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兩年前,我開公號最初的文章之一,就是和大家分享過“感覺統合失調”這個概念。這段時間,收到越來越多的父母給我留言詢問是否有必讓孩子去上

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早教班。甚至有媽媽給我留言說,早教班的老師說,現在90%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他們說,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所以怕生”

“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所以注意力不集中”

“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所以才會經常大哭大叫”

“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所以總是坐不定”

“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所以不自信”

當我看到這些留言時,我才意識到,這個概念國內不是沒有普及,而是像“缺鈣”那樣被濫用了。

小D28周早產,出生時左右腦最高級別的出血,出院後我們和兒醫都發現她對於接受一些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比如聲音根本不大的塑料袋摩擦,都會讓她出現大哭大叫的情況,無疑她的感覺接收是有一些輕微問題的,但即使這樣,我們也沒有去參加過這方面的任何早教班。

今天就想和大家八一八感覺統合失調,也分享一下如果你家的確有個對於某些方面過度敏感的寶寶,如何在家幫助寶寶。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是人處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然後做出反應,當這樣的處理方式出現偏差時,我們就稱之為“失調”。有的寶寶對於我們普通人覺得正常的外界刺激會產生非常極端的反應,比如,厭惡被觸摸(觸覺),一點點聲音就被情緒失控(聽覺),看到繁忙的馬路就會立馬發呆睡著(視覺)等等。

但在美國,對於感覺統合失調的定性卻是非常謹慎的。因為它沒有醫學診斷的方式,都是根據父母醫生的觀察來判斷,而判斷的這個度還需要結合寶寶的月齡和其他臨床表現。很多的害怕驚嚇很有可能是孩子認知能力少,對於周圍世界不瞭解的結果,換句話說,也許根本不是孩子感覺統合失調而害怕塑料袋的聲音,也許只是孩子對於塑料袋的未知而害怕。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父母察覺到孩子可能有些反應過大時,兒醫一般的建議是

在家幫助孩子克服,密切觀察,直到真的嚴重到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或者其他不良症狀出現時(比如伴隨大運動精細運動倒退等),才開始干預,注意這就是康復範疇了,絕對不是早教班。

而通常要進行這類康復的寶寶,本身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各種康復(所以這裡也特別針對出生時出現過缺氧、腦損傷的寶寶說明一下,真的有康復必要也不要諱疾忌醫)。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最好的感官刺激在日常

我現在回想小D當初害怕塑料袋的響聲時,覺得未必就是感覺統合失調。她那時才矯正6個月不到,又是因為早產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靜養。突如其來這樣的響聲,對她來說就是未知新事物,自然就容易出現害怕。

但當時兒醫的提醒還是特別好的,畢竟對於早產寶寶來說,出現這樣情況的概率更高,而且的確需要從小開始進行各種感官刺激。

沒有必要為了預防感覺統合失調而去任何早教班,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視覺和平衡能力進行刺激就可以了。

關於日常活動幫助孩子的感官發展,我以前寫過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大J小D,看下面文章

日常活動刺激感官發育

不用花錢買玩具|6個超酷的感官遊戲在家和寶寶一起玩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遊戲方法幫助孩子脫敏

如果排除了因為未知而害怕的情況,的確有一類孩子就是特別不喜歡某一些刺激,比如小D1歲前特別討厭那種粘粘沙沙的觸感(比如動力沙、橡皮泥)。

這裡就有一個專業的小方法,可以父母在家實施。它有個專業名稱這裡就不提了,簡稱叫“地板時間”,它讓父母通過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和玩耍來幫助孩子挑戰自我,克服對於某種事物的恐懼。我和小D實踐下來,這一個方法尤其適用於3歲以內的孩子,也就是說還無法很好聽懂父母講道理的孩子。

