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可成爲全球經濟重要增長極

粵港澳大灣區可成為全球經濟重要增長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主題演講。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粵港澳大灣區可成為全球經濟重要增長極

拉法蘭。

粵港澳大灣區可成為全球經濟重要增長極

托馬斯·薩金特。

粵港澳大灣區可成為全球經濟重要增長極

格利高裡·托拉拉雅。

9月20日,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以下簡稱“海絲論壇”)進入“頭腦風暴”時間。在當天舉辦的主論壇及3場平行主題論壇上,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俄羅斯聯邦金磚委員會執行主任格利高裡·托拉拉雅等海內外“大咖”就“一帶一路”建設、廣東品牌國際傳播、科技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議題發表演講,貢獻精彩觀點。

在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共享新時代機遇”的平行論壇上,與會嘉賓和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可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胡良光 邵一弘 沈夢怡 彭奕菲 李卓

“‘一帶一路’對世界有利”

“當前世界不斷變化,動盪時有發生。不能讓一個國家成為世界的主導。”格利高裡·托拉拉雅表示,要找到方法避免“一國一極化”的歷史重演,在不影響原有成功成果的基礎上改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秩序。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影響力巨大,是一個可以平衡各國發展利益的方案,不僅驅動中國經濟發展,也對世界有利。

格利高裡·托拉拉雅還認為,廣東在構建歐亞通道互聯互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廣東與俄羅斯聯繫緊密,每年的出口額約為70億美元,廣東產品在俄羅斯很受歡迎。”他建議,廣東政府、企業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僅要著眼於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未來還可以考慮向北延伸,走俄羅斯遠東通道,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為廣東帶來更多機遇,並促進中俄合作。

拉法蘭也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公開透明的、由各國協商推進的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合作,它給出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通過這個平臺,非洲大陸每年都得到數百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這可以幫助非洲大陸一半以上的國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

“大量企業從中美貿易獲利”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很多人都是支持自由貿易的。事實上,在美國有大量企業、商人在中美貿易中獲利。”在薩金特看來,中國正在不斷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將為許多國家帶來新的競爭,與此同時,開放競爭能提高生產力,並將刺激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及更多新思路、新創意的產生。

“過去40年,中國、廣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像是一個奇蹟。這背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薩金特指出,無論是效仿學習還是自主創新,都是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關鍵環節。薩金特說,如今,中國、廣東省已經開始了自主創新的步伐。在他看來,中國創新的速度甚至要快過美國。如今中國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研發工作。

“在引進創新人才、鼓勵創新上,國家、地方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搭建一個有利的框架。”薩金特說。薩金特也舉了一些身邊的例子:“我注意到,廣東培育了大疆、騰訊等出色的企業,比如像騰訊所開發的微信支付,在很多地方都能使用,非常方便。”

廣東製造加速“駛向”全球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說,“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汽車消費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在需求上與中國市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中國市場多樣的地理及多層次的需求,讓中國汽車品牌產品在這些國家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近年來,廣汽集團不斷加快國際化戰略佈局。到2018年底,廣汽傳祺品牌將有望進入18個國家的乘用車市場。馮興亞亦十分有信心:“廣汽集團將利用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為‘一帶一路’共同發展貢獻廣東力量。”

■談廣東品牌

廣東企業要做到“四個轉型”

在主題為“廣東品牌的國際傳播”的平行論壇上,來自海內外主流媒體、文化教育機構、企業界的嘉賓結合中外文化交流及廣東品牌“走出去”的實踐案例演講分享,為共同打造廣東品牌形象建言獻策。

“微信、華為、中山大學、客家土屋、韓江……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國民眾所認識的廣東品牌不限於企業,不止於當代。”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主管李慧玲認為,在東南亞,來自廣東的華僑華人數量較多,廣東品牌在新馬社區傳播有著天然的優勢。“不少新加坡人都會用微信、會唱廣東歌曲。”李慧玲說,這也與近年來中國本身國際形象不斷提升有關。李慧玲指出,廣東品牌在海外的辨識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精心的籌劃與大規模的宣傳。

