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一次次下江南,爲什麼? 他究竟在找什麼?

手機用戶3212038038一


說乾隆下江南是為了美食美女、吃喝享樂的就太低估他了。

下江南同承德避暑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帝王掩藏在休閒活動之下的深遠的政治行為。



乾隆皇帝一生共六次下江南,分別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他之所以要執著地下江南,甚至不惜花費鉅額帑銀,其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強化滿洲的民族認同和統治地位。乾隆下江南期間,會在途中舉行多次圍獵,刻意在熱衷漢文化的江南人面前炫耀兵威,同時還要求八旗子弟一路騎馬,不能坐轎,以示不忘滿洲騎射之根本,強化民族認同和統治地位,同時警惕漢化的威脅。



第二,強調對漢人及漢文化的優待和熱衷,淡化其反抗意識。乾隆皇帝對漢文化的態度一向是既用且防,對江南地區這一漢文化大本營更是愛恨交加。六下江南期間,乾隆皇帝在途中不斷頒佈蠲免錢糧的詔書,以示對江南百姓的恩典和親近;對當地漢族知識分子,則多次召見,還與他們吟詩作對,共享江南的美食和美景,展示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君主的文化多元性,宣揚其統治漢人的合法性,淡化其反抗意識,並在巡視過程中搜羅情報,隨時留心漢族知識分子的一舉一動。

第三,巡視河工,保證漕運。乾隆下江南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巡視黃河。一方面黃河是歷代水患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自宋代黃河奪淮以來,黃河是否保證安全,決定了大運河的漕運是否暢通,南糧北運活動能否順利進行。 所以乾隆下江南途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巡視河工,並對治河工作進行頻繁督導,再一個重要事宜就是巡視漕運情況,保證南糧北運的安全。



當然,在六下江南途中,乾隆也充分享受到作為帝王的高規格生活和接待,並以此來換取虛幻的聲名和權力的快感。但如果說乾隆僅僅就是為了這些才下江南,這就有失偏頗了。畢竟這些東西,他即便是坐在紫禁城裡,也能隨時享受到。


達摩說


乾隆皇帝作為最長壽的皇帝,在他漫長的執政生涯裡曾六次下江南,莫非他是真的在尋“夏雨荷”嗎?(可小天得吐槽,乾隆他可不是言情小說家,哪兒來那麼多放不下的情情愛愛!)

其實原因諸多,但其主要不外乎是以下的幾個:

第一,炫富。

康熙也曾六下江南,但是人家那是正兒八經的出差去,考察民情,整治貪官,低調節儉。這一對比乾隆這個“大豬蹄子”,一出去就排場十足恨不得全國全國都知道你從宮裡放出來了,隨行的人萬餘,吃好的穿好的。他爸爸雍正給他留了八千萬兩銀子,幾乎全都給他敗壞白了。那為何這麼奢靡浪費呢?還不是因為他想炫耀國庫充盈,國力旺盛,實力雄厚罷了。簡單來說,涮點存在感!

第二,解悶。

紫禁城裡太無聊了,各個角落他都再熟悉不過,於是他就不滿足了,世界那麼大,我這麼有錢為啥不能去看看?於是乾隆每次南巡都帶著畫師,遇到好山好水,就讓畫師畫下來。乾隆每次想看了,就會拿出來印章在畫上面“點贊”,點贊他也不滿足了,他覺得要——仿建。

南京的瞻園、海寧的安瀾園、杭州的小有天園和蘇州的獅子林,這江南的四大名園後來都在圓明園中杭州的雷鋒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實景仿製,連景點的名稱都原樣照搬。其中蘇州的獅子林乾隆特別喜愛,於是又在避暑山莊仿建一所。搬進避暑山莊的,還有鎮江的金山寺、嘉興的煙雨樓和仿寧波天一閣而建的文津閣、仿無錫的雙湖夾鏡等多處江南名勝。

在欣賞這些美景的同時,他也不忘閱兵。他想通過閱兵,訓練士兵,加強練武風氣,並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


