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说到,崇祯不是不能抄大臣们的家,而是崇祯没能力抄他们的家。因为他已经没有“基本盘”了。

宰相的权力

早在上古时期,君臣在朝堂之上是可以同席而坐的。

到了汉唐时期,宰相还有把椅子。而宋太祖赵匡胤,撤掉了椅子,群臣只能站着。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设立了内阁,改成了正五品的大学士。

到了清代皇帝,有了打宰相屁股的权力。

几千年后,宰相不再是皇帝的“仲父”“亚父”。不但失去了座椅,甚至还要趴在地上,口称奴才。

史学家经过长期谨慎研究,认为“相权”加强了。

没错,宰相的权力,反而大大加强了。

君权,可以打宰相的屁股,反而削弱了。

以“唐”为分水岭。唐代以前,君强相弱。唐代以后,相权重而君权弱。

因为宰相真正的权力,是“忽悠权”。

话说崇祯问吴三桂他爹吴襄,我一年按十五万人给你拨款,你派几十万人过来吧。吴襄说陛下恕罪,没那么多人。崇祯说:那十万得有吧?吴襄说:也没有。崇祯说:那五万总得有吧?吴襄说:陛下,其实我只有三千家丁。

宰相真正的权力,是“忽悠权”。

理论上,君王有的权力最高。

皇帝想让谁当宰相,就让谁当。

想杀严嵩砍头,就可以杀掉。

实质上,你权力再大。你知道真相么?

皇帝唯一无法克服的,是“忽悠权”。

真正影响“君权相权”此消彼长的。是“帝国的规模”。

好比你一家公司,从白手起家5个合伙人,发展到50000人。董事长的权力,肯定被总经理们渐渐侵蚀的。

当帝国很小时,皇帝可以“管理”。哪怕凡事亲力亲为。都可以获得很高的效率。

但是帝国大了以后,发展到中华帝国疆域。又或者一家企业几万人。

董事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的。

权力,必然逐渐分散到下面实际办事,主事的人手里。每一个高级经理独占一块。他报给你什么,就是什么。董事长只有读报表的权力。

崇祯拨五百万辽饷出去,太师们先截留三百万分一分,军头再扣下一百五十万,小军头扣下一部分,最后就只能养几千家丁了···

对于明清的皇帝,也是一样。皇帝是被高度“架空”的。

道光直到鸦片战争第三年,才知道清军打了败仗。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谁说牙山清军大败?明明是清军盾牌挡住了子弹,接着用长矛大刀大破日军。

帝国的信息和数据,早已超越了一个个人,所能处理的程度。

你所听到的,看到的,都可能是别人精心编造的蒙蔽。

你自以为得意洋洋的“主持正义”,很有可能是别人挖好的陷阱。

在这个情况下,皇帝需要一个:

基本盘。

基本盘

什么叫“基本盘”。

基本盘就是那些真心实意,和皇帝穿同一条裤子,利益相同,且安全可靠的心腹。

你可以把“基本盘”视为君权耳目的延伸。

国家这么大,皇帝一个人,肯定是管不过来的。

如果皇帝有9999人辅助,是否就可以上情下达了呢。

“汉唐明”三代并列,到明中叶以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

历朝历代,明代皇帝都很喜欢用宦官。明英宗有王振,朱厚照有刘瑾,明熹宗有魏忠贤。

就连众口称赞的“圣君”明宪宗朱见深,过了最初三四年,也在培养自己官宦班底。

为什么,皇帝被气得不行了!

明宪宗明显地感觉到盐税收入的减少,各个中层干部“跑冒滴漏”。

“跑冒滴漏”是最难对付的管理学难题。一个大老虎,贪污20万两纹银,那很容易对付。直接灭掉就行了。

课如果有2000个贪官,每人贪污100两。这怎么办?整体“廉洁风气”的改善。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为什么明朝皇帝喜欢用宦官,因为宦官好用。

宦官也贪污,但比文官少。

宦官也忽悠,但报上来的情报,要比“外庭文官”真实得多。

就明廷最后几年来看,宦官集团无论能力还是操守,都比“外庭文官”更好。

明朝嘉靖三年,因大礼仪之争,群臣与嘉靖帝出现了极大地分歧,为了捍卫价值操守,群臣集于皇宫左顺门外,悍门跪哭,高哭: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皇帝下令杖杀,使士大夫风节丧尽,士权依附皇权,百年之后,崇祯吊死煤山,身边只有个太监陪伴。-杀群臣的嘉靖国富民强,重用东林党的崇祯自挂煤山?

