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中醫的「望聞問切」不是那麼簡單的!

本 期 導 讀

拋開看病,望聞問切其實是對人的關心和觀察:常人一般是什麼樣,病人是什麼樣,春天人是什麼樣,秋天人是什麼樣,臉上什麼樣,脈上什麼樣,說話什麼樣。

跳出慣用的思維,聽南懷瑾老師講生動活潑的望聞問切。

南懷瑾:中醫的「望聞問切」不是那麼簡單的!

01

要說起醫學,真是一門了不起的大學問,幾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還要中通最要緊的一門學問——人。

先替「人」字看一看相。左撇是陽,右撇是陰,一陰一陽構成了人。再看看我們這些人,從人中以上,兩鼻孔、兩眼、兩耳,豈不就是坤卦嗎?從人中以下,一張口,外加下體的另兩孔,就是三個陽爻,構成了乾卦。所以人是地天泰卦,就是平衡的意思。

就算這個說法是一個笑話吧!要認識「人」的確不易,而要做一個醫生,最基本的條件是要認識「人」。中醫之醫學有一個說法:「醫者意也。」要頭腦聰明,將呆板的原則,加以靈活運用,才能對付靈活變動的「人」。所以,醫是智慧之學。

中醫的頭一步,瞭解病情,診斷病人,要由「望聞問切」四個字入手。這是誰都知道的,但這四個字到底包含些什麼?

望:看相術

清朝有一個才氣縱橫的名醫,名叫陳修園,對於所謂「望」,有詩一首如下:

春夏秋冬長夏時,

青黃赤白黑隨宜。

左肝右肺形呈頰,

心額腎頤鼻主脾。

察位須知生者吉,

審時若遇克為悲。

更於黯澤分新舊,

隱隱微黃是愈期。

這一首詩說明了由外表診視病人的原理與方法,就是說人的氣色可以與四季同樣,與顏色配合,以斷病情。面頰上左邊氣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邊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話,額頭顏色必會反常,腎病表現在頤處,鼻子呈現了脾臟的毛病。

如果各部位氣色與時序相合則佳,如果逢到剋制當然不吉,顏色的不佳則愈久愈劣。如果面現微微的黃氣,則證明胃氣上升,是病癒之兆。

所以所謂「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還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觀察到的因素,來判斷病情。

聞:聽病人的聲音

根據五行生剋,及五臟六腑的配合,用聲音判斷病人的情況。

肝病出怒聲,容易發脾氣,輕易動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麼他的病一定是偏重於心臟方面;脾病則多思慮,除了一般過度用腦,神經有問題外,得病時,比平時思慮還多;肺病憂悲愛哭泣;腎病多呻吟,轉身彎腰起身坐下,渾身疼痛,常發哼唷之聲,必是腎病體弱。

實際上,從聲音分辨病情是頗為困難的,關於這方面以後還要作較詳細的說明。

問:病人自己的感受

給病人看了相,注意到了病人聲音的變化,現在要問一問病人自身的情況與自己的親身感受了。

關於問的範圍,陳修園也編好了要點:

一問寒熱二問汗,

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

七聾八渴俱當辯。

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脈要參機便。

婦人尤必問經期,

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言告兒科,

天花麻疹虔占驗。

由於這幾句要點,可知古代中醫的治聞,對病人事先也要經過嚴密的審察,等於現在的全盤檢查,同時已對「人」有具體徹底的瞭解,才好下診斷。所以中醫內科是全科的醫生,包括了小兒科、婦科等。

切:診脈

診脈是最深奧的一門學問,事實上,這是需要長久及多方面的實驗,才能有所成就的。

初學的人常從診豬狗開始,試一試沒有生命的脈,是怎麼一回事,再來摸有生命的脈。什麼豬呀狗呀,抓到了就要摸一摸它們的脈,其中的道理,陳修園有詩如下:

微茫指下最難知,

條緒尋來悟治絲。

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綱易見是良規。

胃資水榖人根本,

土具沖和脈委蛇。

髒氣全憑生克驗,

天時且向道從窺。

陽為浮數形偏亢,

陰則沉遲勢更卑。

外感陰來非吉兆,

內虛陽陷實堪悲。

諸凡偏勝皆成病,

忽變非常即弗醫。

只此數言佔必應,

脈經補敘總支離。

在《禮記》中有一句話:「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做醫生,才能請他治病。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黃帝內經》(《靈樞》《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精通這三項,是做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

《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不但在摸脈以後能瞭解病人的病情,並且可以瞭解人的窮通富貴。脈理真是一門玄而又玄的學問,難怪稱這些人為三指禪呢。

以上摘自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02

古代中醫診斷病情是「望、聞、問、切」。

望,是看病人走路的姿態,注意他的身材,看他的體質個子,然後觀察面上的氣色,就曉得病在哪裡。

聞,是聽他講話的聲音。譬如感冒了,聲音變了,鼻腔的音出來了,身體裡頭有其他的毛病,音聲都會反應。情緒激動,個性急的火氣大,就要注意他肝功能了。

望、聞之後才問,他說感冒了,可是他是運動家或者是練拳的,你下藥的成分就不能那麼輕了;如果是坐辦公室的,背又是駝起來的,弱不禁風,藥就要下輕一點,否則他受不了。

切,最後把脈,才把這個病因、病灶、病狀找了出來。

南懷瑾:中醫的「望聞問切」不是那麼簡單的!

