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之八:那些舌尖上的故事

“好孫女兒,快吃吧。”晚飯時,母親一遍遍催促著她的寶貝孫女——我的女兒快點吃飯,讓我不由自主地回憶起30多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跟“吃”有關的故事。

1983年,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不久。那一年,我出生在河北省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爺爺最喜歡我了,每逢趕集,總會特地買一張又薄又脆的油炸餅回來,用熱水泡了餵給我吃。爺爺餵我吃油炸餅的場景我完全不記得了,但當聽姑姑說起這事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漸漸懂事,幼小的心靈對爺爺有了深深的喜愛,小小的油炸餅濃縮著祖孫間濃濃的血肉親情。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八:那些舌尖上的故事

1989年,我上了小學。因為學校離家遠,小夥伴們都需要帶飯菜到學校。為了讓孩子們吃得飽,父母們都儘可能地變著樣兒給孩子們帶飯,但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也無非是小米蘿蔔丁乾飯、玉米窩窩、紅薯幹、紅薯面蒸餃,家裡稍微富裕點的偶爾會有白麵烙餅和包子。冬天的時候,午飯時間一到,大家紛紛拿出各自的“口糧”,放在爐子上熱著,然後在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心吵鬧中享用著父母用心準備的午飯。我同桌是位女生,她的爸爸是一個泥瓦匠,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靠著自己的手藝賺了錢,所以她家的生活水準比我們高,讓我羨慕不已。有一天,她帶了烙餅放在課桌下面,散發出的陣陣香味勾起了我肚子裡的“饞蟲”,我實在忍不住就偷偷撕了硬幣大小的一小塊兒,放到嘴裡悄悄地品味起來。烙餅可真香啊!當時想等將來長大了,我一定要躺在烙餅上睡大覺。吃完了一小塊兒還想再吃,於是我就又去撕第二塊兒,第三塊......撕著撕著,一塊烙餅全都進了我的肚子。中午吃飯的時候 “東窗事發”了。“有人偷吃烙餅”迅速在班裡傳開來,我的同桌哭著喊著要告訴老師,小夥伴們都在哈哈大笑。多年後,當年的同桌已經成了媽媽,每次見到我總是開玩笑說:“還我的烙餅。”後來當我看了電影《甲方乙方》,其中的一句臺詞“我都想一輩子和龍蝦睡一塊兒了”讓我暗自發笑,這與我當年的暢想如出一轍。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同年,方便麵這種“奢侈品”飛入了我們這個偏僻小山村。五毛錢一袋按現在說可是不貴,但當時對我們來說卻不便宜。想像著幹嚼金燦燦的方便麵時,那脆脆的聲音,嘴裡似乎就充滿了香味,口水禁不住流下來。於是,幾個小夥伴兒湊上五毛錢,快速飛奔到村裡的小賣部,齊聲喊著“買方便麵”。拿到手後,迫不及待撕開方便麵一邊封口,把其中的椒鹽料包取出撕開,把調料倒入面裡,收緊方便麵的封口,捏碎整塊的面,再搖起來以便調料均勻地粘在捏碎的面粒兒上。之後,每人一小把一粒一粒吃起來,連最後剩在掌心裡的調料也吃得乾乾淨淨。

1995年,我上了初中,開始住校。按規定,住宿生不能到校外吃飯。學校食堂的飯雖說便宜,一兩面條一毛錢,一個饅頭兩毛錢,說是麵條其實就是麵糊,沒什麼油水,同學們都不願意吃。為了讓大家買“麵糊”,食堂要求麵條和饅頭按一定比例捆綁著賣。面對如此狀況,有些膽子大的男同學趁著早操前悄悄跳牆跑到鎮上的小攤兒上吃豆漿油條,後來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效仿。好景不長,老師發現了學生間的這個秘密,於是開始嚴查私自外出行為。我們班一位男同學被老師發現後趕緊逃跑,竟跑壞了新買的皮鞋。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八:那些舌尖上的故事

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第二年,我上了高中,和初中比起來,高中食堂的飯菜質量好很多,特別讓我高興的是學校允許住宿生跟走讀生一樣自由外出。學校附近大約200米有家“老五小吃部”,做的肉絲湯麵不但美味還經濟實惠,五塊錢一大盆,這對我們“窮學生”來說可是巨大的誘惑。關係好的同學都結伴去吃肉絲湯麵。一到中午,小吃部裡就坐滿了我們學校的同學,簡直成了學校的“編外食堂”。小吃部裡三個灶臺一起開工。鍋裡油溫燒到足夠熱,放入用醬油醃好的肉絲,伴著蔥薑蒜一起炒出香味兒,倒入開水燒至滾開,下入手擀麵,煮熟後放入切好的黃瓜絲攪拌均勻,出鍋入盆倒上香油,就上桌了。那麵條吃著真叫一個香,與初中食堂的“麵糊”一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去的次數多了,我也偷偷學會了小吃部老闆的手藝,直到現在,做肉絲湯麵仍是我的拿手絕技。

千禧年後,我上了大學。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快速發展,老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盛。我家也不例外,分享了改革開放的紅利。2001年,家裡給的生活費也不那麼緊巴巴了,我在大學裡的伙食標準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在遠離家鄉的城市裡,我竟然能吃上洋快餐肯德基了。還記得第一次就吃了全家桶,當時覺得那是吃過的最美味的食物了,比當年的烙餅還好吃。從此以後,在我的生活裡,美食從奢侈品逐步變成了日常消費。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八:那些舌尖上的故事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我的家鄉為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建設得更加美麗。兩年後,我在城裡買了自己的房子,實現了安居樂業,家裡關於吃飯的觀念也徹底實現了升級換代,完成了從要吃飽到要吃好的轉變,怎麼吃更健康成為新的日常飲食關注點。母親經常對我說:“少吃點,看你那肚子都漲起來了,多出去鍛鍊鍛鍊。”對她的寶貝孫女則說:“你可是生在了好時代,這麼好的東西,你爸小的時候想吃都沒有,快吃吧,多吃點。”

民以食為天,我所經歷的這些故事,也是一代人伴隨改革開放共成長的縮影,勾勒出人們從“要吃飽”到“要吃好”的質變,折射出咱老百姓的日子從溫飽到小康的飛躍,也預示著在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一步步向我們走來。(網友“如沐春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