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今天朋友圈炸鍋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面對冷冷清清的社會氛圍,刷到這個消息的,看後真是如鯁在喉。

後來,當事方也回應了,併發了“道歉聲明”(如下圖)。但從大家的反響來看,這個聲明似乎並沒有被多數網友接受。原因除了冠冕堂皇的話多了一點,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道歉之中沒有回應關切。這個關切點就是:娘炮的導向及其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孩子是一張白紙,但是這張紙也容易“三歲看老”,任何導向和傾向都將對他們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果對“娘炮”等苗頭問題不敏感,任其發展,就會變成塑造孩子們的一個模板,最後發展成傾向性的問題,甚至影響國家和民族。所以今天,才有那麼多家長在不斷轉發呼籲。

其實,前段時間,劍客就推文《娘炮誤國》,指出這個問題的危害和嚴重,但今天有必要從深層次再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解析之前,我們先看一個視頻。視頻是前段時間在視頻節目中播放的,打開便知什麼問題所在。孩子的模仿性很高,視頻中這些唇紅齒白、“安能辨我是雌雄”的造型,容易讓孩子誤認為這就是流行和導向。

一旦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子學上了,以後想輕易改回來並不那麼容易了,因為這並不是一個輕易可逆的過程。

這群人就連一顰一笑中,要麼輕捂“芳唇”,要麼輕聲細語,頗有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感覺……只可惜的就是這都是男人,哦不,是男生,叫男人高估了他們。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但令人費解的是,高曝光率、營銷炒作為他們帶來了普通人不可企及的高收入,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死循環。在“向錢看“的導向上,更加加劇了他們這樣的做派。這就是為何“任憑輿論風浪起”,他們自“巋然不動”的原因。

有人把這些小鮮肉的表現與“維京戰吼”對比在一起,得出了“少年娘則國娘”的結論。不得不說,這一結論應該讓國人深思和尷尬。

如果你家的小孩不知“男子漢、大丈夫”究竟為何物時,當他們對“陰柔之美”過於沉溺時,當他們對“勇敢無畏、擔當負責”、對“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感到難以理解時,他們身上也就必然缺少一種叫做“陽剛之氣”的東西。

而少了這一股子氣,他們就可能缺失擔當、勇敢和血性、鬥志!未來的歲月,他們又該如何堪當守護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重任?

再來看一例子。那時是1996年,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上,出現了第一個演員身份的中國人,名字不列舉了,大家一查便知。緊接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明星藝人,在各種力量的推波助瀾下,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王菲、章子怡、李宇春.......因為這樣,中國逐漸步入了“娛樂偶像時代”。而此前國人的偶像是:毛澤東、周恩來、雷鋒、王進喜、孔繁森……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緊接著,韓流、日漫強勢侵襲,青少年都在為這個歌星、小鮮肉吶喊,為了見小鮮肉一面,甚至偷走父母積蓄、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照片的事情似乎與“娘炮”關聯不大,但卻直指“娘炮”的深層次原因:很多西方國家故意給中國製造這樣的文化信仰上的撕裂。“娛樂至死”並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大話,更是他們用來製造文化撕裂的炮彈。

先是由一名叫做茲比格涅夫·卡濟米爾茲·布熱津斯基的美國人,他的理論就是:要製造滿足性遊戲,比如拍攝肥皂劇和偶像劇,大量報道明星醜聞、娛樂八卦,播放真人秀和綜藝節目,使人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進而進行價值觀輸出。這種辦法後來被廣泛應用在中東、拉美國家,而且十分見效。

接著就是西方智庫公司的搞垮中國青年一代計劃,他們在計劃書裡赤祼祼地寫到:“讓他們的年青人喜歡上娛樂、明星、緋聞、毒品……”

也許沒有更多證據表明當今“娘炮”與這些外國輸入有關聯,但可以肯定的是,“娘炮誤孩子誤國”是很多中國對手願意看到的、並願意支持和推動的。

有人說得好,當人們習慣了娘炮後、當越來越多的娘炮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時,當徵兵不得不選拔這樣的兵員之時,也許你在戰場上就可能看到:拿起槍炮前可能還要補妝的士兵。試問,到那時,誰來保衛祖國,怎樣保衛祖國,怎樣保衛家?!

在山崩地裂的災難面前、在槍林彈雨的戰爭面前,娘炮如何保衛國家?靠嗓子麼?還是靠一聲尖叫?!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縱觀歷史,偽娘盛行的魏晉南北朝可謂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那時男人薰衣剃面、傅粉護膚,搔首弄姿,很快國滅軍亡。而重文輕武的宋朝,在草原蠻族的金戈鐵馬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放眼當今,素有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很多小男孩很小的時候就在雪地裡訓練,在林地裡奔跑,培養的就是他們的血性。

所以儘管俄羅斯目前的GDP排名連全世界前十都沒進入,去年排在了澳大利亞後面,位列14名,但卻是西方國家最忌憚和害怕的國家。

從國家層面,俄羅斯陽剛之氣十足。他們以英雄名字命名城市、街道、艦船成為傳統。俄羅斯的“海軍節”,街頭滿是歡欣鼓舞慶賀的人群,莫斯科紅場無名烈士墓前也有身披婚紗的青年男女。

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兩天來的中國退役老兵送站,儘管有的地方很熱烈,但從調查來看,總體是淒冷的。人們對身邊筆挺站姿的軍人不屑一顧,卻對手機裡的幾個小鮮肉尖叫不已。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古代典籍裡“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熱烈,只是存在於古代;老區群眾“最後一碗米做軍糧,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深情,也許只是存在於老區;當年,人們高唱“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的自豪,也許留在了當年!

梁啟超曾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對青年而言,當娛樂至上成為主流,當“娘炮之風“成為精神嚮導,當鄙夷理想成為風潮,崇軍尚武成為笑談,無疑這個國家是非常危險的。

娘炮先誤孩子,後誤國!

開學第一課,不應該是娘炮們搔首弄姿的表演,而應該是這個國家真正平凡英雄們的引導。這些的平凡英雄有太多太多,科學界的刻苦攻關的科學家們、軍隊兢兢業業練兵備戰的指戰員、賽場上為中國贏得國家榮譽的運動員們、文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泰斗們,哪一個比起熒屏上的娘炮差了呢?!

拒絕娘炮,令人慶幸的是,在一些地方,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陽剛之氣的培養。“娘炮危機”的出現,也引起越來越多學校的重視,“男孩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去年3月,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中開辦了首屆“男孩班”。據瞭解,該校從初一年級95位報名的男同學中,篩選出30名男生組成一個班級,男老師擔任班主任。在此之前,2012年,上海八中獲批成立了男子高中班。

拒絕娘炮,這並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每個人的責任!所以,你應該理解家長們、網友們轉發刷屏的真正用意了!

今天,當你看完此文後,為讓更多人明白和看清,也期待能夠得到你的轉發助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