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的故事:亂世出神醫

華佗的故事:亂世出神醫

華佗是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莊人,父親教書,母親在家養蠶織布,日子還算對付得過去。那時是東漢末年,官宦豪強當道,魚肉鄉里,民不聊生。加上苛捐雜稅,徭役頻繁,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難於顧命,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父親的書也就教不成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華佗到城裡“鬥武營”看比武,回到家,父親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孃兒倆悲痛欲絕,設法把親人安葬後,家中貧困得更是無法生活下去。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華佗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想說:“娘,不用擔心,城中藥鋪裡的蔡醫生是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徒弟,學點本事,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乾淨的衣服,叫華佗去了。

華佗來到城裡,找到了蔡醫生,說明了來意。蔡醫生眼睛眨巴了半天沒說一句話。為啥?第一,他怕華佗年紀小,光吃飯,幹不了活。第二,他不知道華佗頭腦管用不管用,要是收個笨徒弟,學不成本事,反壞了自己的名聲。華佗見蔡醫生不說話,心裡急了,就說:“蔡伯伯,收不收我,你倒說話呀!”蔡醫生又眨巴眨巴眼睛,心想:全城人誰不知道我和華佗的父親是把兄弟、好朋友,現在他兒子來求我,若不答應,鄉鄰會罵我“人死交絕,對友不義”;答應吧,還不知道他是不是這塊材料,不能馬虎,得考考他。怎麼考呢?他瞟眼見幾個徒弟正在院中採桑葉,最高的枝條夠不著,也爬不上去。他便向華佗說:“華佗,學醫的事好說,你能想法先把這最高枝條上的桑葉採下來嗎?”

華佗知道蔡醫生在考他,腦子一轉悠,說道:“這還不容易!”他立即取了根繩子,拴了塊石頭,只一拋,繩子拋過了枝條,樹枝被壓下來,他把桑葉採到了手裡。蔡醫生很高興,抬頭又見兩隻羊鬥架,眼都鬥紅了,誰也拉不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隻羊拉開嗎?”華佗腦子裡又一轉悠,笑笑說:“這更好辦!”他隨手抓了兩把鮮樹葉子,放在羊的兩側。羊鬥架早餓了,看見身邊的鮮樹葉,忙搶著吃,便散開不鬥了。“好聰明的孩子!”蔡醫生高興地叫了起來,他拍了拍華佗的肩膀說:“你這個徒弟,我收下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做學徒,幹雜活、採草藥,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藥草,也懂得了些藥性,以後跟你師兄學抓藥吧!”華佗當然很樂意,就開始學抓藥,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裡的一杆戥秤,你用過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藥呢?

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每次將師兄稱好的藥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裡默默記著,等閒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藥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日久天長,手練熟了。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藥,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生氣地責備華佗說:“你這算什麼?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藥的分量拿錯了會藥死人的。”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藥,逐一稱了分量,跟自己開的分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裡暗暗稱奇。後來反覆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學得的,便非常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從此以後,便專心教華佗看病。

一次,丁家坑有個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裡洗澡被淹壞了。李寡婦急得哭天號地地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鼓一樣,便嘆口氣說:“孩子難救了。”李寡婦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來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這孩子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水牛來,把孩子先伏在牛背上倒出水,然後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活動著,約莫一刻工夫,孩子逐漸喘氣,睜開眼了。華佗又給開了湯藥,後來孩子治好了。於是,華佗能“起死回生”的消息,像風一樣很快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出外遊學,尋訪高明的醫生,記載民間治病的單方,探求醫理,又發明了麻沸散,給人治病,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神醫華佗的名字也就傳開了。

據說華佗死後,亳縣的華祖庵,就是李寡婦為紀念華佗救活她的孩子倡議捐錢興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