第三,維穩。

再怎麼享受遊玩,南巡其實最根本目的是為了維穩,維持南方的社會穩定,進一步拉進與江南知識分子的心與心的距離,同時為又了更好控制清朝那時候最主要的糧倉和錢庫,順手整治一下貪官,為百姓出出氣,安定一下民心。

第四,摘花。

乾隆是出了名的花心,後宮美女如雲,也難免不了審美疲勞,再說後宮嬪妃哪一個不大體穩重,賢良淑德,乾隆膩了,沒趣的狠。再說大清的制度十分嚴格, 翻牌子什麼的,也不是完全自己選,連侍寢的時間都得有規定。下江南正好給皇上的一個放鬆的機會,去尋大把大把的美女,“夏雨荷”不是這樣閃亮登場的嘛。

一次次的南下,一次比一次排場,一次比一次燒錢。乾隆也曾慚悔過:我一生當中沒有犯什麼錯,唯有幾次南下。

瞭解歷史密辛,暢談歷史故事 關注“天方史始矢談”,和小甜甜一起聊歷史呀!


天方史始矢談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巡幸了浙江的海寧,並且都住在陳家的安瀾園,傳說他是為了探望自己的親生父母陳世倌夫婦。

這海寧陳家指的是浙江海寧的陳世倌陳家,人們俗稱他為陳閣老。康熙年間曾入朝為官,與當時的雍親王胤禛關係十分密切。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的福晉與陳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

雍親王讓陳閣老把男孩抱進王府看看,陳家把男孩送去,當天王府把孩子送了出來。陳閣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來的那個男孩已經變成了女孩。

陳世倌知道事關身家性命,不敢聲張,不久就辭官帶著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個被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弘曆即位為帝后,從乳母口中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與父母相聚。

而那個被換出去的女兒,長大後嫁給了大學士蔣廷錫的兒子蔣溥,她所住的那棟樓被後人稱為‘公主樓’。

在清一代,海寧陳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榮寵無比


用戶154844511


求別再問乾隆的歷史了,這傻逼愛面子,好裝逼,會敗家,喜妹紙~整個清潮就毀在這二逼手裡,直接讓天朝百姓丟失蒸汽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他爹雍正要是再給他500年的話,我們就不用花100多年去復興了。


蔣公害我三代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一貫被史家視作睿智有為的一代明君 。即便放眼整個中華歷史,他也是數得著的不凡人物之一。但也有人說乾隆好大喜功,好面子,講排場,和他爺爺康熙一樣熱衷於遊山玩水,生活鋪張浪費,奢侈無度。他上位之初,國庫裡有七千多萬兩白銀,最後只剩二百萬兩。這一切, 似乎在隱隱告知後人,形象一貫高、大、上的乾隆帝確有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從公元1751年到1784年33年間,乾隆先後六次巡遊江南。最後兩次下江南時,他已是七十多歲的古稀老人了。

乾隆六下江南,都把視察水利工程視作巡視重點。清史載:乾隆在巡察淮河堰壩時,發覺土築堤壩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他立即下令增築魚鱗石壩,並親自設計並繪出圖樣。對南巡經過的山東、江蘇、浙江三省,乾隆格外上心,他多次下旨減免這三省的賦稅。乾隆數次到田間地頭與織布機房參觀,親自鼓勵農桑,獎勵耕織。這些做法,符合乾隆重視農業發展的一貫方針。

江南自古繁華,被稱作膏腴之地,而且文風鼎盛,讀書人很多 。乾隆下令增加江南各省官學生的員額,還破格賞賜六百餘人“賜同進士出身”的資格。對於告老還鄉的江南籍老臣,乾隆特別禮遇恩寵 。不論是誰,只要每次都來迎駕,都會獲得升一級的官爵待遇與豐厚犒賞。乾隆用這些手腕,極力籠絡江南漢族知識分子的人心 。同時,他大施恩惠,拉攏遍佈朝野的江南籍漢族官員,使他們盡忠於朝廷。

