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前些天,我们才关注到爱思唯尔上一本5分杂志的撤稿失误,现在又发现了Springer Nature上给出的一个矛盾撤稿公告.......已经是一周内的第二次了,这次又是什么情况呢?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1

2018年5月17号的第一条撤稿公告,《Advances in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Science》一书中的“In-silico Analysis of LncRNA-mRNA Target Prediction”章节被指因为“抄袭”而撤稿。抄袭!抄袭!又是抄袭!因为抄袭而撤稿的情况还真是不少。他们为什么就不能试着多多借鉴模仿呢?又不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还有助于提升个人内力。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然而,三个月后,到了2018年8月23号,我们看到了第二条新的撤稿公告:The authors have retracted this chapter because upon re-review of the methodology, err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ed algorithm.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在重新审查该章节的方法学时,发现了算法存在错误。所以,文章中呈现的结果也大都是有误的了。为此,所有作者都同意撤回该章节。

对此,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告诉Retraction Watch(以下简称RW):事实上,只有第二个撤稿声明(算法、结果错误)是准确的,作者并没有涉嫌抄袭,第一个抄袭声明是由出版上的疏忽所致。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但比较尴尬的是,5月的第一篇错误撤稿公告下面,仍然包含着“The plagiarized chapter has been retracted”字样,意思上有点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

2

倘若事实只是所谓的出版印刷问题,出版社这种由于不严谨所带来的失误,持续在线公示了三个多月(至今还未删除第一个公告),这可是会严重损害作者们的学术名誉。出版社是不是应该负责任地作出点补偿,而不是发出一个简单的纠正程序了事?

并非所有的撤稿都是由研究人员的问题所造成,出版社也会意外犯各种低级的错误。

此类低级的撤稿错误又可能会对身为学者的你,造成怎样的实际影响呢?

试想你是一位正在竞选教授职称的青年才俊,或者你是在竞聘主任职位,又或者你正在谋求更好的工作,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却不料飞来横祸,一篇不明缘由的撤稿通知落到了你的头上,就像一只黑乌鸦整天在你头上盘旋鸣叫。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上面的领导哪里懂那么多细节,只知道你有学术污点,悄无声息地就把你从各类候选人中排除出去了,好运也自此离你而去。即使各方有心调查清楚,那也需要较长时间,你未必都等得起。

尤其是咱们学术界,学术竞争的压力和对科研基础的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待你拖上一年后,下一年的难度会更高。

3

RW网站有尝试联系相应撤稿章节的作者,印度拉贾斯坦中央大学的Deepanjali Sharma,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但发出的咨询邮件却被退回了。

笔者也尝试联系了一下[email protected],咨询下撤稿详情,但结果一分钟不到,邮件也被退回了。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仔细一看,原来这个通讯邮箱根本就不存在,也不知道Springer Nature出版社这两周又是怎么联系作者的,难道是通过大学间接联系上的?如果联系上了,还是有义务更新作者的通讯邮箱。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假如该章节真的存在抄袭,那出版社的这种做法,就不免是一种滑稽的袒护了。

不过,既然出版社都说了只是排版错误,那这种可能性自然就非常小了。

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毕竟不久前就可能发生过出版社或杂志或编辑涉嫌包庇作者抄袭的事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人在实验室坐,学术不端之祸从出版社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