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工作后和父母同住的你,每个月给父母多少生活费?

偶然间,小编在某论坛上看过一篇文章,一位网友小A因为拒绝到父母安排的公司上班,父母提出要求:无论以后小A从事何种工作,必须每月向家里缴纳1000元生活费。这笔为家庭分担压力的钱,在小A看来,是父母赤裸裸的威胁。

在合肥,工作后和父母同住的你,每个月给父母多少生活费?

不少年轻人毕业后,在结婚前都是与父母同住。那么,大家对于给父母生活费有什么看法呢?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有超过8成年轻人认为没有给生活费的必要,最好不给生活费,若按月给生活费,一家人就显得十分生疏,不像一家人,显得很有距离感。

但也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认为,参加职场之后应该给生活费。如果年轻人和家人一起生活,应该力所能及地分担家里开支。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就算不给,也应该交交水电气费意思一下。

小编认为,作为成年人,给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费,听上去是种合理做法。但像小周父母的做法却不太合理。孩子有上进心,追求自己的梦想,想对未来发起挑战,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追梦执着的毅力,父母应该给她更多认可鼓励鞭策她前行,而不是安排她去走稳定的职业道路,用要生活费的方式来给孩子压力,这一点是十分不可取的。

在合肥,工作后和父母同住的你,每个月给父母多少生活费?

从道德伦理上讲,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当给予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与父母同住到底该不该给生活费?以及该给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简单的说给了就是孝顺,不给就不孝,要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来定。有些家庭父母经济条件比较好,不需要孩子给生活费,那么子女就不一定非要通过给钱来表达孝心,如果父母生活困难,子女就竭尽所能让父母过得好些也是应该的。

小编的好友,大学毕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她说"父母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很不容易,我毕竟是赚钱的人了,应当给父母一些补贴。"但父母总觉得孩子赚钱也不容易,不愿意要他的钱。于是,她就变着花样交生活费。比如陪妈妈逛街,有喜欢的衣服就买给她;逢年过节,会给父母包个红包表示一下心意;父母生日时,会送礼物制造一些惊喜;休假时,带父母出去旅游。去超市买菜主动付钱等等。有时候尽孝心并不需要花很多钱。而她的妹妹大学毕业后,没有立马上班,因为要考公务员,所以,足足一年的时间,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她妹妹的生活费也是她给的。公务员没有考上,也不打算继续考了,便在58同城的白领专区,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比小编好友高很多,也很懂事,时不时给父母钱或者买东西。

在合肥,工作后和父母同住的你,每个月给父母多少生活费?

在很多父母眼里,即使生活很困难,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为了补贴父母而生活很拮据,只要孩子过得好就行,很多父母甚至还拿出毕生积蓄资助孩子。但子女也必须懂得感恩,感恩不在于给父母钱的多少,父母与孩子间,精神的沟通胜过金钱的资助。子女要更多地在精神上给父母关心。比如陪他们散散步,帮他们做家务,和他们聊聊天,耐心听他们唠叨,这都是表达孝心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