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用户58357046073


刘邦得天下称帝后,立吕雉为后,刘盈为太子。

当时刘邦的宠妾戚夫人因为自恃得宠,常在刘邦面前哭闹(史载到达“日夜啼泣”之地步),想要为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夺取皇太子之位。


当时的太子刘盈仁慈软弱,且长的不像刘邦,刘邦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类我”。

刘盈

刘邦说出这番话,想必在他心里,刘盈就不是他心中的继承人选,不然的话,刘邦不会仅以戚夫人的日夜啼哭就改变主意,真的打算另立太子。


吕雉是有政治手腕之人,她有吕氏一派的家族势力支持,又借助朝廷对“废长立幼”舆论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的废立。


更是请来了连刘邦都请不出山的“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刘邦见事已至此,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并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满,难以撼动,吕后真而主矣”


吕雉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处事果断狠绝,又和刘邦是患难夫妻,虽是后宫妇人,但是在刘邦称帝八年间,她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固汉朝统一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以吕雉经营多年,手中掌握的权利来说,如果真的冒然易储,必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更何况除了刘邦的宠爱,戚夫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能力薄弱的她没有吕雉的政治才干,也没有朝廷大臣的支持,就算另立刘如意为太子,日后戚夫人母子二人能否平安无事,刘如意能否顺利登基都是未知事。


所以说,太子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母族,就能改变历史的很多事情。有时候立太子,真的不是自己是皇帝,可以想立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这其中牵扯着太多东西,稍微一不小心,就会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付出血的代价。看雍正的九子夺嫡,唐太宗李世民引发的玄武门之变,逼父杀兄杀弟,皇位之争可不是闹着完的。


南枝写历史


首先,汉惠帝刘盈是“仁弱”,而并不是无能。惠帝、吕后时期汉朝改弦更张,推行黄老之政、休养生息,中国逐渐从秦末数十年的战乱安定下来。虽然当时执政的主要是吕后,但惠帝也能顺应时局无为而治,证明还是个合格的皇帝,并不是所谓贬义色彩的“无能”。

然后,即使刘盈能力真不行,刘邦选择性也不大。刘盈的背后是从刘邦起兵就休戚与共的吕氏,更重要的是,刘盈本身就是嫡长子,张良等大臣也都支持他即位。如果强行扶立刘如意,那么一个没有强大的母族和大臣支持的皇帝,很可能会引起政局的动荡甚至流血事件。当时还有不少同姓王实力强大,足以威胁皇位。

最后,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刘如意真的类似刘邦,那很可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会进一步对功臣集团开刀,会攻打匈奴去报复白登之辱。那么会把国家拖入穷兵黩武的泥潭,这个时候“有能”也变成了“无能”,相反“无能”却变成“有能”。所以选择刘盈即位,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林屋公子


 传位太子,既是家事,更是国事!下面我们看下刘邦的表现吧!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


发妻吕雉自然成为皇后,另立吕雉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身旁戚夫人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被封为赵王,长年留在长安。时间一长,这戚夫人便产生夺嫡之心,日夜在刘邦跟前哭泣,要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感到刘盈天资平庸,生性软弱,便有废立之心。

公元前197年,刘邦不顾群臣的反对,突然宣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新太子。当时很多大臣都出来劝阻,未能说服刘邦。幸亏御史大夫周昌出来反对,暂且作罢。

  吕后深知刘邦更换太子心意已决,于是求助留侯张良,张良告之若能请来皇上也没请动的“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可能会有回旋的余地。这“商山四皓”是秦末隐于商山的四大隐士,名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却遭拒绝。吕后即命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恳切的言辞,丰厚的礼物,请来了“商山四皓”。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刘邦已患病,欲派太子领兵镇压。四皓认为,太子出征有功劳对保太子位无多大益处,出主意不让太子出征,最后刘邦只得自己抱病御驾亲征黥布。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归朝,病情加重,急于撤换太子。留侯张良力劝,但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以自己患病为由不管此事了。其实张良应该是心里有底:自己出的那一奇招还没发挥作用呢!太子太傅叔孙通引经据典,以死来为太子力争。刘邦假装同意,心中还是决意换掉刘盈,并准备在即将举行的宴会上当场宣布。

宴会开始后,太子刘盈在旁边侍奉。


刘邦突然发现刘盈身后跟着四个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的须眉皓发老人,便问道:“你们是谁啊?在这干啥呢?”四位老人就向刘邦报出各自的名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大惊失色地说:“原来是商山四皓啊,我曾派人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却躲避着不愿出山,今天为何会跟在我儿子后面转悠呢?”