乾隆六下江南,是很有些正能量的 。然而,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史載,乾隆每次下江南的前一年,朝廷都要派官員勘察路線,並沿途鋪路架橋,修葺行宮。專供乾隆南巡的御道必須寬闊平直,不允許七彎八拐,負責修路的官員就乘機敲詐勒索沿途百姓,稍不順從者就遭強拆房舍 ,平毀祖墳 。還有不肖的官員竟藉口肅清沿路盜匪的名義將敢於抗爭的無辜者抓捕入獄。

清史載:乾隆出遊時的隊伍浩浩蕩蕩,排場更是驚人的奢華。隨行的王公大臣、伺候起居的內侍、宮娥、負責警衛的官兵有兩千多號人,徵用馬匹六千乘、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峰、民伕萬餘人 。水路上還新造大龍船一千餘艘供乾隆使用。這些人沿途吃、喝、拉、撒,騾馬駱駝要吃草料,耗費甚巨。從帝都北京到杭州,山遙水遠 。沿途興建了行宮三十座,沒有行宮或乾隆爺遊興甚濃之地,就搭建起由巨大蒙古包氈房組成的“黃布城”。凡是乾隆御駕經行之處,必須提前灑水除塵,沿途三十里內,地方官員一律著官服跪迎,地方上有影響的士紳、儒者、年高德劭的老者都要赴現場跪拜接駕。

乾隆跟前的紅人和珅、地方官員以及一些鉅商將乾隆南巡視作難得的巴結、討好皇上的絕佳機會 。他們極力投其所好,簡直挖空心思,堪稱花錢如流水。在鎮江、揚州、杭州等江南名邑,當地的官員以及一些富可敵國的鹽商,為取悅乾隆,可謂絞盡腦汁,也真是拼了。他們在乾隆御船經過的河道佈置了龍舟燈舫,在岸邊搭建了鱗次櫛比的綵棚,一入夜,流光溢彩,絲竹絃歌,美輪美奐,讓人疑心自己置身於一座座天上的街市。凡是乾隆經過的江南要地,商鋪、民居、寺廟都要粉飾一新,至於耗費了多少,怕是沒人去算計的。

富甲天下的揚州,有好幾位身家豐厚的大鹽商為了接待乾隆,甚至傾家蕩產,最後連私家園林都賣掉了。

文獻載,乾隆在揚州大虹園停留駐蹕時,對這裡精巧的江南園林景緻讚不絕口,他興致很高地對左右說:“這裡的風景甚佳,很像北京南海子的“瓊島春萌”,可惜只少座喇嘛塔” 。揚州地方官員聽到後,偷偷買通太監頭子取得南海子喇嘛塔圖樣,然後連夜趕工,居然在天亮後就憑空造出一座喇嘛塔。乾隆很高興,負責操辦的地方官員搔著了他的癢處,自然得到褒獎 。那些出資的鹽商,自然也有賞賜,有幾位還被賜予頂戴花翎成了紅頂商人。

極善諂媚的和珅鬼精著呢,他有的是辦法,不是有大臣勸誡說皇上前幾次出遊花費甚巨嗎?那好,這次我不用一分公帑,自然有人願意掏腰包買單,圖的是乾隆爺高興。至於“自願”花錢獻媚的揚州鹽商,內心自是五味雜陳,有苦說不出。

乾隆帝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銀子?恐怕誰也說不清。

“紅學”專家、著名學者周汝昌說:“乾隆時期,國庫歲入三千餘萬兩,而該朝年支出軍費約在一億兩千餘萬兩。光治河所費,就要耗去幾百萬兩。然而這種有數的支出還不能和沒數的支出比;例如他六次南巡,各處園林宮殿的修造鋪設更是支出驚人。史學家說:康、雍之世,庫儲常盈兩千四百餘萬兩;乾隆中頁,增至七千萬,末年仍無一存;蓋皆為軍興所耗也,此所耗者府庫之財,尚未若民財之消耗也,南巡、營建二者,最耗民力。乾隆時期,號稱盛世,卻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在一片繁榮的背後,確也現出了“強弩之末”的徵兆”。

