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潘金莲“申冤”(民间故事)

潘金莲何许人也?

她出自于《水浒传》,深化于《金瓶梅》。在《水浒传》中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丫鬟,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二十余岁,颇有姿色,被大户看上想要她,而她不肯,并把这事告诉了家中夫人,大户记恨于心,不要武大郎一分钱还倒赔些妆奁,白白的把她嫁给了卖炊饼的武大郎,因与西门庆有染,毒杀武大郎,最后两人罪行曝光,均被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所杀。原本这潘金莲在《水浒传》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后来《金瓶梅》一书撷取此段故事加以创作,金莲便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女一号。在《金瓶梅》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荡妇。几百年来,她一直被认为是狠毒、淫荡、不守妇道的典型,成为中国坏女人的代名词。然而,潘金莲的历史原型和小说形象完全不同。

据考证:武大郎武植并不是什么卖炊饼的小矮子,他是殷商王武丁的后裔,正儿八经的王族子孙,自幼崇文尚武,少年得志中了进士,任山东阳谷知县。而金莲呢?她也并不是什么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理。与武植恩爱一生,白头偕老,先后生下四个儿子。1946年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发现武大郎墓,墓志铭文更是佐证了这一说法,墓志铭文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据参与挖掘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据推算生前身高为1.78米。再者,若是卖炊饼的也绝不会有楠木悬棺和青砖垒墓,只怕是破席子一裹,埋在哪个荒山野岭罢了。至此金莲一身污名全部洗清。她虽不像李清照那般才华横溢学诗谩有惊人句,也不像秦罗敷那样身世显贵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但人家好歹也是大家闺秀、名门淑媛,断然不会像小说中描述的那般不堪。

施耐庵误信诽言,错著金莲,而施耐庵的后代则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为武潘平反昭雪。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赴武家那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后裔的自责,已正大郎、金莲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孙武双福的健在,则更证《水浒传》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浒传》中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妇无嗣无子且相继殒命,那么,何来其后代之繁衍?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历史上实无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学典型罢了。武家那村还流传许多武大郎匡扶正义,潘金莲忠于爱情、协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铲除恶少的动人故事。所以,历史应还“兴利除弊,清廉公明”的武大郎和“贤良淑慧,忠于爱情”的潘金莲以本来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