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获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批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朝臣达三千余人。北宋灭亡后,逃往江南建立起偏安朝廷的南宋,亦遭金国攻击,朝夕面临覆亡之危。国耻君辱、内外交困之际,宋高宗忧问岳飞:“天下何可太平?”岳飞回答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其时,岳飞已为南宋重要掌军将领,且深知南宋朝政要弊,他的这个回答,可谓一针见血,透肤及髓。自后,岳飞的这段话,竟成了传世名言。然而,对于既不爱钱,又不惜死的岳飞来说,在他于风波亭被害时,才知道这话说错了,应该再加一句话才对。那么,再加一句什么话呢?这要从岳飞与宋高宗说起。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岳飞为官不爱钱作战不惜命,换来了什么?

据《宋史·岳飞传》等史料载,岳飞自幼家贫,但其尚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初入军伍,即于讨伐寇贼及抗击金兵作战中屡建战功。到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前,岳飞已于普通“敢战士”(相当于今的特种兵)一路由承信郎(从九品)、秉义郎(从八品)升至修武郎(正八品)。靖康二年五月,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即位后,岳飞披肝沥胆,上书高宗,建言“车驾勿南迁,愿陛下亲率六军北伐。”未料却被高宗诏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岳飞因之被革除军职,逐出军伍。但是岳飞并未因怨而变节易忠,反而往赴河北抗金最前线,再次以“敢战士”从军杀敌,以其忠行义举和勇武谋略被招抚使张所破格任用,官累至中军统领。

之后,岳飞先于河北、河南浴血抗击金兵,继又收复被金兵占领的建康(南京),终以勇武靖忠成为南宋主要将领之一。绍兴四年(

1134年)春,岳飞率军进行了第一次北伐,仅三个多月,就收复了襄阳六郡等襄汉大片土地,取得了南宋北伐反攻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岳飞因此名声大震,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宋时最年轻的建节者。而岳飞所率之军,也成了军纪严明、无坚不摧,被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的“岳家军”。

随后,岳飞又平定了持续五年之久、与南宋对抗的洞庭湖地区的十多万杨么农民军,以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绍兴六年(1136年)至绍兴十年间,岳飞又率军进行了二次北伐,先后收复了商州、虢州等失地,击败了金国与伪齐政权对商虢及襄汉地区的反攻。岳飞由此奠定了名列南宋中兴四将首功者的地位。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兵大侵南宋。岳飞率领于鄂州整训三年的十万“岳家军”迎战,开始了第四次北伐。二个月间,岳家军即收复蔡州、颍昌(河南许昌)、陈州等地,继又攻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并于郾城、鄂州、朱仙镇等战役中,殊灭了大批金军主力,且对金军盘据的东京开封形成了四面围攻之势。然而,正当金军大势已去,欲弃开封北溃时,南宋昏君高宗却听从奸相秦桧“和金罢战”之议,先将策应岳家军的张俊、韩世忠、刘锜等军撤回,继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即刻班师”。岳飞接诏,上表争辩无果,面对昏君奸相弃胜求和,自毁“强弱已见,功及垂成”的大好胜势,岳飞激愤痛呼:“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岳飞主导的第四次北伐,取得了南宋北伐之战最重大胜利,然而,昏君奸相的十二道班师金牌,却彻底断送了这一唾手可得的,可以改写历史走向的大好局面。这不仅应验了历史上“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之说,而且,更让世人痛心疾首的是,南宋昏君、奸相迎接岳飞的,不是庆功宴,反而是风波亭上夺命毁誉的血雨腥风。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那么,宋高宗何以要自毁胜势,且将南宋中兴之将中战功为首的岳飞毁誉夺命呢?是如当前有观点所说的岳飞忠节有疑呢,还是另有隐情?

岳飞侍君小节有所不慎,然而大忠无疑。

不说岳飞因上书高宗被革除军职,逐出军伍,但其并未生怨变节易忠;也不说岳飞因功高权重遭秦桧谗诬被高宗无端疑忌,但其只是有怨,并未心生逆志;更能验证岳飞大忠无疑的是,南宋第四次北伐,岳飞率十万精兵强将,收复大片失地,已歼金军主力,残余金兵欲弃开封北撤,南宋复地雪耻大功唾手将成之际,高宗却以十二道班师金牌,勒令岳飞弃胜返军。岳飞虽气怨交加,但仍压怒忍愤,撤军班师,面君复命。如若岳飞有不臣之心,其何必如是?莫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岳飞若有不臣之心,必是借机倚仗南宋最强悍的十万岳家军,或是以驻屯的襄汉、鄂州及新攻占的蔡州、颍昌(河南许昌)、陈州、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及立马可收的开封等豫、鄂广大区域割据为王;或是联兵金军灭南宋,成己王业;或是北拒或北和金国,反戈而击南宋,取而代之。然而,岳飞皆舍而不为,足见其背刺“尽忠报国”之誓、所张“靖忠岳飞”旗号,至死初心未改。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岳飞并无作战畏惧惜命,或贪钱敛财之罪。

南宋乃至金国,可谓天下人皆知岳飞作战不惜死,为官不爱财色。岳飞作战往往身先士卒首当锋锐,仅攻拔新乡、战侯兆川之役就身被十余创。每逢恶战,岳飞总是自己或遣亲子岳云等心腹将领首当其冲,如岳云被冤斩时,年仅二十三岁,身上战伤竟达百多处。因之,岳家军将士用命,战必奋勇,往往攻无不克,且长于以少胜多,被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南宋抗金主力,连金军都惧而称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身为高官名将,奉禄和赏赐丰厚,但其为官清廉,尚俭恶奢。岳飞不养姬妾,妻子和家人皆身着粗布衣服。家中饮食也是清淡少荤,剩饭剩菜也轻易不弃。高宗要为岳飞于杭州建豪宅,岳飞谢绝不应,且道:“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另一南宋知名将领吴玠平素敬服岳飞,选送一美姬赠之,岳飞坚辞不受。对于朝廷给“岳家军”的丰厚犒赏,岳飞从来不取分文,悉数分给将士。对军中敢贪将士赏赐者,岳飞必是发现一个斩一个。岳飞不止是不贪,而且“其家不藏私钱”,经常将自己所得的赏赐转为军中所用。有次因军中急用,岳飞将家中除了皇帝“宣赐金器”外,其余贵重物品全部变卖,将所得交付军匠,造良弓二千张以供军用。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岳飞遇害时,应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话错了。

经历了北宋后期因朝政腐败而导致亡国之耻的岳飞,对于南宋官员中一如北宋般存在的文官爱财、武官惜命等腐败现象可谓深痛恶绝。因之,在宋高宗忧天下何时得太平时,岳飞才脱口对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回答。但是,当为臣不爱钱,为将不惜命的岳飞,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罪名受害时,他一定知道自己的死,既非因作战惜命,亦非因贪财爱钱,根本的原因在于犯了高宗隐于内心的大忌,即高宗压根就不想通过北伐迎回会使其皇位得而复失的徽、钦二帝。高宗的北伐,仅是为阻挡金兵南侵,用兵原则仅止于维持与金国南北分治的局面。因之,岳飞第四次北伐收复河南大片失地,歼灭金国军队主力,兵围开封,雪耻复地唾手功成之际,高宗却不可思议地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家军弃胜撤兵。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至此,身陷风波亭“莫须有”罪名中的岳飞,应该深知自己所说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当太平”这句话错了,起码是太偏面了,因为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句话,如果加上这句话,则是——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君王不昏庸,天下当太平!”

如果再加一句,则是——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奸臣不专权,君王不昏庸,天下当太平!”

岳飞临死方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这话说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