明实亡于东林。

崇祯为什么完蛋了。

因为到了崇祯末期,他没有“基本盘”了。只剩皇帝一个人。

他身为皇帝,可以大开杀戒。拔掉大老虎无数。

可是凭你一个人,毕竟不是9999人。你是没办法和整个“文官系统”斗的。

崇祯反腐,能起到的效果,基本为零。

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而且这被撤掉的十四位,还都是正经八百的兵部尚书,仅仅只加兵部尚书衔的还没计算在内。这十四人里,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 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抃等。 各地巡抚被斩杀的十一人、未来得及问罪先行自杀者一人:“终崇祯世,巡抚被戮者十有一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而河南李仙风被逮自缢,不与焉。”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迅速被崇祯重新启用,魏忠贤被下令肢解,魏的亲信都被处死,与魏结盟的官员们被打成“阉党”,兵部尚书等25人被处决,二百余人被流放。东林党全面复起。

基本盘的设定

基本盘是一个群体。君王选择,和该群体结盟

崇祯去哪里找他的“基本盘”呢。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几位记者从延安回来,赞扬廉洁奉公、赋予理想和献身精神,宋美龄说: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

权力会腐蚀人。不管你把权力交给任何人,他都会被腐蚀掉。

哪怕他是你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你把权力交给他。只要权力足够大,时间足够久,他也会对你不忠。会背叛你,伤害你。

亲王、外戚、文官、武将、宦官、士族、贵族都有可能会背叛你。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如果说朱元璋可以。是因为朱元璋完全可以把整个“文官系统”,彻底换掉。再造百万雄兵。

因为朱元璋是有自己“班底”的。最核心的,是一群濠泗起兵的老兄弟。

朱元璋办胡惟庸案,郭桓案,屠戮文官数以十万计。而帝国依然可以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他背后,有一帮“老兄弟”在撑着。是当年出生入死的“江湖义气”。该“义气”尚未被金钱腐蚀。

因此洪武,永乐二朝,虽然人口和经济,都不能和明中后期相比。但是盐税,农税的收入,反而更高。永乐大帝也可以拉出十万雄兵,扫平漠北“北元”残余势力。

但是“勋贵”过几代人,就不行了。确切点说,到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时就不行了。

郑和下西洋,去了几十万老兵。这些老兵,其实是“永乐”战争残存下来的,绝对听命于皇帝的嫡系部队。

郑和下西洋之后,文官上书,以“耗费靡驰”为由,裁撤了这支无敌舰队。

不裁撤行不行,不裁撤其实也不行的。

勋贵的德性,荣国公宁国公何等了得。可是传到了贾宝玉,才不过三代。你指望贾宝玉匡扶社稷?

仁宣之治后,明廷就只能全心全意,依靠科举文官系统了。

而另一方面,正德,天启手里,搞出了魏忠贤“九千岁”。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其实魏公公做得还不错。至少天启的最后几年,连续取得了对后金的军事胜利。

但若是把“宦官”,当作全心全意依赖的对象。一样不妙。

因为“权力”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蚀人。

天启七年,魏忠贤当政,满打满算三年半。

但是魏公公“被腐蚀”的迹象,已经很明显。

文官政府,历经二百九十年,才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

眼看魏公公流口水的样子,只怕不要二十年,腐化堕落得更厉害。

凭借着东厂、西厂锦衣卫,组成的特务组织,终究是不行的。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回过头来,明朝皇帝,能不能依赖“文官系统”呢。

文官体系

有明一代,上承唐宋。

有过了唐代的藩镇割据,朱重八完全不信任武人。有过了宋代的群臣党争,朱重八完全不信任文人。

明太祖朱八八,文也信不过,武也信不过。最后依赖东厂西厂,锦衣卫奸细特务,搞得乌烟瘴气。

对于明末后期几个皇帝,他们即使想依赖“文官”,其实也没有机会。

因为在朱重八时代,对文官侮辱得太狠了。

朱八八把文官完全不当人。不仅把刘伯温,李善长都杀了。

而且动不动剥皮揎草,枭首示众。文官杀了一批又一批,甚至还批着枷锁上堂办案的。

朱元璋如此“反贪”,大规模杀贪官。华夏史仅此一次。

你要问俺好不好,谈古不论今,那肯定是叫好声一片,都是鼓掌欢呼。

可副作用呢,朱元璋“滥杀”有没有副作用呢?

天下的事,又怎么会没有反噬呢。

朱元璋若猪狗一般地对待文官系统。看儒家学士不当人。

又怎么可以收获文官的“忠心”呢。

大明朝的皇帝对文官特别差,动辄当庭廷杖二十,还找死太监监视你,那你又怎么可能,让文官真心“忠心”帮你打工呢。

文官们嘴上三呼万岁。暗地里给你下点眼药,使点绊子。这不是文官系统最擅长,最常做的么。

因此明末的财政崩溃,完全是咎由自取。

你不要怪文官系统待你不忠诚。东林儒生忽悠你,骗你。

跑冒滴漏,征再多的辽饷,全部都被贪官截留。伙食衣服都送不到前线。

你应该想想,待你最好的张居正张太师,被你抄家了。

忠心报国的于谦于少保,被你五马分尸了。

孙承宗,孙传庭,都是死战报国。死后还被按了一个怯战罪名。

杨嗣昌,熊廷弼,死在监狱里。陈新甲,李明睿,被斩得不明不白。

当军官报告前线断饷时,崇祯冷静地说,“士兵可以吃老鼠”。

明末的群臣,成了“自私、利己主义者”。这事不能怪臣子。

这事应该怪太祖高皇帝的“刻薄寡恩”,不把文官当人看。

从来没有跪在地上,三呼万岁。只有相互仁义,肝胆相照。

大家都是聪明人。

明朝的灭亡,早在洪武帝朱重八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朱家刻薄寡恩,明皇孤家寡人。 那其他时期的基本盘呢?

下次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