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阜縣城內,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山東曲阜的孔廟及孔府

山東曲阜縣城內,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1. 孔廟

在山東曲阜縣城內,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歿後一年,魯衷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歲時奉祀”自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修、擴建,成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前後共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成門起,始分三路。中路有杏壇、大成殿、東西廡、寢殿。聖蹟殿等;東路為孔子故宅,有詩禮堂、禮器庫、魯壁、故宅井、崇聖祠、家廟等;西路為祭祀孔子父母的啟聖王殿、啟聖王寢殿及用以習樂的金絲堂和樂器庫等。全廟共有殿堂閣廡四百六十六間,南北長1公里多,總面積327畝;周匝垣牆,配以角樓,蒼松古柏,森林羅列;殿宇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廟內碑刻上至兩漢,下迄民國,真草隸篆,各家書體俱備。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種類有:謁廟、祭告、修廟、墓誌、畫贊、詩文、名家法帖、漢畫像石等,共二千餘塊,是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解放後,曾對主要殿宇進行多次大修,還辟有漢魏六朝碑刻、漢代畫像石刻、玉虹樓法帖石刻三個陳列室。

2. 孔府

舊稱衍聖公府。在山東曲阜縣城內,西與孔廟毗鄰。為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漢代封孔子嫡裔為奉祀君、關內侯;唐開元年間封文宣公;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徽宗時又封世襲衍聖公。孔子嫡長子原住闕里故宅,稱“襲封宅”。宋寶元年間另建新第,封衍聖公後,始改稱衍聖公府。

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於故宅東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再次拓廣,嘉靖時重修。

經明清歷次維修擴建,遂具現在規模。面積240餘畝,樓房廳堂463間,院落九進。其佈局分為三路:

東路為家廟所在地,有報本堂、祧廟、一貫堂、慕恩堂,還有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蘭堂、九如堂、御書樓及酒坊等作坊;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和學詩學禮、燕居吟詠之所,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孔府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外轄營管、百戶、孔庭族長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後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

最後是孔府花園。府內戒備森嚴,廳堂軒敝,陳設華麗。

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檔案,原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次序編目,解放後己整理出九千多卷。孔府收藏大批歷史文物,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亦稱“十供”,有:木工鼎、冊卣犧尊、亞尊、伯彝、蟠夔敦、饕餮、夔鳳豆、四足鬲。

形制古雅,紋飾精美,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賞賜孔府。孔府收藏元、明、清以來數以千計的衣冠劍履、袍笏器皿等,其中元代七梁冠為國內僅有。

承德外八廟

山東曲阜縣城內,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承德是清代除北京城之外的又一個政治中心。從康熙帝起,每朝皇帝多在夏秋季節長住避暑山莊處理朝政。為了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密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同中央的聯繫,清政府在避暑山往外圍的山巒之間陸續修建了8座廟宇,接待各族首領或作拜佛之用,俗稱“外八廟”。

外八廟的營建長達67年之久。它們環繞山莊,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外八廟多為喇嘛廟,有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溥善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和殊像寺。其中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殿內藻井是明清古建築最精美的藻井之一。

安遠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建。當時清朝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準噶爾部的達什達瓦部眾約6000人遷居承德。乾隆下令仿伊犁固爾扎廟形式建造該廟,供達什達瓦部眾禮拜之用。

安遠廟成為清政府對邊疆民族採取團結政策的歷史見證。

普寧寺是乾隆帝為封賞在平定準噶叛亂中有功的頰厄魯特四部而建造的。寺依西藏三摩耶廟形式,規模宏大,是我國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閣內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菩薩像,由金漆木雕而成,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

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寺廟。

是乾隆帝為接待各族王公貴族到承德朝賀而建。殿宇依山落成,佈局自然而富於變化。主體建築大紅臺高約25米,邊長60米,以17米高的白石臺為基座,大有城閣凌空之感。

須彌福壽之廟是1780年為後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長途跋涉到承德朝賀而建,俗稱大行宮。廟分前、中、後三部。臺西的萬法宗源殿是班禪的寢殿,後部的金賀堂是班禪弟子的住所,建造該寺對鞏固多民族的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西太原的晉祠

山東曲阜縣城內,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晉祠。屢經修葺變遷,至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其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殿內有四十三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樑為國內所僅見。殿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難老亭為北齊天保時創建,明代重修,八角攢尖頂。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