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獲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批趙氏皇族、後宮妃嬪及朝臣達三千餘人。北宋滅亡後,逃往江南建立起偏安朝廷的南宋,亦遭金國攻擊,朝夕面臨覆亡之危。國恥君辱、內外交困之際,宋高宗憂問岳飛:“天下何可太平?”岳飛回答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其時,岳飛已為南宋重要掌軍將領,且深知南宋朝政要弊,他的這個回答,可謂一針見血,透膚及髓。自後,岳飛的這段話,竟成了傳世名言。然而,對於既不愛錢,又不惜死的岳飛來說,在他於風波亭被害時,才知道這話說錯了,應該再加一句話才對。那麼,再加一句什麼話呢?這要從岳飛與宋高宗說起。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岳飛為官不愛錢作戰不惜命,換來了什麼?

據《宋史·岳飛傳》等史料載,岳飛自幼家貧,但其尚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初入軍伍,即於討伐寇賊及抗擊金兵作戰中屢建戰功。到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前,岳飛已於普通“敢戰士”(相當於今的特種兵)一路由承信郎(從九品)、秉義郎(從八品)升至修武郎(正八品)。靖康二年五月,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即位後,岳飛披肝瀝膽,上書高宗,建言“車駕勿南遷,願陛下親率六軍北伐。”未料卻被高宗詔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岳飛因之被革除軍職,逐出軍伍。但是岳飛並未因怨而變節易忠,反而往赴河北抗金最前線,再次以“敢戰士”從軍殺敵,以其忠行義舉和勇武謀略被招撫使張所破格任用,官累至中軍統領。

之後,岳飛先於河北、河南浴血抗擊金兵,繼又收復被金兵佔領的建康(南京),終以勇武靖忠成為南宋主要將領之一。紹興四年(

1134年)春,岳飛率軍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僅三個多月,就收復了襄陽六郡等襄漢大片土地,取得了南宋北伐反攻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岳飛因此名聲大震,升任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為宋時最年輕的建節者。而岳飛所率之軍,也成了軍紀嚴明、無堅不摧,被譽“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虜”的“岳家軍”。

隨後,岳飛又平定了持續五年之久、與南宋對抗的洞庭湖地區的十多萬楊麼農民軍,以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紹興六年(1136年)至紹興十年間,岳飛又率軍進行了二次北伐,先後收復了商州、虢州等失地,擊敗了金國與偽齊政權對商虢及襄漢地區的反攻。岳飛由此奠定了名列南宋中興四將首功者的地位。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兵大侵南宋。岳飛率領於鄂州整訓三年的十萬“岳家軍”迎戰,開始了第四次北伐。二個月間,岳家軍即收復蔡州、潁昌(河南許昌)、陳州等地,繼又攻克了鄭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陽),並於郾城、鄂州、朱仙鎮等戰役中,殊滅了大批金軍主力,且對金軍盤據的東京開封形成了四面圍攻之勢。然而,正當金軍大勢已去,欲棄開封北潰時,南宋昏君高宗卻聽從奸相秦檜“和金罷戰”之議,先將策應岳家軍的張俊、韓世忠、劉錡等軍撤回,繼連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飛“即刻班師”。岳飛接詔,上表爭辯無果,面對昏君奸相棄勝求和,自毀“強弱已見,功及垂成”的大好勝勢,岳飛激憤痛呼:“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飛主導的第四次北伐,取得了南宋北伐之戰最重大勝利,然而,昏君奸相的十二道班師金牌,卻徹底斷送了這一唾手可得的,可以改寫歷史走向的大好局面。這不僅應驗了歷史上“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之說,而且,更讓世人痛心疾首的是,南宋昏君、奸相迎接岳飛的,不是慶功宴,反而是風波亭上奪命譭譽的血雨腥風。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那麼,宋高宗何以要自毀勝勢,且將南宋中興之將中戰功為首的岳飛譭譽奪命呢?是如當前有觀點所說的岳飛忠節有疑呢,還是另有隱情?

