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個子矮,爲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二戰記憶之“三八大蓋”:小鬼子個子矮,為何非要扛杆二戰最長的步槍?

兇狠矮壯的日本兵,手持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這是中國軍民對抗戰最深的記憶之一。有首兒歌這樣唱:“小鬼子,爹矬娘矮地瓜秧,還非要扛杆大長槍!”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一手持三八大蓋的鬼子

一、

二戰日本兵的個頭矮小是世界公認的,稱其“小日本”並非誇大。1937年全面抗戰時期,日本的兵源好,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屬於日本軍方徵兵標準中的“甲種”(一米55以上)。而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國內兵源匱乏,大批“丙種”(一米五以上)甚至“丁種”(一米五以下)的新兵被徵招入伍,所有我們在老照片中會看到很多侏儒一般的超矮日軍俘虜。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本鬼子的行軍照

但是,一群小矮子手中的“三八大蓋”卻是二戰最長的步槍。

“三八大蓋”是二戰中日本陸軍的制式步槍,日本正式名稱是“明治三八式銃”,因其槍機上有一個獨特的防塵蓋,所以被中國軍民稱為“三八大蓋”。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三八式步槍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槍身的菊花紋章和三八式字樣

“三八大蓋”的外形非常好認:長。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三零式刺刀可達166釐米,這個長度是二戰其他國家步槍望塵莫及的。

二戰時期,由於戰術理念從塹壕戰演變為運動戰,所以制式步槍變短是大趨勢,比如德軍的毛瑟98式步槍從1.24米調整為1.1米,蘇聯的莫辛納幹步槍從1.3米改為1.2米,國民政府的漢陽造也從1.25米改為1米。唯獨日本逆世界而行,我行我素,三八步槍的長度比士兵的身高還高。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兩個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兵

日本人為何如此固執的貪“長”?

因為,日本人的作戰理念,上千年來一直沒變過。

二、

來看看日本古代的士兵。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本古代足輕

圖中的士兵,叫做“足輕”,是日本古代的步兵,平常從事勞役,戰時跟隨領主當步卒打仗。他們的武器,是自備的長槍:基本是竹杆、木杆槍。

“足輕”是炮灰級的低等士兵,沒有武士身份,但他們在戰爭中的作用卻絲毫不比武士差。尤其是在短兵相接時,長長的竹槍往往能輕易戳穿一個身披名貴盔甲的武士。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本戰國足輕

到了十六世紀火器進入戰場後,日本軍隊的足輕隊伍中多了一批“鐵炮足輕”,就是使用火繩槍(日本稱為“鐵炮”)的步兵,射程遠、槍法準,殺敵於百米之外。織田信長打敗各路諸侯,靠的就是高質量的“鐵炮足輕”,而在萬曆援朝戰爭中,明朝官兵也吃了日軍精準的“鐵炮”不少苦頭。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本戰國的鐵炮足輕

說到底,日本人的作戰理念,自古至今兩點最重視:1、能打白刃戰;2、準度第一。

白刃戰,日本稱為“白兵戰”,好勇鬥狠的日本人在古代戰爭中最重視所謂“氣勢”,認為白刃戰能體現日本武士的勇敢傳統,而槍支的精準度則是國民性格認真的日本人又一大長處。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軍宣傳畫

仔細一看,“三八大蓋”完全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是一支純Made in Japan的武器。

三、

首先,“三八大蓋”在白刃戰中的優勢明顯。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演練拼刺刀的日軍士兵

日本兵個頭雖矮,但下肢粗壯,白刃戰中反而是優勢(重心穩、受創面積小)。一寸長一寸強,“三八大蓋”長度長於世界上所有步槍,相當於一群手持長槍的“足輕”,在近戰中的優勢無與倫比。

加上日軍的嚴格訓練和實戰技法,拼刺刀這個技能,二戰日本士兵是妥妥的第一。不但抗戰中國軍比不上,身高馬大的蘇軍、軍火優良的美軍,同樣對日軍的“白兵突擊”畏懼三分。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遊戲中白刃戰的日軍

第二,“三八大蓋”的精度高、射程遠。

”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為460米,甚至高達600米,對於一款非狙擊槍,這是很駭人聽聞的距離。二戰的日軍士兵訓練很精,在訓練中要求能在300米內射殺單個目標,700米內射殺集群目標。對此,抗戰老兵的回憶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口徑:“小鬼子槍法準。”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陣地上的日軍

當年的鬼子兵射擊時,都是端平步槍豎起標尺:300米內,只要將目標套入標尺的方框內,幾乎是槍槍命中。而抗日神劇裡,“橫店鬼子”射擊都不用豎起標尺,隨便就開槍,這要是二戰真實場景,敢這樣浪費子彈,早就被鬼子小隊長一記耳光,軍刀一揮“死啦死啦”的了。

四、

除此之外,“三八大蓋”還有個很多人忽視的特點:後坐力小。

這是“特點”而不是優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子彈的口徑越大,威力越強,後坐力越大,反之口徑小,則後坐力小,威力也小。

日本人難道不喜歡威力巨大的子彈?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軍行軍照

恰恰相反,日本人最貪大,最早的制式步槍“十三年式步槍”,子彈口徑為11毫米!不過,很快日本人就嚐到苦頭了:這款槍的後坐力,遠遠不是日本人體格所能承受的。當時,對於使用11毫米大口徑步槍的矮個日本人,外國水兵譏笑為“能被後坐力彈飛的猴子”。

日本人是實用動物,立刻做出改變。“三八大蓋”的子彈是6.5毫米的有坂步槍彈,後坐力小,很適合日本人的身體特點,而且,這種子彈在中等距離上飛行狀態非常穩定,有利於精確擊中目標。用精度換威力,這也是日軍的聰明之處。

日本兵個子矮,為何偏要用二戰最長的步槍?

圖:日軍老照片

因為綜上種種符合亞洲人身體條件的特點,解放戰爭甚至抗美援朝戰爭中,很多中國戰士還是愛用繳獲的“三八大蓋”,因為“用慣了,好用。”

“三八大蓋”,一杆凝聚著國人血腥記憶的鬼子槍,也是一杆體現日本人作戰理念和工業水平的二戰名槍。

參考資料:《舊日本軍三八式小銃》、《抗日名槍:“三八大蓋”之抗日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