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如今是內蒙古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也是一座洋溢著現代化氣息的少數民族城市。我已經連續二十五年關注和聚焦這個地區的變化,在注意其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和經濟發展的同時,我一直留意從民俗角度來審視這裡。這座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的地方,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陝寧三省區,生活著蒙古族群眾,也生活著走西口來的漢族群眾。這裡保存了蒙古族古樸的民風,也有晉陝文化風俗的傳承,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十分有趣且有寶貴的人文價值。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作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寢之地,成吉思汗祭祀是鄂爾多斯草原最隆重莊嚴的禮俗。

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再也不能彎弓射鵰了,在徵西夏途中病歿於六盤山腳下。對成吉思汗的祭奠活動在草原上已經綿延傳承數百年。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安奉成吉思汗陵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今天人們來到阿拉騰甘德爾敖包畔肅然佇立的成吉思汗陵前,領略最多的恐怕就是盛大而莊嚴的祭祀成陵活動。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活動,最早見諸於成書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一年中,成吉思汗陵前要舉行數十次祭祀活動,每次祭祀活動的日期和規模都是固定的,其中有4次為季祭,亦稱大祭。此外還有月祭和常祭。這些祭祀儀式繼承了成吉思汗時代薩滿教的祭天方式,明代以後又加入少量藏傳佛教的內容。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春季農曆三月二十一,是一年中規模最大、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這天祭奠的專有名稱是“額蘇格(馬奶汁)”,是繼承成吉思汗在世時的古俗,用一年中最早擠的白騍馬奶汁祭上蒼,祝願奶子多得像河湖中的水那樣豐盈,是祈求畜群興旺的祭典,故又稱“查干蘇魯克祭”(漢語意為潔白的畜群祭)和“鮮奶祭”。過去,這次春季大祭時間要持續半個月左右。

2018年5月6日上午,年度規模最大的成吉思汗祭祀活動--成吉思汗查干蘇魯克大典,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成吉思汗陵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約十萬名遊客齊聚這裡,來到三座“一字”排開的蒙古包式陵宮前,感受了這場傳統文化盛會的魅力。人們帶著哈達、酥油、羊肉等來到成吉思汗陵前,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夏季的鄂爾多斯,草青畜肥、乳酪生香,成吉思汗陵的淖爾大祭在農曆五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秋季農曆八月十二日這天的禁奶大祭,這個祭奠又叫“瑪里亞德”,意即新的氈宮落成典禮,是祝願草原上馬群興旺,吉祥如意。而冬季的農曆十月初三,成陵又迎來了盛大的“皮條祭”,相傳成吉思汗出生的那年冬天,他的襁褓外面用山羊皮條包紮起來取暖,並以此祝福,“皮條祭”由此得名,是對成吉思汗和後代子孫都能平安度過嚴冬的祝福。

一年中的祭祀儀式還有彼此相對應的。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的“柱拉格”祭,就是和三月二十一日“額蘇格”祭相對應的。“額蘇格”是開春時祈福於上蒼,而“柱拉格”祭奠是感謝上蒼的保佑,使草原上畜群興旺,並用上蒼保佑得來的果實──肉、奶、酒祭奠回敬上蒼。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成陵祭祀的儀式也在不斷改進充實,文化娛樂和經濟活動常常是和盛大的祭祀活動緊密相隨。目前鄂爾多斯市正努力把成吉思汗陵打造為成吉思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傳承成吉思汗祭祀這一古老的中華文化。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除了以成吉思汗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祭祀,鄂爾多斯蒙古族綿延傳承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鄂爾多斯文化遺存中重要的組成,豐富而獨特。在鄂爾多斯採訪,經常會不期而遇各種祭祀活動。除了人們比較熟悉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敖包祭奠和與牧民們最密切的瑪尼宏祭祀活動外,還有許多人們所難以一見的祭祀活動。