乾隆六下江南,名為巡視,實際上是為遊玩 。同時,也有視察江南水利、農桑、吏治、民情,還有以懷柔手段拉攏江南士林之意。

有人說乾隆本是漢官陳閣老之子,他之所以不厭其煩六下江南,是為了去海寧陳閣老家尋訪自己的身世之謎 ,以及有認祖歸宗之意。這些繪聲繪色的曲折故事, 不過是野史杜撰以及民間傳聞所臆造。再經後人捕風捉影、添油加醋、以訛傳訛 ,竟然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乾隆皇帝在影視劇中的出現頻率十分的高。從正史看乾隆很風流,他是清代皇宮裡面妃子最多的一個皇帝,一共有41個妃子,他還六次下江南,尋找美女,那麼事實真的如此麼?

模仿自己的偶像 康熙

他的六下江南的第一個目的是樹立自己的歷史形象。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作為他的孫子,自然要進行效仿自己的爺爺。小時候,他就得到康熙的賞識,常常帶出去打獵。深受康熙的喜愛,乾隆無比佩服自己的爺爺,因此要靠模仿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炫耀國力 炫耀實力

康熙六下江南,有時候是真的微服私訪。真得去看民間疾苦,考察民情。 而到了乾隆, 這樣低調的行為,卻發生了改變。各個州府看到皇帝的排場,隨行就上萬人。隨行的人就浪費很多民脂民膏。這是雍正在位的時候積攢的國庫,到晚年只剩下40多萬兩的銀子了。而在最初乾隆接到雍正的皇位時候,大清的國庫可是有八千萬兩銀子的,可見他的排場之大 。 平定準格爾,對外征戰。 此時下江南無疑是對自己武力的自信和實習的炫耀。

尋花問柳

作為皇上,喜歡美女為啥不要進貢那。大清的制度十分嚴格,被管理十分嚴格。 翻牌子什麼的,也不是完全自己選,連侍寢的時間都得有規定。各種限制皇上不務正業的制度,使得皇上並不是無所欲為。下江南正好給皇上的一個機會。


老照片



《湘綺樓文集.今列女傳》中說:乾隆帝的生母鈕鈷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乾隆身世的謎團已經明朗了:熹妃錢氏應當就是乾隆的生母。至於“鈕祜祿氏”,要麼是錢氏後來照此改姓,要麼是真有鈕祜祿氏頂替錢氏當了皇太后。

據《清世宗實錄》是最權威的官方文獻,對這段冊封情節記載如下: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諭禮部:奉皇太后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由此可見,齊妃李氏不是乾隆生母。道理很簡單,《清世宗實錄》已經把鈕祜祿氏放到了熹妃名下。因此,齊妃不是鈕祜祿氏,沒有證據證明他跟乾隆有生養關係。

清宮檔案則是這樣寫的:“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把《實錄》和檔案放在一起對照,雖然裕嬪和懋嬪名號的歸屬搞顛倒了,但最關鍵的區別更在於熹妃是誰。檔案裡的“錢氏”,變成了《實錄》裡的“鈕祜魯氏”(即鈕祜祿氏)。錢氏很可能就是鈕祜祿氏。

一次次的下江南巡視是幌子,真正的原因是“找他媽媽”去了。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其實乾隆下江南也沒有太多特別的用意,也就是為了取樂。當然通過一路南巡考察地方的官員情況,壓服地方上不平的勢力也是他的目的之一,但總的來說取樂還是第一位的。

乾隆這個皇帝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很是勤政,為了維護滿清地主階級的統治兢兢業業,在他的治理下清朝達到了最大版圖,也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另一方面,他作為地主階級的頭子,沒有擺脫階級侷限性,喜歡吃喝玩樂驕奢淫逸,喜歡和手下的官僚共治天下,為此縱容官場腐敗,甚至出現了和珅這種鉅貪,乾隆朝晚期官場風氣敗壞,以至於引爆了全國範圍的起義。