這裡有好幾位同學要想考中醫,我是很反對的,因為照現在的考試方法,你們都行,都很高明;但是照我的標準,你連《黃帝內經》都讀不通,也解釋不了,然後去考醫,那是不應該的。

所以有一兩位同學考試通過,聽我的話不敢給人看病,寧可開藥店算了。因為有幾次看病開藥,病人吃了以後沒有好,處方拿來我看,他方子開得都對,不過我說不能那麼用的,因為有年齡、性別的不同,你不曉得活用。

以上摘自南懷瑾《我說參同契》

03

我們講中醫「望聞問切」,四個字很難了。

進來一眼就看出神氣、病情,叫做望;聽你講話的聲音,西醫則聽心臟,這是聞;問你哪裡不舒服等等,這是問;切就是把脈,西醫的診斷靠儀器來化驗,比把脈靠得住多了;把脈三個指頭在那裡試,除了神仙,多半判斷錯誤。所以有許多人有病,我說你先去西醫檢查,把資料拿來再看吃不吃藥。

三個指頭把脈,要多高深的工夫啊!把脈的時候完全忘我,自己已經進入定境了,而且把自己的精神進入病人的身體內部去了,那才有一點點像樣。

以上摘自南懷瑾《列子臆說》

04

因為心地誠敬,唸佛唸到脈解心開,本身身上味道轉變成清虛之香。

人體本來都有體臭,每個人味道不同。外國人聞中國人是豬味,我們聞他們是牛味,有時衣服搞錯了,大家聞味道就辨別得出來。有修持的人,身體味道又不同。業力重且將死亡的人,身上味道就轉變成畜生味,一聞便知。

所以中醫診斷四法「望、聞、問、切」。用觀色、聞聲、問症、切脈,也就知道五臟六腑中是哪兒出的毛病。其實西醫用聽筒測量心臟跳動的聲音,也是「聞」的道理。有些高明醫師問問你大便的味道是腥臭或是乾燥的,來斷定你身上有溼氣,還是發炎種種病況。所以,甚至有些修持人,連口水的味道也與一般人不同。

以上摘自南懷瑾《觀音法門略講》

05

《黃帝內經》的前面提到過望、聞、問、切。望是眼睛看的,就要曉得看氣色了。我們的臉上,春在東方(指左顴骨),夏(指額),秋(指右顴骨),冬(指下巴),中(指鼻子)。肝在春天這一面;夏:心臟;秋,肺;冬,腎臟;中間脾胃。所以我們說,就要懂得看相了。

哎喲,你老兄鼻子這裡長一顆痣啊!判斷你可能有痔瘡,或者是外痔,或者是內痔;因為鼻子中央管脾胃、腸道,屬土。所以,學中醫的話,這一套先要學會。而且氣是氣,色是色,氣色是兩回事。

有人一進來,如果你學過中醫氣色論,一看已經知道他的問題了。不但如此,還包括了運氣問題。如果做生意的話,一臉的黑氣,或者發青的氣(師指右顴骨),一定倒楣,不但蝕本,最少是手邊調不動了。嚴重一點還打官司,坐牢。或者反過來,也可以看要升官發財的。氣色怎麼看呢?裡頭告訴你,這個色容易看,氣你就看不出來了。

學醫的時候,要練眼神,我們過去學,也是這麼看,要你在人睡著沒有亮光時,用蠟燭在臉上一照,不準洗臉就看出來了。這一套學問一大堆。所以學醫先學望,眼睛一看已經知道了一半,等到把脈,那是最後的事情了。

南懷瑾:中醫的「望聞問切」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剛才講方位裡頭的氣,我常常告訴年輕學醫的,你要懂醫學看氣色,多去看京戲,京戲有臉譜啊。像那個張飛一出來,這裡黑的,額頭這裡白的,白的代表腦子裡頭的智慧很高,脾氣很大,張飛一定有肝病,又會喝酒,所以一臉黑氣。

白面書生臉白,肺一定有問題,可是有腦筋,也有思想。那麼演劉備、諸葛亮出來,沒有臉譜,不化妝,看起來很平常;莊子說,看起來很平常的最高明。你懂了臉譜,就慢慢去研究氣色,學醫就懂得「望」了。

至於「聞」呢?聽人講話的聲音,表情,已經知道病在哪裡了。這是要做工夫去練的。然後再問哪裡痛啊,怎麼啦,幾時發生的等等。如果你懂得的話,看到練過武功的人,他的病就有特點了。

所以有人說,哎喲,我腰脊椎這個地方忽然痛。你要曉得他的職業;他說:「我在工地裡頭監工。」「哦,你碰到東西啦?」「沒有啊。」「你想想!」「哦,有,前幾天。」他剛好碰到那個穴道。這就是「問」哦。

學醫啊,太難學了!醫學就是政治家的學問。政治傢什麼都要懂。望、聞、問,然後才來切脈。切脈還是最後一步了,高明的醫師先看相。你們做醫生的,尤其學中醫的,不是靠儀器哦!兩個眼睛就是儀器!

以上摘自南懷瑾《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互動

望而知之謂之神

你有學會望人氣色嗎?

本文轉自「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