  商山四皓回答道:“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恐惧躲避。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厚慈孝,处事恭敬爱惜士人,天下没有人不向往着能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就出山了。”四皓的这一番“忽悠”,让一直对有道隐士真心尊重的刘邦顿时傻了眼,就打消了掉撤换太子的念头。

  同年四月,刘邦死于长乐宫,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当上皇太后的吕雉开始独揽大权,先是召回赵王刘如意,伺机将其毒死。又下令砍掉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珠,整成聋哑,投入厕所,称为“人彘”。吕雉对戚夫人母子的疯狂报复,真够狠的。


  汉高祖刘邦更换太子最终功亏一篑,原因是“商山四皓”像四座大山,让刘邦感到实在难以撼动!是“商山四皓”改写了西汉的一段历史。 好,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欢迎关注我们,我们每天都有新文章!


大唐风韵


刘盈也不能就说是无能或者昏庸吧,刘盈在位七年其实真的做的很好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大力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一继位就下令减租,鼓励生产,还减免刑罚,鼓励生育,发展人口。可以说后来的文景之治是刘盈开了一个好头。

但是刘盈确实是点软弱的,主要还是他的母亲吕雉独揽大权,刘盈更像是一个傀儡。

其实刘邦一直都不是很喜欢刘盈,因为他觉得刘盈一点也不像自己,刘盈一直以来都表现的很懦弱。刘邦的长子就是刘肥,但是这个是他在沛县的时候生的,私生子。所以这个肯定是不能继承皇位的。刘盈是吕雉生的,嫡子。古代一直就是立长不立贤,立嫡不立长。所以刘肥是没有就会的,而刘盈自然就是太子了。

但是刘邦不喜欢,刘邦最喜欢的还是戚夫人生的刘如意,但是戚夫人只是一个舞姬,没有一点势力的,所以刘邦即使喜欢刘如意,也是很难立刘如意为太子的,不过刘邦确实有很多次都想改立太子的。但是最后都是放弃了。

在这个过程中,吕雉的势力是刘邦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吕雉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其实已经表现的很霸道了,刘邦死后,吕雉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所以如果传位给刘如意的话,当时来说其实没有一个人会支持的,而刘邦自己也确实太老了,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如果一旦改立太子了,自己死后刘如意肯定也是被人赶下台,到时候还会引起内乱。

关键还要当时的张良也是支持刘盈的,自己一直给吕雉出主意让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在这个过称中张良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张良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天下太平,大汉太平,因为不管怎么从任何方面来说,只能是刘盈来当太子,首先就是传统上,刘盈是第一继承人,再就是吕氏家族的地位和势力来说当时谁不敢支持刘盈呢?


小伍讲历史




汉初,在刘邦统治的后期,中央政府实际上进入了刘吕共治的时候。汉朝的中央政权控制在沛县老兄弟手中,刘邦做大的决策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看法。

事实上,当刘邦有了戚夫人之后,接下来就有刘如意这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刘邦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刘如意聪明活泼,颇有当年刘邦的样子。慢慢的刘邦就有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打算。



当吕后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找到张良回来。张良交待吕后,去找了四个白发老头回来,对他们进行培训,包装成了传说中的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是刘邦非常尊敬的人也非常向往的人,他们坚持支持太子刘盈,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发生这样的事,说明刘盈在刘邦心的份量比较轻,不符合刘邦心中的王者之风,更是刘邦怕刘盈仁弱,制约不了吕氏势力。

当然,这次事件,也是刘邦的一次试探,看一下他死以后的汉朝中央的政局走向。结果很让他失望,他发现吕后联合沛县老兄弟已经尾大不掉,并且刘邦也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听之任之。