對此,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建議,要做好廣東品牌的國際傳播,企業一定要做好“四個轉型”。

“首先要從產品形象向公共服務品牌形象轉變,在推廣產品的同時,做好當地的民生、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其次是提升自我宣傳意識;第三是要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服務,更主動地解決用戶問題;最後還要從同一策略變為‘一地一策’。”胡正榮說,不同國家、地區有不同的語言、文化,要針對不同市場的特點,從粗放型傳播轉型為精準化傳播,才能達成更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談科技創新

中國在市場應用方面前景廣闊

在聚焦“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平行主題論壇上,當主持人提起“世界科技生態圈格局”的話題時,這樣的一種觀點成為不少嘉賓專家的共識:美國和歐洲在原創基礎研究領域擁有較強實力,中國在此仍有一定差距,未來一方面應不斷增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創能力,另一方面可充分發揮市場應用、商業模式創新能力突出等優勢,加大與歐洲等合作力度。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粵港澳地區實現了巨大的變化。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實力雄厚,科技創新要素集聚、科技創新產出不斷湧現、特色科技產業基本形成,有望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他列舉了一連串數據: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粵港澳大灣區R&D人員68萬人,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45萬人,共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40家。2012-2016年,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實現了翻一番的快速增長。

“儘管成績顯著,但相比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還存在一些短板。”王瑞軍坦言。此外,區域協同創新水平有待提高,國際科創資源集聚效應尚未形成。

“粵港澳應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以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切入點,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推動粵港澳一體化聯動發展。”王瑞軍認為,粵港澳可攜手大力創新制度,突破障礙,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大學教授、知名國際投資人陳冠華曾在美國工作生活約10年,不僅諳熟美國情況,而且與歐洲的科學家有長達10多年的合作。他認為,在科研方面,美國注重前沿原創,歐洲則更沉得下心,在某些技術領域鑽研很深;中國發展快,有的方面甚至引領世界,但在原創方面還與美歐有一定差距。從投資上看,中美都走在歐洲的前面。在人才領域,世界頂尖人才多數在美國,近些年有一部分迴流中國,粵港澳可借大灣區建設的契機,加大全球引才力度。

勵豐集團副總裁王曉飛認為,歐洲在基礎研究、底層科技領域有較強實力,中國在市場應用方面前景廣闊,雙方有很強的互補性,可以加大創新領域的合作。

■談粵港澳合作

城市分工和定位需進一步明確

在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共享新時代機遇”的平行論壇上,與會嘉賓和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可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目前,三地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緊密聯動,還需不斷探索。

“廣東是內地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先進製造業基礎雄厚;香港、澳門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高端服務業發達。”在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領先全國,是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領導者,初步顯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的雛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光南將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進行了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人口等絕對值較大,但涉及到百分比或人均指標時排名就很靠後,這說明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發達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此外,“其他三大灣區的城市分工和產業規劃都較為明確,城市之間差異、互補定位,但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目前定位較為趨同。”張光南說,以港口為例,粵港澳大灣區港口、機場的總量最多,但定位趨同,經營的貨種也類似,機場港口之間如何協調、如何互補,還缺乏一個好的規劃。

在論壇嘉賓看來,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賦予了更多內涵。

雪松控股集團董事長範佳昱介紹,中國是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和消費國,但目前,中國大宗商品供應鏈仍處於發展階段,供應鏈大而不強,多而不優。“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中國大宗商品企業整合國際資源提供了很大便利,情況在逐漸好轉。

“以銅為例,過去銅大都從南美進口,現在我們也可以從非洲進口,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可以提升供應鏈的安全和效益,大灣區製造業受益明顯。”範佳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製造業的樞紐,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完善,決定了大灣區製造業的成本和全球競爭力。

“香港有國際頂級的機場及港口設施,還有法律、稅制及人才優勢,可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創辦人李鋈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香港可在金融、物流、航運等範圍提供專業人才及知識,協助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李鋈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