在這樣一個皇帝的治理下,經過幾十年的和平有了繁榮,他自然會生出享用天下財富的心理。對此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南方遊玩,而且這種遊玩是特別耗費國力的,他卻一點兒也不在乎。反正對於封建時代的皇帝來說,天下都是他一家的,甚至是他一個人的,他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想怎麼糟蹋就怎麼糟蹋,他想玩的多過癮,就玩得多過癮。他的這種四處遊玩的行為,連紀曉嵐都看不下去了,就進諫乾隆說這樣玩實在是太耗費民力了,勸他少玩幾次。你猜乾隆怎麼回覆的?他直接抨擊紀曉嵐,說你們這些讀書人都是我們養來當娼優取樂的,不要瞎說,不要阻擋我玩樂。由此可見他的玩心特別重,下江南主要目的是要盡興地玩兒,而且不惜犧牲民力。

當然乾隆南巡還有一些其他的目的可以達成,比如說在沿線的官員如果伺候得當,就說明非常服從他的統治,容易加官進爵,如果伺候的不好,則容易被治罪,以此來測試官僚的服從性,還有江南一帶可能會存在各種反抗勢力,乾隆南巡有助於壓制這些勢力,畢竟在乾隆朝文字獄也是很嚴重的,為了壓制江南士人的反抗,不惜採用很嚴酷的文字獄的手段。乾隆下江南,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壓制江南的地主士大夫。


地球知識局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第四個兒子,25歲即位,89歲駕崩,是歷史上比較長壽的一位皇帝。歷史中記載乾隆在位期間共計下江南7次,但是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的目的究竟何在,真的是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嗎?

乾隆皇帝下江南,更多的是體察民情,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身為一國之君,下江南更多的是政治需求。

首先: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國家的君王,不可能自己一個人親自處理所有的事情,安撫民心籠絡知識分子就是下江南的一個目標;江南地區文化發達,又是明朝起家之地,當地的居民對明朝較為維護清軍入關之後反抗頗為激烈。許多著名學者,以及知識分子,拒絕為清朝服務,知識分子的思想覺悟較高,容易引起地區思想的不穩定,乾隆南巡也是為了安撫民心,籠絡和利用他們。


其次:檢查江南吏治,江南地區經濟發達,國家的財稅大部分來源於此,因此容易由於“山高皇帝遠”而引起經濟動盪,滋生出貪官汙吏,容易造成貪官舞弊,多次下江南,檢查地方官員,是否侵吞國庫是動搖政權的根本。同時加強與江南地主士坤的關係,京城的供給大部分源自江南地區,鼓勵他們發展經濟、活躍市場從而保證國庫充盈,達到鞏固江山的穩定,凡是經過的地方都會不同程度的減免賦稅。

再次,考察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作為當時重要的交通運輸路線,關係到皇家貴族甚至是黎明百姓衣食供給的命脈,京杭大運河沿線的賦稅佔領當時國家的大部分稅額,沿著大運河可以清楚並且知曉稅賦的徵收管理。同時古代的通信手段都是比較落後的,無法第一時間知曉天下大事,下江南順便可以視察民情,想要國家長盛不衰,就要親民。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視察河工,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勘察黃河大壩,黃河大壩的管理關係民生的大局,視察江南地區的河工水利,更是期待江南地區的豐收,維持京城的供給,保證戰爭的時候糧食的充分供給,以備不時之需。

綜上所言,乾隆皇帝下江南並不是他人口中的遊山玩水,也並非是尋求自己的生世之謎,真正的優秀統治者政治家更加關注的是自己如何真正的一統天下。


遺產君


從某種意義上說下江南是清代的既定國策:從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起康雍乾三代帝王屢下江南,這就說明乾隆下江南其實是延續這種既定國策,而並不是有他個人的什麼原因。那麼清代制定下江南國策的原因何在呢?我想先從乾隆的爺爺康熙說起。