这场最大的危机解除后,刘邦领军出征,然后在战斗中受伤,从此一病不起。直到最后死去,刘邦也没有想出最好的办法来交待身后事。



刘邦死后,刘盈的软弱就马上体现出来了。

吕后为了巩固刘盈的皇位,就设计要处死赵王刘如意。刘盈时刻不离开刘如意,以防太后下手。然而有一天刘盈外出打猎,回来时却发现刘如意已死。

没多久,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也被吕后,砍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去除毛发,做成人彘(象猪一样的人)。还专门邀请刘盈来参观,刘盈从此精神就有点失常,总是说:“这种事不是人作得出来的。儿臣是太后的儿子,终究没有办法治理天下。”



再加上吕后为了巩固吕氏一族的势力,强迫刘盈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不管是婚姻生活,还是朝政大局,刘盈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大事都由吕后来决断。

刘盈软弱的性格进一步发展,生了一场大病后,沉溺于酒色之中,不久就死去了。


新知传习阁


汉高祖刘邦确实对刘盈不满意,他认为刘盈软弱无能,一点也不像他。刘邦喜欢的是自己的三儿子刘如意,一直想立他为太子。

刘邦家里很穷,到40岁的时候还在打光棍,没有老婆。但是他却有一个私生子刘肥。这是刘邦的大儿子。但因为他是私生子,无法继承皇位。最后刘肥被封为齐王。

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刘盈了。这是刘邦正妻、皇后吕雉所生。刘盈是唯一的嫡子,按照封建礼法,是应该由他继位的。大多数大臣都是支持刘盈的。

刘邦更喜欢自己的爱妾戚夫人。戚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刘如意。听这名字,就知道刘邦有多喜欢他了。刘邦觉得刘如意冰雪聪明,最像他,所以一直想立如意为太子。

但刘邦当皇帝时,已经快60岁了,而且战争过程中多次受伤,身体很不好。他已经时日不多了,而刘如意此时还是个孩子。刘邦已经没时间、精力为刘如意培养势力了。而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她既无势力,又无权术,只能在刘邦那里吹吹枕头风。但刘邦已经老了,他死后之后,戚夫人又能依靠谁?

而刘盈呢,年龄更大。而且他的母亲是吕后,嫁给了他二十多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吕后跟萧何、曹参、樊哙等开国功臣,关系都是很好的。像樊哙娶的老婆就是吕后的妹妹。吕后的娘家势力也很强大。

当时天下有四个著名的贤人,名叫“商山四皓”。但他们清高的很,看不起不学无术的刘邦。刘邦多次想请他们出山,他们都拒绝了。

但后来太子在高人指点之下,竟态度谦恭的把这四个人给请出来了。

刘邦知道这件事之后,很是震惊。他明白太子刘盈虽然无能,但是其背后的势力太庞大了。他自己已经年老,阻止不了刘盈登基了。本来刘邦一直在积极的废黜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至此,他只好放弃了。

最后,太子刘盈就顺利的当上了皇帝。


国史拾遗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点:有人说,刘邦之所以要废黜刘盈,改立赵如意为太子,是因为他太爱戚夫人的缘故。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绝不会做出因为对女人的好恶而废立的事情。他也几乎没想过他死后,戚夫人该怎么办的问题。

(刘邦画像)

《史记•吕后本纪》中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如意类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当初想换太子的根本原因是:刘盈仁弱,不类我。

还有,史书上说,刘邦最后放弃撤换太子,是因为连“商山四皓”这样的人都站在他身边,感觉他已经羽翼丰满,根基强大,不可动摇了,所以才放弃撤换的。果真是这样的吗?

咱们先来说刘邦对刘盈的评价:刘盈仁弱,不类我。

注意,“仁弱”不是“荏弱”,是两个词:“仁”和“弱”。在儒家经典中,“仁”其实是对于君王的最高赞扬。既然刘盈获得最高赞赏,那么他当了皇帝以后,应该就会成为一个“仁君”,为什么刘邦还要换掉他呢?

