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立:砥礪前行走出創新發展之路

2018-09-20 15:11 | 記者 陳丹丹 通訊員 江冬梅

瑞立:砥砺前行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國千“專家達利歐與團隊探討新產品

瑞立:砥砺前行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瑞立外灘生活廣場

瑞立:砥砺前行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近日,“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汽車產業傑出人物”表彰大會在天津舉行。瑞立集團董事長張曉平榮獲“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汽車產業傑出人物”稱號。

從初創時的小規模民營企業,發展成為知名的零部件企業集團,張曉平說,回顧瑞立31年的發展,靠的是堅守和創新,這也是瑞立的文化根源。

臥薪嚐膽 艱苦創業

瑞立是地道的民營企業。1987年,張曉平帶領七八個人的小團隊,創建了瑞安紅旗汽配廠,這是瑞立集團的前身。

當時,紅旗汽配廠靠一款叫汽車門燈開關的產品佔領汽車配件業邊角市場,但在最初的幾年時間內,並沒有得到大的發展。

作為廠長,張曉平不能不為工廠的發展命運擔憂。在考察和分析了各地的市場狀況後,1992年張曉平提出“到縫隙中求市場”的工作思路,開始主攻重型車配件生產領域。

可當時重型車配件生產准入門檻高、技術難度大,讓張曉平傷透了腦筋。他拿著樣品直奔濟南重型車輛廠,尋求與黃河載重車的配套,然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洽談並不順利。

當時春節將近,他決定留在濟南,尋求突破。最終,濟南重型車輛廠領導被他的敬業精神和誠心恆心感動,在對樣品進行逐項試驗後,同意該產品為黃河車配套,由此開啟了合作的大門。此後,雙方配套產品的品種日漸增多,也為張曉平及工廠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1993年開始,該工廠開始生產氣制動閥類產品,由傳統產業逐漸向高端產業鏈延伸,最終形成了具有瑞立特色的產品譜系。目前無論是氣制動還是液壓制動,或者汽車電器、電子電控,都有瑞立的產品。

根在家鄉 擔當責任

1998年1月,浙江瑞立實業集團成立。“‘瑞立’就是在瑞安創立,在瑞安發展,瑞安始終是瑞立的根基。”張曉平說。

家鄉為根。張曉平是土生土長的瑞安人,創立30多年來,瑞立總部始終在瑞安。張曉平說,瑞立不會忘本,要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發展,要致富思源、富而思進。

富而思源就是要回報桑梓。因此,瑞立做大做強汽配主業,不斷拿出一張張亮眼的發展業績“成績單”,不僅讓員工受益,而且助推家鄉趕超發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去年12月19日,瑞立外灘宴會中心正式開業;2月1日,瑞立外灘生活廣場開門納客,滿足了瑞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與此同時,瑞立擔當社會責任,努力實踐“企業公民”責任,帶領企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在教育投資、抗震救災、新農村建設、助學助教等公益事業方面慷慨解囊,回報家鄉、反哺社會。

深耕主業 做強汽配

今年年初,在2018中國·瑞安雲江科技創新大會開幕式上,市政府與瑞立簽訂了瑞立高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建設項目,瑞立將投資約21億元,在瑞安經濟開發區、瑞安濱海新區建設瑞立高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該項目包含生產製造、倉儲物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這筆大投入彰顯了瑞立做強汽配主業的信心和決心。

瑞立自1987年創立以來,始終深耕汽配主業,堅持一業為主、適度多元經營、多元投資、專業管理,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瞄準產業鏈上下游,走縱向兼併重組之路10多年,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全資、控股、參股企業達19家。其中廣州瑞立科密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商用車ABS製造商,廊坊瑞立美聯在瑞立控股後,重新崛起成為中國商用車空壓機第一品牌。

去年12月,瑞立斥資2億元全資收購杭州杭城摩擦材料有限公司,為這家有著近70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品牌企業注入新活力。今年7月,瑞立又控股了原先的美資精密壓鑄企業,成立揚州瑞立勝賽思公司。“瑞立這些健全產業鏈的兼併重組,為的是謀求新的更大發展。”張曉平說。

