担着为中华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宋史·胡瑷传》

《四书章句集注》

《宋元学案》

《朱子语类辑略》

《朱子年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