其实,对于当时的刘邦来说,考虑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接班人是不是“仁君”的问题,而是他是否能驾驭群臣的问题。

(刘盈影视形象)

刘邦对于秦朝的灭亡是看得很清楚的。在他看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二代秦二世弱小,失去了对朝臣的控制,尤其是对赵高的控制(赵高是宦官,这个宦官与后世的宦官意思不一样,其实也是朝臣),他当然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是其一。

其二,刘邦在考虑废太子的时候,正是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这些人搞造反,闹独立的时候。所以,刘邦对功臣们非常不放心。他要确立的太子,必须是强悍的,对功臣们具有强大控制力的人,是“类我”的。

“仁弱”的刘盈,显然对朝臣没有控制能力。而且,他越是“仁”,刘邦反而越担心。

顺便说一句,刘盈后来当皇帝后,之所以没再出现功臣造反的情况,是因为吕后专政。吕后的铁血手腕,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刘邦。不过生前,刘邦是一点儿也没有想过,吕后会出来主政的。

咱们再来说刘邦最后放弃废黜刘盈,是不是因为张良、周昌、叔孙通、商山四皓等人支持刘盈的结果。

肯定不是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越支持刘盈,刘邦心里其实越担心。这些朝臣们,既然能够给刘盈出主意,自然能够把“仁弱”的刘盈控制起来,汉家江山更容易失去。所以,无论周昌冒死进谏,还是叔孙通以死威逼,他都不同意。一直和朝臣们顶着,坚持到最后。

但最后当他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为什么又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了呢?有两个原因:

(赵王如意影视形象)

第一,那时候刘邦已经从平定英布中回来。在平定英布的时候,他的胸口被英布射中,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可以说,刘邦已经预料到,他的大限之日不远了。而这时候,那个“类我”的赵王如意还是个小孩子。如果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他身边几乎没有支持的人,那些朝臣更会以此为借口造反,那样一来,江山会丢得更快。本来,他是想等到这个小孩子长大以后,再传位给他的。那样就不怕那些朝臣了。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显然不允许他等下去了。所以权臣再三,他选择了刘盈。

第二,刘邦看到了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带来的新变化。什么新变化呢?并不是说表明刘盈的人气高,而是另外一样东西。

刘邦准备平叛英布之前,是喊过刘盈,让他代自己去征伐的。但是商山四皓说,这次征伐对他刘盈没有好处,让他别去。于是刘盈就没有答应。当时刘邦肯定在想,刘盈为什么会不去呢?等到后来见到商山四皓的时候,他肯定恍然大悟,原来这主意是商山四皓给他出的。

这是个好主意!

为什么说商山四皓出的是个好主意呢?因为刘盈要想当成太子,就必须赢得功臣们的支持。既然如此,他当然不该去讨伐作为功臣的英布。他不去,功臣们都会拼命保他,这样他的力量就会更大。这就是刘盈的新变化,他考虑问题再也不是“仁”,而是“利”,这一点,让刘邦看出刘盈“类我”的一面。

也因为这样,最终刘邦选择没有撤换太子。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盈真的无能吗?其实未必。


他只是懦弱而已,未必不想真的去做一番事情。


但是他的原生家庭比较悲催,小时候他爹刘邦就造反了,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今天被秦人通缉,明天被项羽追。


甚至有一次他和他姐姐坐着老爹的马车逃命,后面是项羽的骑兵在追击,刘邦嫌他们在车上增加了车的重量,车跑的慢,于是一脚把他们踹下车,还不是踹了一次,是踹了一次又一次。


如果不是司机夏侯婴一次一次把他们捡回车上,大约刘盈和他姐姐大几率会丧命在项羽骑兵的铁蹄之下。


夏侯婴救了刘邦的一双儿女,刘邦还不乐意,拔剑要砍夏侯婴,说:你再救他们我就杀了你。


夏侯婴说:您杀了我你就逃不了了,你又没有驾驶证。我是老司机,你要相信我的技术,绝对能带着你们爷儿几个逃生的。


刘邦这才不再把刘盈姐弟赶下车了。


刘盈他妈更奇葩。


他妈吕雉,大约前半生过得颠沛流离,一会儿被秦人困住,一会儿被项羽抓住,有点心理变态。


后来刘盈成了汉惠帝时,她竟然让刘盈娶了他姐姐的女儿,也就是让他娶自己的外甥女,这让刘盈完全无法接受。


吕雉搞出来的人彘,更看出她心理已经扭曲到变态的地步了。


汉惠帝评价他妈用了三个字:非人也。


这都是历史记载的大事,平常和这么个不靠谱的爹,以及心理扭曲的妈在一块儿,刘盈得多么小心谨慎,才能平安长大啊。


所以这就造成了他懦弱的性格,也造成了他日后的悲剧。


刘盈虽然上面还有哥哥刘肥,但是因为他是嫡长子,所以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刘邦其实也想过废掉刘盈,立自己喜欢的刘如意做皇位继承人。


