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经换茶”的典故出自何处?

summerrain124702180


【文藏来答】“写经换茶”,是不是光听着就觉得很有诗意呢?下面就跟文藏君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吧~

元代文坛领袖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为元代著名书画家,系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与元代临济高僧中峰明本结下了深厚的方外交谊,诗书往还,留下许多佳话。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就是赵孟頫向中峰明本写经换茶的故事。

赵孟頫书赠中峰明本《心经》

中峰明本(1263—1323)是元代江南最著名的临济宗僧人,也是有元一代影响最大的禅门宗匠,被誉为『江南古佛』。在元代禅宗日趋衰落的情况下,中峰明本一系崛起于东南,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远则西域、云南,域外韩国、日本,争相前来瞻礼。他所居住的天目山,成为江南禅宗的中心。中峰明本继高峰为一世宗师,天目山高僧辈出,闻名中外,日本、印度、高丽僧人纷纷慕名来此。虞集曾言:『从之者如云,北极龙漠,东涉三韩,西域、南诏之人,远出万里之外,莫不至焉。』明初著名儒臣宋濂也说:『国师之道,东行三韩,南及六诏,西连印度,北极龙沙,莫不蹑担登,咨决法要。』据日本《延宝传灯录》等记载,元代先后有十七位日本僧人来天目山参拜中峰明本和断崖,回国后均建立寺院。他们继承了隐遁清修的幻住禅风,不住名山寺院,注重真修实悟,为广大僧俗信众所仰慕,居处皆成名刹,后人将他们通称为『幻住派』,影响极大。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 局部 册页 辽宁博物馆藏

中峰明本擅长书法,能诗擅曲,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提倡喝茶坐禅,使禅人诵读有精神,并以茶待礼,客人一到,先用茶待客,使客人得以休息静心。中峰明本在法事法会、僧堂生活中无处不用茶,无时不用茶,如在结夏开示中,需要『点茶一杯』,他自拟开示法会类似『庵中茶话』。在《示祖禅人》语录中,还有『香匙茶盏舞三台』之句。这里的『香匙』,或许就是一种茶匙。『茶盏』,则指当时流行的黑釉茶盏无疑,一语道出了他的茶风禅机。他以茶参禅的禅风也被其日本弟子继承,对后世日本茶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 局部 册页 辽宁博物馆藏

中峰明本为躲避元朝请他进宫,远避到吴兴卞山,筑幻住庵,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于是,赵孟頫、冯子振来到幻住庵,就有了后来《梅花百咏》诗的诞生。赵孟頫见中峰明本后,就像生活不可缺少的指明灯一样,有事就向他请教。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相互探讨禅法,每次都以禅宗中明心见性,觉悟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为根本,而论到真切处,常『悲泣垂涕,不能自己』,可见其受禅宗影响之深。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 局部 册页 辽宁博物馆藏

中峰明本比赵孟頫小将近十岁,却是赵孟頫、管道昇夫妇虔心依止的法师,赵孟頫留下以『中峰和上老师侍者』为上款的信函多达二十多件。一位是得道高僧,一位是高官文人,两人在交往中彼此馈赠,赵孟頫送『茶叶、人参、五味、蘑菇、药品等礼物』,中峰明本回赠药品、香、酒豉(豉,用豆豉浸渍的酒,可供药用)、沉香、灵砂等,从中可以看出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

赵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赵孟頫的一生中,抄录了大量的佛教经卷。赵孟頫所抄佛经流传于世的多达八十多册(卷),仅《金刚经》就十一次,有十二册。《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圆觉经》《无量寿经》等,他都写过多次。他写经换茶的事,纯属情理之中,且为其与中峰明本往还交游之书函诗文所证实,更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赵孟頫书《心经》长卷所实证。该帖的落款,有『弟子赵孟頫奉为本师中峰和尚书』之语。

明代后有人据此佳话,绘有图卷传世。其中最著者,当即明代大书画家仇英、文徵明珠联璧合的《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为国画、书法合璧之作,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明 仇英、文徵明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