第一步,父母和孩子一起在遊戲墊上,面對面。如果你的孩子還無法獨坐需要趴著,那父母也趴著面對孩子。然後由孩子主導,隨便孩子做什麼,比如有的孩子就自己在那摳地墊,這時父母就加入其中,也模仿孩子摳地墊。這在遊戲治療中叫做,“進入”孩子的世界,進行和孩子的連接。

當我們需要改變孩子行為時,我們第一步先取得孩子的信任,而研究證明,行為上的模仿會讓他們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也就更容易建立連接。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第二步,父母和孩子進行一些玩耍後,開始逐漸引進“挑戰物”,即孩子特別不喜歡排斥的東西,這個引進需要逐步和緩慢。

一開始,可以是父母自己在那玩,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一看到就情緒失控,可以立即進行安撫 。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只是出現短暫害怕,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情緒失控時,你就知道通過這樣的“共享”,我們已經逐漸幫助孩子邁出了第一步這時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共享”,把這個“挑戰物”放在你和孩子中間,不強迫孩子碰,但讓孩子看到。如果小D還是害怕,不敢去碰的,這時我們就會結束這一次,之後會時不時繼續反覆做這個遊戲。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第一次接觸這個專業方法時,粗粗感受和我平時做的沒什麼區別啊。但當我不斷實踐下來,我發現,這個“地板時間”更加關注孩子的情感連接,同時又沒有讓父母越界,是在一個讓孩子安全安心的情況下獨立去克服。

我接下來就和大家梳理一下要點,因為個人覺得這個方法的精髓掌握了以後,其實可以運用到很多孩子的其他問題中的。

1、情緒連接第一位:要改變任何孩子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第一步不是家長行動起來,而是嘗試進入孩子的世界。遊戲和模仿就是進入孩子世界最簡單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國有一個領域就叫“遊戲康復”。

2、邀請孩子獨自體驗:克服對於某種事物抗拒的關鍵就是讓孩子自己體驗。這恰好是我們父母經常會犯的錯誤,總是替孩子做了,以為孩子下次就不會害怕了。但看一百遍游泳和自己下水游泳就是不一樣的,而這個就是這個方法的關鍵所在。

3、反覆多次,慢慢推進:這個過程中最難的是父母要控制住自己想要幫助孩子,想要改變孩子的心情。父母一旦著急焦慮,就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這對於已經對某些事物有恐懼的孩子來說無疑就是雪上加霜。小D當時對動力沙脫敏的過程大概進行了4個月,每週大概3~4次,每次也就20分鐘不到,一點一點來增加她的觸覺耐受。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小D在紐約的腦神經專科醫生曾經說過,真正需要康復干預的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大概佔5%~10%的比例。而國內這些打著這樣名號的早教班,其實就是在偷換概念,製造家長的焦慮,從而讓父母們對焦慮買單。

我從來不排斥早教班,我帶著小D參加過很多早教班,也不能否認也許有些打著“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早教班其實本質也是很好的認知開發。

但我特別希望讓大家都清楚,在育兒的道路上自己到底是在為什麼而買單,我們的選擇應該出於對孩子的愛,而不是自己無知的害怕。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而忽視了本該需要家長努力引導的關鍵時期。

P.S. 關於文章開頭說到的大哭大叫、專注力、怕生等問題,這些也是大部分孩子成長必經階段。下方文章閱讀推薦把我之前寫過的相關內容作了一個整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J小D,看更多精彩文章

“Yes, I can!" 如何打造一個自信的寶寶?

現在的孩子為啥缺少內在驅動力?教授的答案令人深思(附音頻)

我的孩子不是內向沒出息,TA只是慢熱了一點而已

大J和小D|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嫌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沒有保護好他們脆弱的專注力

蒙特梭利培養專注力很牛,趕緊學幾招在家練起來

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因為我們控制得太多!

吃飯時大叫、玩玩具、扔餐具,是時候教寶寶餐桌禮儀啦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

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正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各大電商持續熱銷。

不要把“感覺統合失調”變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垃圾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