岳飛侍君小節有所不慎,然而大忠無疑。

不說岳飛因上書高宗被革除軍職,逐出軍伍,但其並未生怨變節易忠;也不說岳飛因功高權重遭秦檜讒誣被高宗無端疑忌,但其只是有怨,並未心生逆志;更能驗證岳飛大忠無疑的是,南宋第四次北伐,岳飛率十萬精兵強將,收復大片失地,已殲金軍主力,殘餘金兵欲棄開封北撤,南宋復地雪恥大功唾手將成之際,高宗卻以十二道班師金牌,勒令岳飛棄勝返軍。岳飛雖氣怨交加,但仍壓怒忍憤,撤軍班師,面君覆命。如若岳飛有不臣之心,其何必如是?莫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岳飛若有不臣之心,必是藉機倚仗南宋最強悍的十萬岳家軍,或是以駐屯的襄漢、鄂州及新攻佔的蔡州、潁昌(河南許昌)、陳州、鄭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陽)及立馬可收的開封等豫、鄂廣大區域割據為王;或是聯兵金軍滅南宋,成己王業;或是北拒或北和金國,反戈而擊南宋,取而代之。然而,岳飛皆舍而不為,足見其背刺“盡忠報國”之誓、所張“靖忠岳飛”旗號,至死初心未改。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岳飛並無作戰畏懼惜命,或貪錢斂財之罪。

南宋乃至金國,可謂天下人皆知岳飛作戰不惜死,為官不愛財色。岳飛作戰往往身先士卒首當鋒銳,僅攻拔新鄉、戰侯兆川之役就身被十餘創。每逢惡戰,岳飛總是自己或遣親子岳雲等心腹將領首當其衝,如岳雲被冤斬時,年僅二十三歲,身上戰傷竟達百多處。因之,岳家軍將士用命,戰必奮勇,往往攻無不克,且長於以少勝多,被公認為首屈一指的南宋抗金主力,連金軍都懼而稱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身為高官名將,奉祿和賞賜豐厚,但其為官清廉,尚儉惡奢。岳飛不養姬妾,妻子和家人皆身著粗布衣服。家中飲食也是清淡少葷,剩飯剩菜也輕易不棄。高宗要為岳飛於杭州建豪宅,岳飛謝絕不應,且道:“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另一南宋知名將領吳玠平素敬服岳飛,選送一美姬贈之,岳飛堅辭不受。對於朝廷給“岳家軍”的豐厚犒賞,岳飛從來不取分文,悉數分給將士。對軍中敢貪將士賞賜者,岳飛必是發現一個斬一個。岳飛不止是不貪,而且“其家不藏私錢”,經常將自己所得的賞賜轉為軍中所用。有次因軍中急用,岳飛將家中除了皇帝“宣賜金器”外,其餘貴重物品全部變賣,將所得交付軍匠,造良弓二千張以供軍用。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岳飛遇害時,應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這話錯了。

經歷了北宋後期因朝政腐敗而導致亡國之恥的岳飛,對於南宋官員中一如北宋般存在的文官愛財、武官惜命等腐敗現象可謂深痛惡絕。因之,在宋高宗憂天下何時得太平時,岳飛才脫口對出“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這樣的回答。但是,當為臣不愛錢,為將不惜命的岳飛,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罪名受害時,他一定知道自己的死,既非因作戰惜命,亦非因貪財愛錢,根本的原因在於犯了高宗隱於內心的大忌,即高宗壓根就不想通過北伐迎回會使其皇位得而復失的徽、欽二帝。高宗的北伐,僅是為阻擋金兵南侵,用兵原則僅止於維持與金國南北分治的局面。因之,岳飛第四次北伐收復河南大片失地,殲滅金國軍隊主力,兵圍開封,雪恥復地唾手功成之際,高宗卻不可思議地連發十二道金牌,命岳家軍棄勝撤兵。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至此,身陷風波亭“莫須有”罪名中的岳飛,應該深知自己所說的“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當太平”這句話錯了,起碼是太偏面了,因為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句話,如果加上這句話,則是——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君王不昏庸,天下當太平!”

如果再加一句,則是——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奸臣不專權,君王不昏庸,天下當太平!”

岳飛臨死方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這話說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