刘如意是戚夫人的孩子,刘邦喜欢戚夫人,也就爱屋及乌了。


吕后听说后很惶恐,怕刘盈被废,于是向张良问计。


张良告诉吕后只需要请四个人出山就能解除危机,这四位高人名曰商山四皓,是隐士高人。


吕后于是花了大力气请出四位高人,请他们做太子的老师,还凑巧让刘邦看到四位神仙一样的人物在给太子上课。


刘邦一看,商山四皓这样不世出的高人都来辅助太子,那么太子以后一定会做个明君的。


于是就打消了换太子的注意,吕后和刘盈得以轻松过关。


所以刘邦不是没动过换太子的心,只是看到商山四皓时,觉得民意天意都在太子哪儿,如果换了太子,像秦始皇那样废长立幼,然后惹出泼天大祸,那其实是他不想看到的。


==========


文/ 薛白袍



薛白袍


这只能说刘盈的出身比较好,因为刘盈是刘邦和吕后所生的儿子。

吕后是刘邦的皇后,她从身份上来说是刘邦的妻子,而其他那些刘邦的女人像戚夫人,薄姬等人只能算是刘邦的妾。

古代只有妻子生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否则,就叫谋逆。

也就是说刘盈是皇后嫡出的儿子,只有嫡出的儿子,才是最佳的皇位接班人。

刘邦有八个儿子,刘肥是长子,但是,他是刘邦的私生子,你有听说过私生子当皇帝的吗?

所以说刘肥当皇帝,基本上是不怎么靠谱,虽说他才是事实上的长子。

刘邦最喜欢的儿子是刘如意,因为刘如意的母亲是戚夫人,刘邦生前最喜欢和戚夫人再一起。

因为爱屋及乌,所以刘邦有想过把皇位传给刘如意。毕竟刘如意是最像刘邦的,史书上就有记录,刘邦说刘如意才像自己,刘盈生性懦弱,不适合做皇帝,不像自己。

既然刘邦不喜欢刘盈,他为什么没有废掉太子刘盈呢?

还是因为刘邦这个人耳根子比较软,吕后在他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他就没辙了。

吕后是肯定不同意刘邦换太子的。那么大臣对刘邦要换太子是怎么个看法呢?

这件事刘邦还真的争取过两个大臣的意见,一个就是叔孙通,一个是周昌。

刘邦对叔孙通说想换太子的时候,叔孙通说太子仁义孝道,没有什么过错,你若是换了他,天下人不服呀。

再说了废立太子是关乎到社稷江山稳定的大事,岂能说是要换就能换的。您若是想换太子,首先我这一关就通不过,我会以死明志,来维护太子的地位的。

刘邦一看叔孙通这个表现,他就打趣地说,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别当真呀。

刘邦被叔孙通给顶了回来,他还是不死心。

他又前去问御史大夫周昌,周昌是有口吃的人。

当周昌听刘邦说要换太子的时候,周昌的回答是臣期期不奉召。这也就是说周昌也不答应这件事。

周昌说期期不奉诏的时候,吕后有偷听到,等下朝之后,吕后见到周昌之后,就跪在了周昌面前,说周昌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其实,这时候刘邦还是不死心,他还想换太子。

吕后也一直知道刘邦的意思,所以为了彻底打消刘邦换太子的念想,吕后不得不请张良来帮忙了。

张良告诉吕后,你只要把商山四皓请来,太子的位置就永久的牢固了 。

吕后依照张良的意见去请了商山四皓,结果刘邦看到这四个老头来辅佐刘盈的时候,他就绝口不提换太子的事情了。

刘邦为什么见了商山四皓就不换太子了呢?

