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央视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上,演员王耀庆朗读过一封75年前的家书,感动了万千国人。
书信的作者是曾经的民国一级上将胡琏,他写给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
此信写作时,胡琏正身处鄂西会战战场,即将率领将士与日军决战。
对即将到来的恶战,胡琏并无信心,他在信中安慰父亲:儿子能够为国而死,父亲你应该感到至大欣慰。
在信中他写道:
“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
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见字如面》这个旨在用书信打通历史的节点,去碰触依然温暖可感的历史人物的节目,这一次将时光拨回到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
2
1943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到了第六个年头。
胶着的中国战场上,日军在经过几次大会战之后,虽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陷入泥沼颓势渐显。
而中国军民经过六年的苦战,尽管大半国土沦陷,军队损失惨重,但国民政府不议和不投降,铁了心地要和侵略者死磕到底。
日军大本营认为,攻不下重庆,就无法断绝中国军民殊死抵抗的决心和意志。因此日军此时拼命想要打到重庆,逼迫中国政府投降,以便抽出兵力支援步步败退的太平洋战场。
要进攻重庆摧毁国民政府,就必须占领长江水道两侧的一系列要塞,然后才能溯江而上进入四川。
而石牌要塞,在长江沿岸首当其冲,这个当年只有不足百户人家的村落,距宜昌仅30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长江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
因此日军最重要的进攻目标,也是石牌。石牌一旦失守,重庆将无险可守,中国将无险可守。
蒋介石认为石牌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指示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石牌要塞。
而日军对石牌志在必得,司令官横山勇为此次战役集结了大量精锐兵力。
五月,日军在宜昌附近集结了六个师团十余万兵力,其中包括被称为“钢铁猛兽”的第十一军,这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唯一的纯野战部队。
中国军队方面,第六战区总司令为陈诚,而负责死守石牌要塞的,是胡琏任师长的国军第十一师。
3
胡琏,陕西华阴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18岁考入黄埔军校,与林彪、张灵甫等同属黄埔四期毕业生,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
淞沪会战时,胡琏在十一师任团长,奉命守卫上海北面的罗店地区。
日军企图以罗店为突破口,动用飞机大炮对中国军队阵地狂轰滥炸,以坦克掩护步兵攻击。胡琏率部死战不退,没有反坦克武器,就组织敢死队用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战斗激烈时一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
淞沪会战后,胡琏先后参加湘北会战、枣宜会战等,作战勇敢胆识过人的他在军中名望日高。
1943年鄂西会战爆发时,胡琏已升任国军十八军十一师师长。
石牌要塞扼守长江天险,成为会战胜败的关键,中日双方将领都意识到了石牌的重要性。
5月22日,蒋介石再次发电指示“石牌要塞要指定一个师死守”,这个重任最终落在胡琏的十一师头上。
胡琏命十一师8000官兵挖掘战壕坚壁清野,利用地形优势凭险据守,等待日军来犯。
5月27日清晨,这一天胡琏起的很早。
一场恶战已经迫在眉睫,胡琏在晨曦中写下几封遗书,然后将之托给别人转交千里之外的家属。
除了上面提到的给父亲的家书,胡琏还给妻子写了诀别书。在信中他写道: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
十馀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身为军人胡琏以死报国求仁得仁,但对家中妻子他是感到抱憾的,这封诀别信言辞恳切真情流露。信中他还嘱咐妻子将来儿子长大,仍当从军为国效忠。
遗书发出后,胡琏与几位将领登上阵地附近的凤凰山,依照古时传统战前祭天。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决心至坚,誓死不渝……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
4
战斗在次日黎明打响。
十一师的正面敌人,是日军第三师团。作为日本最早组建的六个甲种师团之一,第三师团几乎参与了包括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所有重大战役。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第三师团首先攻击的是国军前沿阵地南林坡,负责在这里守卫的,是十一师31团3营共三个连。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日军利用武器装备优势,首先对阵地进行火力覆盖,一时间炮火轰鸣地动山摇,日军先锋部队在尚未消散的硝烟中发起潮水般的冲锋。
战壕中的中国士兵纷纷利用长短武器射击,日军一片片倒下,国军伤亡也很惨重。
一天之内,3营打退了敌人十余次冲锋。
黄昏时分,八连九连伤亡殆尽,七连也死伤过半,却仍死战不退。
第二天,日军调动飞机重炮对7连阵地狂轰滥炸,整个山头几乎被削平,连石头都被烧的发烫,七连修建的工事阵地几乎全被炸毁。
但当日军再次发起进攻时,已被埋在土里的中国士兵从地下钻出来,又一次打退日军的冲锋。
当坚守四天四夜最后奉命撤出阵地时,七连已经仅剩余70余人。
几天后,石牌周围阵地纷纷被日军突破,三个师团的日军向石牌阵地围拢。
日军在飞机掩护下,以密集队伍对石牌要塞冲锋,双方的士兵已经能够看到对方的面庞,纷纷端起刺刀进行白刃战。
在高家岭阵地,二战规模最大的白刃战爆发。敌我双方数千名士兵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两军在这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敌人争夺每一寸的土地,都要付出血肉的代价。
这场没有枪声的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日军近2000人被击毙。
日军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使用生化武器施放催泪瓦斯弹。国军没有防化设备损失惨重,以血肉之躯与敌相拼,最后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
战斗至最激烈,敌我双方都以不惜生命为代价争夺石牌前沿阵地时,战区总司令陈诚曾给胡琏打过电话:“守住要塞有无把握?"
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石牌要塞的坚守成功为整个战局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日军损兵折将,死伤七千余人,始终无法攻下石牌阵地。
到6月初,陈诚开始指挥国军全面反攻,日军节节败退最终溃逃。
此次战役,中国军队投入兵力15万人,日军投入10万兵力,最终日军伤亡两万余人,这是国军抗战中极为难得的以弱胜强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日军攻打重庆的计划彻底破产。
5
当年国家积弱,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家对抗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八年抗战其艰苦卓绝远远超出人们现今想象。
抗日战争打到后期,中国兵源短缺,军队素质亦远落后于体系完备的日本。
国民政府曾有一句著名的政治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当时国民政府动员知识青年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参加远征军,一些下层县市官员也把子女送去报名。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石牌白刃战中战死的年轻人:
“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 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留下姓名或者遗物。
实际上,胡琏当年命十一师上下将士都写下了遗书,但存留至今的寥寥无几,胡琏的家书可以视为其中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无数抗日将士当年的心境。
这些牺牲的青年,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临战前仍记挂这家中父老亲人,其中殷殷至嘱铁血柔情,半个多世纪后读之令人泪下。
此后青山埋骨,马革裹尸,如今陪伴他们的,只有山间明月与阵阵松涛。
閱讀更多 來思2017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