该图是仇英应明代收藏家昆山周于舜之请求而作,仇英曾临摹赵孟頫之画,对赵孟頫书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事应有所知,所以周于舜找人画《赵孟頫写心经换茶图》,仇英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仇英《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最早著录于乾隆时期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中,标题为《仇英画换茶图、文徵明书心经合璧》一卷。题识云:『二幅画幅,纵六寸五分,横三尺三寸。设色,画松林、竹篱。松雪据石几作书,恭上人对坐。后设茶具、炉案。侍童三。款,仇英实父制。钤印二,十州、仇英之印。书幅,金粟笺本。纵如前,横九寸七分。楷书《心经》,嘉靖二十一年,岁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书于昆山舟中,徵明。钤印二,停云、徵明。』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 局部之一

画面松林、竹篱,赵孟頫据石几作书,中峰明本禅师对坐,描绘的就是写经换茶的故事。图之右前方为赵孟頫在松林树下据石几写字,似乎才将纸摊开,正待作书。石几前坐有一僧,面向画纸,即是题识上所说的『恭上人』,正是中峰明本禅师。而赵孟頫则侧身看着右前方的侍童,手上捧着一物,似为茶包,正走向赵孟頫。图中间松林较远处有一侍童,正蹲着煮水。图之左侧更远处有一侍童,手捧着一物正向这里走来,侍童的身后有两只喜鹊正在圆台上觅食。赵孟頫与中峰明本之间的交往,颇能反映元代士大夫参禅问道的现象,这是禅师与士大夫精神相通的表现。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 局部之二

该画卷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明朝大家文徵明所书,书于金粟笺本上,末题『嘉靖二十一年,岁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书于昆山舟中』。文彭题跋云:『逸少(王羲之)书换鹅,东坡书易肉,皆有千载奇谈。松雪以茶戏恭上人,而一时名公盛播歌咏。其风流雅韵,岂出昔贤下哉。然有其诗而失是经,于舜请家君为补之,遂成完物。癸卯仲夏,文彭谨题。』『松雪』即赵孟頫,他自号『松雪道人』。文彭系文徵明长子。文徵明次子文嘉的识语云:『松雪以茶叶换般若,自附于右军以黄庭易鹅,其风流蕴藉,岂特在此微物哉?盖亦自负其书法之能继晋人耳。惜其书已亡,家君遂用黄庭法补之。于舜又请仇君实甫以龙眠笔意写《书经图》于前,则此事当遂不朽矣。癸卯八月八日,文嘉谨识。』

明 文徵明 心经

文彭 题跋

文嘉 题跋

根据此图收藏家王世懋(1536—1588)之题跋:仇英作此图系因明代收藏家昆山周于舜(1523—1555)之请。周于舜因获得赵孟頫的『写心经换茶诗』,而不知其所写《心经》流落何处,于是请仇英依诗之意而作画,同时并请文徵明在画卷后以小楷字书写《心经》以媲美赵孟頫原作。王世懋后来自周于舜家得此画卷,见它与自己所藏之赵孟頫《心经》正好是两美之合,遂在画卷上于文彭与文嘉题识之后再增题跋语,叙述仇英作画及文徵明写《心经》之缘由,使周于舜请仇英作图原委大白于世。画后文徵明书《心经》,文徵明之长子文彭题跋和文徵明之次子文嘉识语,仇、文两家交情之深,也由此可见一斑。仇英此图卷用笔精爽纯熟,作色明丽艳逸,不失秀雅温润之气,加上诸家题跋,国画书法,珠联璧合,堪称国宝珍品。

王世懋 题跋

其实赵孟頫写经,不光是为换茶,更重要的原因是皈依佛道,虔敬三宝。当时朝臣对赵孟頫亡宋宗室的猜疑和排挤,世人对他仕元为官的鄙视和指责,如此这般的精神痛苦、心理压力,促使他醉心于书画艺术,倾心于佛道,希望从中寻求人生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据《元史》本传载:赵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他的一生中,抄录了大量的佛教经卷。

元 赵孟頫(款) 临黄庭经附绘王羲之像卷 局部

元 赵孟頫(款) 临黄庭经附绘王羲之像卷 局部

元 赵孟頫(款) 临黄庭经附绘王羲之像卷 局部


原文作者:鲍志成(作者系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荣宝斋》2018年4月刊《赵孟頫茶书画述略》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书画】官方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