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叶永烈:当我谈写作时我谈些什么

《有POWER访谈》此次有幸采访到了叶永烈老先生,之前对他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但现在关于他,心里已有了更加深入人心的东西。


专访叶永烈:当我谈写作时我谈些什么

叶永烈的写作之道:锲而不舍是正解

叶老师更愿意以纪实文学家、小说家的形象出现,而不是儿童教育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于北大化学系出身的叶老师来说,为儿童写少儿读物是信手拈来。

关于小说,“那么多细节就会在我的脑海里翻腾。我写到的很多事情和那么多事情,查文史资料查不到,因为我是在那里长大,从小长大那么多风俗,人家都在我的脑海里头。”

小说需要丰富的阅历,厚积薄发;

而纪实类文学更是不易,叶先生在采访重要人物时,会用磁盘进行录音。现在那些录音带已经成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叶先生已经将其全部捐给了上海图书馆。有整整五十几箱。

每当采访一些不易采访到的人物时,他会锲而不舍的与当事人对话,力图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情节。

专访叶永烈:当我谈写作时我谈些什么

现今“工匠精神”的匮乏

叶老师为我呈现的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工匠精神。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技术的兴起,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都逐渐变得“浅显”起来,一切都以手机为中心。

写作的人都不再呈现有深度的东西,他们写着浅显的文章,用微信公众号排好版,便能获得10W+的阅读。10W+似乎已经变成了写作标杆,没有达到10W+的都不是好文章。可实际上,现代人需要深度阅读,深入思考。

现如今的报告文学已经非常没落了,不能再承担起它的重任。中国社会变化巨大,社会现实复杂,需要优秀的作家来写作去反映社会变化的现实。可是这方面优秀的作家寥寥无几。

专访叶永烈:当我谈写作时我谈些什么

内容领域需要深耕,形式都是浮云

无论在哪个时代,内容都是最重要的。内容才能赢得最持久的关注度,没有有深度的内容、只有一个流行起来的框架,终有一天大厦会崩塌。

就像叶先生的小说。无论再过十年、二十年,都会是最珍贵的文学瑰宝,而微信公众号大部分的10W+,除了短暂的变现之外,未来都是浮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