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斜杠青年」吗

「斜杠青年」作为一种时髦概念,让人眼花缭乱的标签背后,「斜杠青年」固然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但我们往往忘记,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在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今天恰逢五四青年节,青年们的人生与职业选择自然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斜杠青年」的自由与丰富大概也是青年们羡慕的对象。

「斜杠」是个新鲜词儿,但这样的现象古已有之。比如说,达芬奇,就是最有名的斜杠人士。如果用时下时髦的方式来介绍他老人家,那应该是——达芬奇:画家/天文学家/建筑师/发明家/生物学家....

你是否羡慕或者想成为一名斜杠青年?成为一名斜杠青年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斜杠青年」来跟大家聊聊跟斜杠有关的那些事儿。

「斜杠青年」作为一种时髦概念,很容易被轻而易举地加在简历上。让人眼花缭乱的标签背后,「斜杠青年」固然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但我们往往忘记,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和代价,这个古老的法则,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斜杠:重新定义自己,发现更多可能

概念迷思

到底什么是「斜杠青年」?

Marci Alboher 谈「斜杠(Slash)」的书《不能只打一份工》早在 2011 年就有了中译本。但斜杠这个概念在国内传开似乎只是过去一两年的事。同时做不止一件事、为自己贴上多个标签或身份、取得多份收入,这样的生活方式自古就有。以达芬奇涉猎之广、脑洞之大,放在今天也堪称「超级斜杠」。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秉承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很容易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并被当做反面教材。但,如今,世道不同了。

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从事一项工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如果把从事这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统称为「能力」,那么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一项能力的培养自是上策。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似乎适用于任何时代。

你是「斜杠青年」吗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英文版书封 作者:Marci Alboher 版本:Grand Central Pub 2007年2月

中译本《不能只打一份工》2011年出版,本书被认为首先将“斜杠”(the slash)概念带入大众视野。

然而并非所有的能力都值得用一生的时间训练。何况,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力所及的事已经、正在或将要被机器取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固守自己从事了多年的那一份工作,无异于让自己处于极大的不确定和不安全中。无论出于未雨绸缪,还是打算产业升级,利用此刻空闲的时间和金钱培养一项新的能力,开启未来职业发展的新通路,都可称是明智之举。

这就是「斜杠」的表面含义:在现有的本职工作(及配套的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能力,为自己开辟新的职业路径——以及收入来源。但「斜杠」的意义不限于此。我们开始尝试一件新的事未必总是考虑到功利,有时也会出于兴趣。这些出于兴趣做下去事,也许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未来一条新的斜杠呢。

到达路径

如何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有些人对「斜杠」如此着迷,以至于把每一件自己参与过的事情变成头衔,加在不断延伸的斜杠后面。于是我们可能看到诸如「厨师 / 拳击爱好者 / 影迷 / 写手 / 酒徒……」之类的「斜杠」。如果拳击爱好者意味着从零基础开始练了一个月,影迷意味着看了两百部文艺片,写手意味着统共在公众号上发表过两篇习作……这种「斜杠」就只不过是自娱自乐,甚至傻得可爱。许多人都容易贪心,都容易浅尝辄止,能持之以恒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总有一些人坚持下去。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爱好日益变得专业起来,终于产生一些质变。

我在新东方的某位同事热衷极限运动,从多年前开始就过着这样的生活:挣钱讲课,有假期就去练滑雪、学冲浪、玩攀岩……雪季过了一个又一个,她的技术和经验日益增长,从单纯的爱好者变成小有名气的业余高手,再到通过教练培训、拿到专业资质。滑雪于她而言,最初是花钱的消遣,渐渐变成提供收入、带来专业声望的工具。她仍然有本事讲英语课,又有了教别人滑雪的资本。「英语教师 / 滑雪教练」的斜杠就结结实实地划了下来。在我看来,这才是养成「斜杠」的正途:一开始只是好玩,渐渐地变成可供夸耀的「高级爱好」,直到最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甚至成为一项职业选择。斜杠绝不应该是刻意而为。它更应该是自然生长、自发形成的。

你是「斜杠青年」吗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作者:Susan Kuang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毋庸置疑,这样的斜杠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首先你不能太穷,最好有钱有闲,起码今天要能挣到明天的晚餐。只有这样,今晚你才有些余裕去听讲、读书、练习……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投资,或者至少享受些乐趣。其次你要有恒心,能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执行自己的训练计划。如果你单纯为了好玩,只想玩得开心,丝毫不顾其他,想成为斜杠也会很难。最后,你的注意力不能太过分散。大多数情况下,斜杠的养成是依靠业余时间和精力的积少成多;如果同时有太多爱好,样样浅尝辄止,就只能沦为大路货,泯然于众人。

