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8|從過去三年看精神科未來發展——專訪施慎遜教授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 施慎遜教授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大會將於2018年9月27—29日在瀋陽舉行,本報記者就會議的亮點、精神醫學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未來方向等採訪了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施慎遜教授。

記者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本次大會的主題與亮點分別是什麼?欄目和內容設置有哪些亮點?

施慎遜教授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今年大會的主題是“全病程管理,讓患者恢復更好”。我們想通過這個主題,讓參會者的關注點從臨床症狀的緩解延伸到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我們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治好患者的疾病, 而是讓患者更好地迴歸社會, 這就需要加強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加強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改善和恢復, 讓患者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會,使患者的生活狀態更接近病前的狀態。

今年大會的欄目和內容設置與去年基本相同,在學術報告方面,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安排大會主題演講、專題學術會議、衛星會議、壁報交流。內容設置方面,涉及精神障礙的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流行病學調查、熱點問題等。主題論壇報告覆蓋精神疾病的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障礙、強迫症、睡眠障礙和認知障礙等最新研究成果,腦影像學的進展今年也有專門介紹。

本次大會主題演講安排四位講者,分別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陸林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何暉光研究員,浙江大學李明定教授和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他們將為大家做精神疾病最新基礎和臨床相關研究。

另外,本次會議我們將繼續舉行海外華裔精神科同道的學術專題會,目的就是促進海內外同道學術交流和合作,今年繼續舉辦2場海外精神科同道專題會,邀請40多位海外同道前來進行學術交流。

近三年年會的內容與規模有哪些變化?分會近年來做了哪些工作?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三年來,在中華醫學會的領導下,精神醫學的學術交流不斷髮展,參加年會的代表總數不斷刷新。在海內外同道和精神衛生相關企業的支持下,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的學術年會不斷髮展壯大,無論是參會人數、專題會議的數量,還是參會企業都比以前有很大增長。2016年在長沙召開的第十四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共有2700多名代表參會。2017年在杭州召開的第十五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參會代表人數超過了3000人。今年在瀋陽即將召開的第十六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希望參會代表繼續增長。

近三年, 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頗具特色的專題會層出不窮,專題會的總數不斷創新。專題會的內容包括常見精神疾病的研究、診斷治療、繼續教育、醫療服務、醫患關係等, 受到參會代表的一致認可。

近年來,分會一直致力於幫扶老少邊窮地區的精神衛生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每年年會期間,將邀請40多位來自西部和基層的醫師參會年會,進行學習和繼續教育培訓。

分會的另一項工作是加強精神疾病防治指南的制定與推廣。從2013年開始,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陸續出版和修訂了多部精神疾病的防治指南。為了加強新的指南推廣和學習,我們同企業合作在基層進行了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系統學習,目的就是培訓基層專科醫師的規範化診斷和治療的理念。今年底和明後兩年,我們還將加入雙相障礙的規範化診療培訓。

您認為精神醫學領域目前面臨哪些挑戰?這麼多年來精神醫學有了哪些顯著的變化?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當前,精神疾病已經成為影響人民大眾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複發率較高,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受損率高,但就診率和治療率低;且我國的專業醫生和護士人員嚴重不足,這是我國精神醫學領域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

隨著科學技術和研究的不斷髮展,精神醫學的變化表現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理念方面不斷改進,如標準化診斷、全病程管理、臨床痊癒和功能康復等。

精神疾病的腦影像學研究、遺傳學研究、神經內分泌研究、免疫學研究等等,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如Alzheimer 病、精神分裂症、孤獨症、抑鬱症、雙相障礙、焦慮障礙、強迫症等常見精神疾病可能的生物學基礎和病理機制。

精神疾病的治療手段不斷增加,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康復治療。新的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和抗抑鬱藥物不斷研發上市;新的物理治療方法如經顱磁刺激不斷普及。

精神科服務在綜合性醫院的作用不斷被重視,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創建的陽光醫院活動,由精神科醫師深入到各個科室,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當前,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精神醫學的發展。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都提到了心理健康,精神衛生已作為大眾健康的重要內容被凸顯出來。我國對重性精神障礙已經建立了國家級的重性精神障礙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並進行了有效的管理。精神衛生專業的醫學院校不斷增加,為專業隊伍的人才培養提供保障。各大城市三甲醫院都建立了諸如精神科、心理科或心身醫學科等科室,雖然科室的名稱不同,但做的工作都是相同的精神衛生服務。

您對精神醫學的未來有哪些展望?

在未來,精神醫學必將會取得更加長足的進步:(1)精神科醫師數量不斷增長,兩年前精神科醫師有27000人,現在精神科醫師有近30000人。但遠遠不夠,仍需要大大增加,才能滿足人民大眾不斷增長的需求。(2)其次,專科護士、康復醫師和不同的治療師也需要加快發展。( 3 ) 隨著腦計劃的啟動, 人們對大腦功能的認識將不斷加深,必將為精神疾病的機制和病因學研究的突破帶來曙光。(4)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精神疾病的治療手段將不斷變革,新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人工智能、康復治療等都會為治療理念帶來深刻的變化。(5)精神疾病的診斷分類也將隨著疾病機制和病因學的發展而變化。

CSP2018|从过去三年看精神科未来发展——专访施慎逊教授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年第1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