康熙下江南時負責接駕事宜的正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事實上一直有人認為:《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描寫其實就取材自康熙下江南,這個我不去過多探討,我想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曹寅和康熙的關係:曹寅出身滿洲正白旗內務府包衣,祖上本是遼東漢人,所謂包衣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滿清入關之後面對被漢人包圍的局面自然更樂於任用自己的貼身家奴,曹寅的母親是康熙的乳母,兩人是發小的關係。早在康熙下江南之前就安排自己這位發小擔任江寧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等職務並由他在自己下江南時負責接駕事宜。

康熙為什麼選擇曹寅在江南為官呢?僅僅只是給自己的發小安排工作嗎?據史籍記載:曹寅喜好文藝,又愛好藏書,他精通詩詞、戲曲和書法,曾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可以說他的文化造詣一點不亞於他孫子曹雪芹;另一方面畢竟此時滿清剛入關,曹寅還保留著八旗子弟善騎射的尚武作風。事實上曹寅執掌的江寧織造府名義上負責採辦宮廷所需絲織品,其實暗中負有一項特殊使命——監視江南官場的一舉一動: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大案江蘇巡撫張伯行控告兩江總督噶禮受賄舞弊,康熙就曾通過曹寅收集有關此案的證據。

但僅僅只讓曹寅鎮守江南,康熙並不能完全放心,於是親自下江南明察暗訪當地吏治就被康熙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整肅吏治只是下江南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原因。事實上早在江南科場大案之前的康熙二十三年31歲的康熙首次南巡就來到南京城親自拜謁明孝陵:清聖祖康熙拜謁明太祖朱元璋其實是極具政治意義的,這是告訴天下人滿清取代大明是順應天命的合法繼承而非搶奪。

其實江南地區是抵抗清兵比較久的:當中原淪喪後南明朝廷遷都南京繼續對抗清廷,清兵南下時在這裡一手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案。而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又異常繁榮昌盛,可謂是帝國的糧倉和錢庫,同時也是帝國最大的人才供應地(清代歷次科舉中榜最多的就是江南地區)。隨著清朝江山的日益穩固,清廷迫切希望改善和江南士人的關係:其實曹寅在江南地區除了監視江南官場外還有一項特殊使命——以自己同時身為漢人和旗人的雙重身份代表皇帝出席參與江南地區的各種文藝活動,拉近和江南士人的關係。不過僅僅如此還不夠,皇帝還要親自出席參加這些活動,說白了這就是出於維穩目的而上演的政治秀,由皇帝陛下親自擔當男一號,歡迎所有飽學之士踴躍捧場。當然受邀之人也不敢不去捧場,除非想讓自己身子和腦袋分家過。

乾隆下江南其實是康熙下江南的翻版,目的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為了維穩,為了更好控制帝國的糧倉和錢庫,為了進一步拉近和江南士子的心理距離,當然與此同時也兼有整肅江南吏治以安定民心的目的。不過相比康熙,乾隆還多出來一點私心:康熙下江南主要是出於安定社稷的政治目的,當然這也是乾隆的主要目的,但乾隆還有一個經濟目的——相比康熙、雍正,乾隆是一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十全老人的稱號可以從側面證明這點),乾隆修圓明園、對外戰爭、會盟蒙藏貴族以及下江南本身都耗費了巨大資金,乾隆晚年之所以重用和珅就是因為他能搞到錢。其實在下江南的過程中乾隆已經找到了一個撈錢的好辦法——江南不是富商大賈多嘛,正好打打秋風賺點外快。

乾隆自己恐怕想不到他的下江南之行竟成為清代盛世的絕響——就在乾隆的孫子道光在位時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佔上海並沿江而上,在南京城下架起了大炮,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十年後太平軍從廣西金田一路打到南京,在清軍和太平軍的戰鬥中南京、杭州、蘇州等江南歷史文化名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江南地區的中心轉移到通商口岸上海,中國歷史也由此進入了一段進步與屈辱並存的全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