當年成吉思汗及其親兵使用的旗徽大纛,有黑、白、花三種。鎮遠黑纛的蒙古語為蘇勒德,被視為“戰神”。今天這柄傳說中成吉思汗從長生天那裡請到的蘇勒德依然供奉在成吉思汗陵,高聳於新建的祭臺上。每當農曆的七月十四,都要進行蘇勒德祭祀,逢龍年則更為隆重。而花纛相傳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兒的神矛,蒙古民族為紀念哈撒兒,將花纛一直供奉於鄂爾多斯的鄂托克草原上,每隔13年在虎年都要對花纛進行一次威猛祭。1997年成陵新建大纛祭壇,將花纛移至祭壇黑纛後側正中供奉。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對旗徽大纛的祭祀,寄託著獲得力量和勝利,是牧人們期望草原興旺發達。倘若趕巧,遊覽成吉思汗陵時或許會遇到祭纛的盛況,但祭泉則是難得一見的珍稀的蒙古族祭祀文化。

鄂托克旗查爾蘇木的敖倫布拉格,至今保留著傳統的祭泉的傳統習俗。這裡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地方,但卻神奇地出現了多處泉水,這裡的牧民視泉水為神聖所賜,奉之為“洛素伊金”(意為水神),對之供奉祭祀,祈求神泉永遠潤澤草原,草畜興旺。

祭祀聖潔的泉水過去是每月逢五必祭,但後來簡省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九舉行一次。這一天附近的牧民自動前來,帶著羊肉、美酒、餅子等祭祀用品。祭祀從上午開始,主持祭泉的老牧民帶領眾人叩拜“洛素伊金”,焚香繞泉祭灑美酒和奶酪。祭泉的同時,還要舉行那達慕和物資交流會。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一曲《敖包相會》為草原上的敖包抹上了浪漫的愛情色彩,其實敖包並非戀人幽會的場所,而是草原上牧民祭祀神靈的聖地。敖包是鄂爾多斯蒙古族的靈魂,牧人遇有大事要先祭敖包。

敖包蒙語意為“堆子”。為了在茫茫草原上識別方向,牧人們便用石頭和樹枝壘起了高高的堆子,草原上便有了敖包。敖包也逐漸成為遊牧部落劃定駐牧範圍的界限。清代《大清會事例》曾記“遊牧交界之處,無山河以為識別者,以石志,名曰:‘鄂博’。”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作為草原上最早的路標,敖包給遊牧民族帶來了吉祥和幸福,逐漸成為民族崇拜物,成為祭祀神靈的地方。鄂爾多斯草原上的敖包分為汗敖包和諾顏敖包,統稱金敖包,俗稱官敖包。清代鄂爾多斯七旗,每旗有13個官敖包。此外,還有牧民自設的敖包,稱為家敖包。敖包有以山川為名的,也有以歷史事件和人物名字為名的。

鄂爾多斯草原上的敖包多為圓錐體,按數目分為單敖包和群敖包。群敖包有3個敖包為一組的,分別象徵天、地、人。有7個敖包為組的,稱為七耀之神。13是蒙古民族認為吉祥如意的數字,因此還有13個敖包為一組的群敖包,13敖包還有代表13尊天神騰格里佑助草原的人們戰勝天災人禍、祈求平安之意。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記者採訪鄂爾多斯時,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景:與我同行的蒙古族同志路遇敖包時,往往會下車參拜,併為敖包添上石塊和新土。草原上的長輩們也經常會把讚美敖包的故事娓娓道給後代們。

每年農曆5月13日,是鄂爾多斯草原上祭祀敖包的盛大日子。身穿節日盛裝的人們如潮而至,在螺號聲中,祭祀的人群繞行敖包三圈,獻上哈達、煉燭、香枝等,虔城跪拜鞠躬,默默地祈求幸福。古老的敖包祭祀要行牲祭、奶祭、火祭和玉祭之禮。

獨具特色的祭祀文化——管窺鄂爾多斯民俗(上)

古老而神秘的禮儀結束後,敖包盛會中的草原上就沸騰了:那達慕、賽馬、射箭、摔跤……歡樂的賽事依次進行。近年來,文娛活動、旅遊項目為敖包盛會增添了新內容。

過去,女子是不準走近敖包的,但如今當熊熊篝火燃起的時候,映出照著青年男女的蹁躚的舞姿。敖包遠處的草原上,一對對情侶在月色中漫步,曼妙的草原情歌時時縈繞耳際。(圖自網絡及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