对上一代人而言,具备这些条件并最终像斜杠一样活着,是一种巨大的奢侈。很多人不得不用所有的时间拼命工作,以便赚钱糊口、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即使利用业余时间习得新技能,多半也只是可供偶尔炫技的消遣。我母亲极擅唱歌,但终生未有机会以此为业,只在单位做了数十年文艺骨干。

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则大不相同。在内容付费甚嚣尘上、各种平台和渠道如雨后春笋的年代,你的任何知识、经验或能力,无论是「职业」还是「业余」,只要足够优质,都有机会被人注意、成功变现。至少有一部分岗位和领域,例如内容创作、知识共享和手工艺术,已经不再壁垒分明;你可以从学习者发展为实践者和分享者,甚至以此获取收入,成为业内翘楚。哪怕你无意以此赚钱,至少可以方便地取得学习资源、结识同好、培养能力,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今日你擅长的爱好,也许就是明日安身立命的本钱。

标签背后

「斜杠」意味着拒绝被单一身份定义

但这仍然不是斜杠的全部含义。更进一步地说,斜杠意味着你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和属性定义自己,而不再单一被社会、他人定义。我们的父辈身份相对固定,受到其社会阶层和社会角色的极大限制。我母亲唱歌唱得再好,也只能因职业身份被看做护士、教师或行政干部——这样身份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一抓一大把,实在有点无趣。她若晚生二十年,活跃于这个时代,就完全不一样了:哪怕不以歌唱为主业,她至少有机会通过各种平台——譬如 XX 好声音、XX 歌手大赛或视频自媒体——展现自己的歌唱水平,并因此收获粉丝、得到肯定。

作为我的同龄人,我那位新东方的同事就幸运得多。她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英语教师 / 滑雪教练 / 极限运动达人 / 户外自媒体写手……等等;也许只有英语教师是她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上述每一条斜杠都是她身份的一部分,所有斜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难以被模仿或复制的个体。这就显得相对有趣,甚至很酷。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被他人定义的身份,就只能和同属这个身份的人进行一元的比较,或者被比较。譬如身为学生,就只好比学习成绩。而第一名只有一个。余下的或许都被当做了失败者。但若身份不止一个,且可以自行定义呢?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他出路。例如不擅长学习,但喜欢写作,或许可以退学写书;书写得不够好,或许可以去开赛车;驾驶技术并非世界第一,或许可以去做导演……如果上述一切活动都拿不到第一呢?至少我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可能,做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享受了我的人生。这正是在多元化的时代重新确定自我价值的关键。

你是「斜杠青年」吗

「斜杠」身份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与更多的路径去接近自由,然而它同时要求更多的付出与修炼。为「斜杠」而「斜杠」的肥皂泡很容易吹大,也很容易破碎。

通过划定一个又一个斜杠,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获得的新身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它,也可以通过多元的渠道展示它并得到认可:你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在一个普适的确定性逐步消解的年代,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斜杠」意味着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意味着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斜杠,就是「说走就走」的人间旅行。

当然,必须注意到,刻意练习的原理和「一万小时定律」在这里仍然适用。能力的养成和精进仍然需要我们投入足够的金钱、时间和汗水。在完成足够的训练之前,我们仍然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折磨。

把浅尝辄止的所谓「斜杠」写进简历固然容易,但吹大的肥皂泡破碎得也很快。另外,也说不定会有人迷失自我,为了划斜杠而划斜杠,却忘掉了对一件事本来的热爱,忘掉自己为什么热爱它。我们因而要明白,斜杠并非包治百病的灵药。它只适用于一部分人:他们愿意自己构思人生可能的样子,并努力去实现它。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对于想成为斜杠、想定义自己、想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最不坏的时代。如果你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人生划一道斜杠,那么最合适开始的时机,就是现在。末了顺便说一句,哪怕是上一代人,只要还活在这个时代,现在开始,也不算晚。1953 年出生的陆晓娅老师(编者注:陆晓娅跨界心理咨询与教育、媒体行业,目前在北师大开设有公开课《影像中的生死课》,并出版同名书籍),不就骄傲地以「斜杠老年」自居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