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的責任與新中醫的使命

——孟長海/文

每年9月,都有一批醫學新生走進高等醫學學府,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之下,儘管一些人並不情願學習醫學。不論為什麼來到這裡,初衷是什麼,本質身份是待塑造的新中醫。學校的工作是把這批年輕人培養成才,成才的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畢業了會看病。如果不堅持這點,大學畢業生就很難得到社會認可。

老中醫的責任與新中醫的使命

這一方面需要學校集中教育和老師面授機宜,手把手的教,讓其系統的學習理論,然後進行臨床的實踐。另外一種就是自學的方式。從古到今著名的醫家中自學成才的不少。與過去不同,現在中醫作為醫師執業的一種存在,自學成才往往充滿著很多的變數,很難拿到醫師資格。所以,學校的教育是培養的主流,不可辜負社會期望。

學校教育的核心資源主要是師資力量和完善的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主要包括學校的任課教師以及社會上可以利用的有水平的中醫師資力量。這其中有很多名老中醫可以利用起來。相對於新中醫來講,統歸於老中醫行列。

對於中醫醫師的培養,如果院校不能完成教育目的,而爺帶孫的師承製度必然成為熱衷和替補進而佔據主流話語,名義上是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結合,其實質是院校教育的失敗。

近些年來中醫人才爭議比較大,過去幾年,中醫高等教育又開始向中醫迴歸,全國的中醫高校都開始經典中醫特色班的實踐,這完全是中醫大學的新特色,而實際上這才是過去唯一的模式,也是很多老中醫的期許。目前一些中醫高校的堅持,也是對過去中醫西化過熱而產生的一種有效的迴歸。這個迴歸能否產生積極的意義呢?都需要時代的證明。

新時代的中醫已經和過去不同,這就要求必須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老中醫的責任與新中醫的使命

一方面是傳統意義上的中醫。這個存在的形式主要是純粹於中醫經典的理論,可以不摻雜任何的其他元素。我們稱之為純中醫。

另一方面必須適應現代人們生活就醫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中醫與現代醫學現代科技交際而產生的新的醫學體系,有人稱為中西醫學,也有西中醫學。我覺得應該是一種實用的現代中醫學。

這兩者之間目前都是客觀存在的,誰也否定不了誰,目前誰也取代不了誰。因此,對於中醫人才的培養。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傳統的理念去應對現實。這就必須強化對分類培養的指導。

培養的核心依據是學生的就業選擇和發展規劃。

老中醫的責任與新中醫的使命

實際上純粹的中醫在今天和未來同樣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在這條道路上生存存在著一種年齡優勢的怪論,這就是俗話說的老中醫越老越值錢。由此就必然對青年大學生帶來極大的困惑和矛盾。如果想從事純粹的中醫,在長期的探索的過程中間,即使有名醫指導,勤學苦練,如果沒有很好的吸引病人的能力,也就沒有鍛鍊成才的機會。這樣培養的路徑是比較長的。特別是現在,大型醫院崇尚高學歷,又把這樣一種熱衷於傳統醫學的純中醫排除在外,規培制度的實行限制了這些學生的想象力。那麼這就存在著明顯的問題。自己學生前途命運在哪裡?學了純粹的中醫能不能走進大醫院做一名高級的醫師?如果不能在這些人到哪裡去?從實際來看,在大醫院成名的年輕中醫並不多,年輕中醫中小有名氣的一般都積聚在醫院比較少醫生比較少的社區和農村。在這些地方,對於青年中醫的成長有著廣闊的天地。但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當今醫師制度和醫生職稱制度的影響之下,這些人最後會走向何處。這個問題。如果不妥善的解決,會影響到這一批熱愛中醫的人的職業選擇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那麼我們就轉換到第二種類型,就是中西互通。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閉門造車,必然是開放交流的時代。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當中也必然與現代社會文化技術進行積極的交流合作。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不可遏制的歷史潮流。所以中醫學習現代醫學,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本質上來講,中醫西都不過是技術,作為一門技術就不會有中西醫之分,只有實用不實用,優秀與不優秀之分,那麼做一名醫生在中醫西醫技術的遴選當中,我們要選擇有效的技術,中醫優秀的選擇中醫,西醫優秀的的選擇西醫,中西可以聯合用的選擇中西醫結合。這是一種優化的組合選擇。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後在中國可能只存在著一種醫學,那就是中國醫學而沒有中西醫之分。中國醫學是未來中國拿給世界的醫學模式和智慧,需要醫學院校和廣大醫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這是歷史潮流。

老中醫的責任與新中醫的使命

所以,當我們回過頭來。面對著新生,看著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我們必須有一個明晰的培養的思路,讓他們怎麼做,走到什麼地方。我們對他們灌輸中醫的理論是必須的,作為中醫大學的醫科大學生或者非醫學生必須掌握中醫理論的,這是院校的特點。甚至說在中醫藥大學工作的教師,無論是中醫的西醫的或者人文外語的都需要知曉中醫的理論。這是一個環境的基本功能。但靠這樣的模式,並不能培養出我們所需要的人才。我們需要的人才必須是實用的人才,必須把年輕人當做一個合格的醫生去培養,就必須明晰他們前進的方向。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中醫院校的大學生應該:

一是要樹立對中醫的信心。對中醫的信心,是中醫院校大學生入門的第一課。這個信心與過去他們從事的高中學習,他們人生的經歷具有緊密的聯繫。不同的家庭出身或者不同的人生履歷,對中醫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有一些人堅定的信任中醫,有一些人半信半疑,有一些人對中醫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是懷疑的態度。高校做的努力就是把堅信中醫的人鞏固起來,把半信半疑的人強化起來,把無所謂的人明白起來,把排斥懷疑的人教育過來。這是我們當前選擇方向。日常開展的許多教育活動沒有分類,都是面上的對全體學生進行信念的教育,效果並不理想。

二是讓他們對中醫有興趣。對中醫興趣來源於自我內心,也來源於啟發教育。而高校引導十分重要,這需要引導新生從書本中建立,從接觸名醫中建立,從學校配備有水平的教師中建立。這不能單純的靠壓制,要看學生興趣點。觀察了不少的學生即使是博士,對於方藥的掌握並不好,他們曾經大學考試過,後來忘了。原因是不用,學而不用的東西常常無法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老中醫的責任與新中醫的使命

三是為新中醫實踐創造機會。可悲的醫生培養,是從大學開始到規培結束的,其跨度從十八到三十,試想一個抱著學中醫目的而來但十餘年後才有開方用藥的權力,那這份職業是不是畸形了呢?如果不能讓新中醫接觸病人然後在接觸中感受職業快感,那麼學醫無望。當前,要從國家醫學教育設計上,提供早臨床鍛鍊的機會,否則當青春記憶力發散力思考力最強的歲月就要失去,而此與沒有高學歷的基層會中醫的比起來,高學歷豈不尷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