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財經:爲民營經濟振臂一呼 中國未來還得靠你們

國退民進,是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核心。

所有的一切改革與創新,都是要讓資源配置到應該配置的地方,基本而言,就是要刺激商品經濟在中國深層次領域的發展。但是,在諸如國防、金融等領域,民營經濟仍未佔據主導地位。其中內因,不僅因為體制問題,也同樣因為技術的問題,更在於法律政策環節的控制。即使如此,在其他領域,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繁榮的直接原因。

我們改革一個社會,力圖實現拿破崙為法國、英國皇室為英國,林肯為美國做的事情,我們中國的努力,不是什麼創新,而是補課。將中國失去的時代,補充回來,尤其是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實現社會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法治與法制意識的普及,國民權力與權利尊嚴的樹立,讓中國從小農經濟社會變身成為現代化商品經濟公民社會。

民營經濟的骨幹,不僅來自於最初那些敢打敢衝的農民兄弟,更來自於各級政府下海的社會精英。今天更多的著名企業家,曾經是教授,甚至官員。我們如果客觀認識民營經濟,就會發現我們社會的精英通過民營經濟這種形態,建設了中國最有創造力和活力的企業家階層,他們是社會勞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經營者。

尤其在經濟轉型階段,法律法規並不完善,摸著石頭過河成為到達成功目標的常態。這是社會現實,也是一個社會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如今這些都即將成為過往,新一代中國企業家正在崛起。從法律意義上看,這些年輕一代的企業家更具學習和整合的能力,但是卻與那些歷史包袱沒什麼關係。所以不要就“以法律為準繩”,更要“以事實為依據”,以證據和法律規則為依據。

除了法律能捆人之外,就是政策,政策本應更具靈活性,政策的制定更應考慮實體經濟的經營,而非一時之利。站在社會管理的角度,從如何有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於改善中國的營商環境,不要給企業幫倒忙,古代的說法叫“畜牧天下”就是將國家管理重在“飼養”,而非“屠宰”。

此外,社會經濟管理,從宏觀角度制定制度規章,從微觀角度完善法律,規章制度可能包括央行、證監會、銀保監會、財政部、國稅等一系列收費標準。而法律則規範的是微觀層面企業的權利與行為,上述兩者有交叉,但是如果充分考慮微觀,就會思考一個到底多大的綜合稅率是合理可行的。其實,政府和司法系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依法制定合理的政策、打擊好犯罪就足夠了。

民營經濟,雖然是一個統稱,但是也有規模不同,比如一些超大型企業可謂富可敵國,而且在海外一擲千金,進行本土負債化、海外資本化操作。其實海外從來不是中國企業的樂土,眾所周知,在海外法治社會,才是黑社會力量的沃土。沒有強有力法制得保護,“私奔”的民營經濟真能健康發展嗎?

從國家利益角度,企業產能和市場都只能掌握在中國自己手中,這樣才能讓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納稅者優先,本來也是國家理所應當得利好。中國經濟不能過份得忽視中國本土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特殊性。就業才是關鍵,讓僱傭中國人的企業好好發展,這才是提升中國經濟質量的關鍵。

第8財經:為民營經濟振臂一呼 中國未來還得靠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