人才為基 積納資源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瑞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先後引進院士工作站合作院士、“國千”、“省千”等一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並通過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省級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的深入建設,打造浙江省領軍型創新團隊、溫州市領軍型創新團隊等,全面推動企業面向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車輛等領域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形成了“引才、育才、聚才、留才”並舉的良好氛圍。通過科研成果轉換,現在瑞立已在新能源電動空壓機等多個領域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也為中國軌道交通車輛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進程“提速”。

為培養適合產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瑞立將投資建設職業技術學校,佔地96畝,計劃開設30個班級,招收1500名在校生,借鑑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五位一體”辦學,即學校與企業合一,共建一體化實訓基地;專業課程與工作任務合一,共建一體化課程;教師與師傅合一,培養一體化教師;學生與員工合一,共育一體化學生;就業與創業合一,共育“雙創力”人才,打造應用人才培養平臺,為溫州汽車零部件產業輸送新生力量。

瑞立先後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溫州大學、中航工業集團615所、一汽集團技術中心等2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今年8月27日,由浙江大學與瑞立集團合作共建的浙江大學——瑞立集團工業智慧物聯研發中心在瑞立集團總部正式揭牌成立。研發中心的共建將推動浙江大學工業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應用,通過理論創新和產業應用實踐,提升瑞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工業智慧物聯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併為瑞安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服務。

機器換人 智能製造

技改和“機器換人”是瑞立效率和效益不斷邁上新臺階的主要“推手”。早在2008年,瑞立就成立自動化部,自主研發“機器換人”設備。經過10年持續創新和投入,瑞立已實現從原材料壓鑄到衝焊、注塑、機加工全過程的“機器換人”,實現了減員增效、減能增效、減汙增效、減耗增效和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優質品率的“四減兩提高”目標,並樹立了浙江省汽摩配行業“機器換人”典範。

瑞立把提升土地產出率、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率、提升智能製造普及率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推動前端的清潔生產、後端的廢棄物資源化,去年投資1000多萬元用於汙水處理站的改擴建,適應產能提升後的汙水處理,以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瑞立也在積極創建智能工廠。近期,瑞立新能源汽車電控制動系統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項目成功入選2018年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是今年溫州地區唯一入選的項目。該項目屬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汽車電子和電控系統子領域,將實現基於大數據支持的管理、控制、決策新模式,引領中國汽車制動部件行業向“產品電控化”“製造智能化”雙轉型發展,並搭建國產智能裝備試用平臺,加速制動系統製造生產裝備的國產化。

現在,瑞立正全面推進機聯網,穩步向基於數據的“智能製造”進階。利用MES系統採集一線數據進行分析,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改造生產節拍。未來瑞立的20多個車間和全國的100多家銷售分公司將全面實現系統數據交互,實現製造及服務的數字驅動和智慧管理。

創新引領 傳承發展

如果說企業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麼創新與堅守就像枝和根,一個不斷向上尋求超越,一個不斷向下強壯根基。只有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源泉,瑞立的管理創新、科技創新、製造創新、模式創新、文化創新等取得了卓越成效。瑞立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軌道交通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和銷售,因此特別重視汽配產品的創新集成,追求“全面發展”,並以此為契機做好主業的傳承延續。瑞立在國內最早研發並規模化生產新能源電動空壓機、電控乾燥器、電控總閥及軌道交通制動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參與多項國標、國軍標、行業標準的制定,擁有國內外有效專利近700項,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世界第三的商用車底盤制動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10多年來,瑞立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和產業鏈上,通過全資、控股、參股企業等方法,完成了對多家企業的兼併收購重組。瑞立收購這些在細分領域內的領軍型汽配工廠,有力地推動了製造業板塊向“四化”(電子化、集成化、系統化、全面化)轉變,向成為全球化汽車關鍵零部件供應商方向發展。

在堅守中創新,在責任中擔當。 在張曉平的心裡,一直有一個“瑞立夢”: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面對未來的發展,張曉平提出四個自信:對中國自信,對製造業自信,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自信,對瑞立集團的發展自信。“這樣的自信來源於長期的艱苦奮鬥。”張曉平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