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治層面看「鴻茅藥酒案」

4月24日(本刊編輯 劉盼盼 梁麗萍) 北京訊:(《中國廉政教育內參》主任邱玉民、副主任孫世山就近日的“鴻茅藥酒案”,從法律和法治兩個層面上與編輯部全體成員座談討論,並要求各部門人員結合工作中的實際案例,充分理解和宣傳該案對社會法治進步的影響,履行職業責任,傳播正能量。

邱主任表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個案會存在某個司法環節的“脫軌”,但法治社會的成熟恰恰表現在,我們的司法體系具有強大的糾錯能力與對司法正義的價值堅守。邱主任指出,目前該案並未告終,仍然處於刑事追訴程序之中,而並非如一些網友所誤以為的已經有了“定論”。檢察院在審查起訴後,認為案件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可以直接作出“證據不足不起訴”的決定,也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而按照相關程序,公安機關須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需要指出的是,本案中,當地檢方已經於今年3月退回補充偵查過一次,本次已經是第二次退回補充偵查。

  邱主任強調,這是一起似乎並不複雜的“小案子”,被兩次退回補充偵查。這充分說明了,當地司法系統並未失靈,當地檢察系統仍有法治的堅守。這起案件此前引發了各方諸多質疑,恰恰是因為當地公安機關的行為本身有諸多疑點,難以經得起法律的打量和民眾基於常識的推敲。因而,全方位看待此案,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有現實的標本價值。

邱主任明確指出,拋開具體個案細節不言,由此案可以看出,民眾對於法律的信仰和法治社會的信心,乃是基於對整個司法環節的信賴。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否認在一些個案會存在某一個司法環節的“脫軌”,但是,法治社會的成熟恰恰表現在,整個司法體系具有強大的糾錯能力與對司法正義的價值堅守。而在以往的一些冤假錯案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司法鏈條多個環節的失守。於現實意義而言,某一個地方、某一個司法環節出了問題,並不出人意料,但重要的不是這種極端個案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是後繼的司法環節能夠足夠堅韌與強大,堅守住法律和正義的關隘。

孫世山副主任補充強調,輿論既要看到當地公安機關辦案引起的巨大爭議,也應該看到,當地檢方亦有堅守法律底線的作為,這是值得肯定的。無論這一案件最終結果如何,整個事件能夠恪守程序正義,那麼,也有理由相信,其最終能夠給出一個令公眾信服,並且能夠經受住法律檢驗的結果。

會議最後,孫主任總結髮言,他說:讓“鴻茅藥酒案”成為一個法治標本,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當事雙方的是非曲直,而是,我們的司法系統能夠向公眾提供一種強大而堅韌的體系保障,並由此而令社會增加對法律的信仰和對法治的信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