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往事

郑国渠往事

富平境内部分郑国渠遗址

富平县历史上的郑国渠,经由三原县大程镇北绕汉太上皇陵东侧,北至富平县城关街道姚村,横断石川河道,东经东华街道庙口村出境。据《富平县志·孙志》记载:“锸云渠雨,一举事而利夺天工,真与正白二渠,永永不朽,举全邑而授万年之利,此岂渺小事耶!”

郑国渠往事

秦代水工郑国雕像

郑国渠的由来还要从“郑国间秦”说起。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现在河南省新郑市)人,卓越的水利专家,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元年,韩桓惠王27年),秦国自商鞅变法来,国事日强,特别是执行了范睢“远交近攻”的军事路线以后,扩大了不少地盘,到秦始皇上台后,实现统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此时,距秦较近,兵力不足的韩国(今山西东南和河南中部)惧怕日益强大的秦国来犯。于是想了一条缓兵之计,暗里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当间谍,游说秦王政,建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伐韩。

郑国渠往事

郑国到了秦国之后,依计献策,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一则可治理水患,二来可灌溉关中中部数百万亩平原,利国利民。秦国君臣认为郑国建议是富国强民之策,当即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和施工方案,并委派郑国亲自负责施工,命其开凿引泾渠道。正当工程紧张施工中时,秦国察觉到了韩国的阴谋,秦国军臣都很惊愕,叫来郑国问话。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辩解说,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始皇觉得郑国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让他继续主持完成这项工程。不到十年的时间,这项伟大的工程在郑国的负责下顺利完成。

郑国渠往事

郑国渠从仲山(今泾阳县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沿北山南麓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引泾水向东开渠,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至蒲城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郑国渠的修建,可以“灌溉农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合今100余公斤)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令韩国人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国力更加强大。韩王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他是在苦心为秦人作嫁衣。公元前230年,即郑国渠修成后的第五年,韩国终为秦所灭。

郑国渠往事

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浩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以后,关中地区(包括富平县)历代人民都在郑国渠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 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等历代渠道,进一步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汉书·沟洫志》记载有关中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富平县在宋、元后,在郑国渠基础上又有广惠渠、通济渠及近代的泾惠渠等陆续穿凿,郑、白渠旧道日渐荒淤。虽然如此,但郑国渠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整理:由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

参考资料:《富平县志》《富平文史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