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結的這些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一、做一個知天命的人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

曾有一種觀點,認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但其實,儒者心中的天命,是客觀存在並且可以主觀改變的。

天命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等,還有著人的道德責任、為人的準則、人的出處窮通等豐富的含義。

人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在一定的背景下寄託,在一定的憑藉中發展。而且,生而為人,必須有所承擔,這樣的承擔,無從推卸,因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命。

心語: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即歷史使命感,從而順應既定的條件、背景和憑藉,乘勢而為,百折不撓地向著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古人總結的這些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二、調整心態,不過分求完美

“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

希望能完美的解決問題或事情,是人的一種正常心態,對此無需擔心。但,過度苛求完美,而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就屬於一種病態的完美主義心理。俗話說: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因此,過分追求完美,豈不是庸人自擾?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過度苛求完美,而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一旦不能達到,就鬱鬱寡歡、頻頻苛責自己或他人,就屬於一種病態的完美主義心理。

心語:要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以及客觀環境,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注意追求的目標不要過高。

古人總結的這些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三、中庸處世,才是人生大道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

中庸並不是不辨是非、不講原則、調和矛盾、一團和氣,或保守固執、不前不進、甘居中游,而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實現“和諧”的基本途徑。

此外,中國的養生學受儒者學說的影響,也以中庸為重要的指導原則。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本來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然而七情過度,也會物極必反,導致疾病甚至暴亡。

心語:凡事皆有度,必須適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勞逸結合,學會放鬆,忙中偷閒,懂得休養生息,並不斷消除負面思想情緒,才能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保持身心的健康。

古人總結的這些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四、內聖外王以剛強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莊子》

“內聖外王”之道,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就是自己的修養要高,那麼怎樣提高修養呢?就是以君子為榜樣來要求自己。但是,僅僅提高內在的道德、修養是不夠的,還必須強調“外王”。“外王”就是所謂的“事功”,即不僅要有內心高明的修養,還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去,並做出成績來。

心語:人首先應是培養自己的品德;然後還要“立言”,就是說你的話能夠讓大家從中受到啟發,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還不行,還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績來。

古人總結的這些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五、懂知行合一,方可有得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就是要多蒐集資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後“慎思之”——慎重地思考;還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後“篤行之”,就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去。“篤”就是實在的意思,要很堅定,實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話叫“學止於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學問的最高點了。朱熹也講過一句話,“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心語:你學問再廣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識的要領,那做這學問也是沒用的。但是你能夠把握它的精神要點,又不如你去實實在在地做。“知”必須要落實到“行”,落實到“行”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