因为商山四皓是四个山野高人,刘邦当年就想请他们出山来辅佐,可是这几个人看不上刘邦,就是不来辅佐他,

当刘邦看到这几个看不起自己的老头,在辅佐他的儿子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太子的地位已经是撼动不了了,即使他是皇帝也无能为力了。

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大汉皇位的接班人,确实是无奈之举,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史学达人


刘邦自己也发现了太子刘盈并不适合继承皇位,但是刘邦最终却无能为力。

公元前195年10月,汉高祖刘邦搞定了淮南的叛乱之后,自知时日不多的刘邦回了一趟沛县老家并宴请乡亲们豪饮一番。

当刘邦自沛县回到未央宫中后病情加剧,卧床不起,在此背景之下,刘邦依然还试图挣扎着办一件大事:换掉太子刘盈。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刘表如下:

现任太子刘盈早在汉高祖还是汉王时期的公元前205年就立为王世子,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建立大汉帝国后就立世子刘盈为太子,时至此刻,太子刘盈已经被立为太子整整7年。

刘邦想换太子的这一想法,并非此时此刻才萌发,而是一直都有的。

此前有一次刘邦在大臣面前提过这事,那次被口吃的周昌给劝下了。

周昌原本是耿直之臣,但是有口吃的问题,于是当周昌脸红脖子粗地、结结巴巴地扯着嗓子劝说着刘邦不能更换太子时,逗乐了汉高祖刘邦,于是这件事就此暂时搁置了。

但是刘邦并没有完全放下这件事,此时此刻,卧床不起的刘邦想挣扎着做成这一件事情。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在临死之前试图更换太子呢?

为什么要耐心地跟大臣们周旋,而不是一道圣旨直接更换太子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稍后分析,先来看看刘邦在更换太子这件事方面遇到了哪些阻力,以至于最终妥协没有用刘如意换下刘盈。

当那一年刘邦首次流露出更换太子之意后,最紧张的人一定是吕后,如果刘盈太子之位不保,那将意味着自己皇后之位也歇菜了,进而意味着刘邦驾崩之后,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会难保。

众所周知,吕后与戚夫人一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戚夫人深受刘邦的宠幸,对此吕后早就对其恨之入骨,只是因为刘邦健在,所以吕后除了隐忍别无他法。

所以,当周昌冒死劝谏刘邦之后,吕后私下不顾朝仪跪谢过周昌,并同时紧急向已经归隐了的张良求助。

在张良的谋划之下,吕后给太子刘盈找来了四个站队的高人,这四个人就是秦末汉初的四大隐士,是当年刘邦一度非常渴求但是却请不动的四大高人。

张良所谋划的此举在于向刘邦传递信息:太子已经深得人心,根基很深厚了,连四大隐士都支持他,所以不能废了太子刘盈。

此时此刻,当刘邦再度提议此事时,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站出来死谏了:这个人就是制定朝仪的叔孙通。

叔孙通不仅冒死劝谏刘邦,甚至还说,如果废了太子,自己就去死。

当时的叔孙通影响力已经不可轻视了,刘邦只能假意安抚叔孙通,暂时搁置了废太子之事,但是他内心依然不甘心。

直到在张良的谋划之下,刘邦在宴会上见到了站在太子身后四位白须白发、长袍飘逸的四大隐士之后才彻底死心塌地地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几个基本问题:刘邦为何想要更换太子?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一道圣旨搞定,却最终选择了妥协?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因为刘邦宠幸戚夫人,为了确保自己百年之后戚夫人母子的安全,所以想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果真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对西汉历史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可以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并非如此的结论。

《史记•吕后本纪》记载了刘邦对刘盈的忧虑:“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如意类我。”

刘邦想废黜刘盈最直接的原因与理由在于,是刘盈过于仁弱,以刘盈的个性是难以担当皇帝之重任,难以驾驭下面这一帮子功臣悍将。

刘邦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刘盈继位之后所上演的一切足矣说明刘邦的判断力是多么精准。

既然如此,那么刘邦为什么不能简简单单一道圣旨搞定此事,而一定要跟群臣摸来磨去的折腾那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这个问题也不复杂,刘邦下面的群臣以丰县、沛县为主,这些人都希望吕后这条线上的刘盈继位,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与生命,如果换成了个性类似刘邦的刘如意,那么这些人的好日子将到头了,所以群臣必须保刘盈。

刘邦之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一道圣旨搞定,也只是因为,尚还年幼的刘如意,尚还年轻的戚夫人如果不能获取群臣的支持,那么强行送上大位也会坐不稳,也会被掀翻,天下将再一次大乱。

即此可见,帝王在诸多时刻也有身不由己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