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前些时央行曾罕见批评过财政部,其实在大家印象中,这两个部门都是都是国务院直接领导的部门最高机构,在实际中的地位也不相上下,都是管理钱财的,只是从排名上看,财政部部长排名在央行行长前面一点。1969年7月31日,国务院曾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直到1978年1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才正式分开办公。

接下来的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呢?

自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了“最后贷款人”,但却始终成不了信用的最终背书人,这一背书人只能是财政部。如何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答案就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控制资金融通总阀门的管理者,其政策导向和工具措施能否符合经济运行中结构性变化的需要,实现“既不缺水,也不能水漫金山”的目标。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做到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至于说金山的高度是否合适,则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不了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政策要解决总量矛盾,而且也只能解决总量矛盾,至于结构的问题还是要财政部去疏导。

为什么说这些年影子银行,融资平台等的兴起,因为央行真的放水了,但财政部支出相对不积极,“看得见的手”不知道放哪了(资金用途没了),只能退而求其次,求助于“看不见的手”——在保证融资环境宽松的前提下,把问题推给了市场,但问题是市场同样也迷茫,那么必然就会产生“金融空转”“脱实向虚”等金融乱象。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全社会货币总阀门的管理者,只能不停地“按下葫芦,再按瓢”。 用一句大家看得懂简单的话说,1年给你100亿,利息6%,一年以后如果还不了就砍你头。给你你敢借吗,再摊上一个这么烂的资本市场,于是借款的人都纷纷跑路了。

如今,有关货币政策“定向”工具的使用,只要央行放水,就可以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目标的论调满天飞,仿佛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所有矛盾,均能“放水一定解决”,可能吗?试问在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不匹配的环境下,单拎着金融总量这只脚能舒服吗?

千万别忘了,“资金用途管着资金来源”这条铁律;也千万别忽视,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才是真正的大事,因为人民币的最终信用背书人财政部确实是要加速改革,不然的话,看看现在搞一个个税改革都这么艰难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