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一次次下江南,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手机用户3212038038一


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美食美女、吃喝享乐的就太低估他了。

下江南同承德避暑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帝王掩藏在休闲活动之下的深远的政治行为。



乾隆皇帝一生共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他之所以要执着地下江南,甚至不惜花费巨额帑银,其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强化满洲的民族认同和统治地位。乾隆下江南期间,会在途中举行多次围猎,刻意在热衷汉文化的江南人面前炫耀兵威,同时还要求八旗子弟一路骑马,不能坐轿,以示不忘满洲骑射之根本,强化民族认同和统治地位,同时警惕汉化的威胁。



第二,强调对汉人及汉文化的优待和热衷,淡化其反抗意识。乾隆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一向是既用且防,对江南地区这一汉文化大本营更是爱恨交加。六下江南期间,乾隆皇帝在途中不断颁布蠲免钱粮的诏书,以示对江南百姓的恩典和亲近;对当地汉族知识分子,则多次召见,还与他们吟诗作对,共享江南的美食和美景,展示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君主的文化多元性,宣扬其统治汉人的合法性,淡化其反抗意识,并在巡视过程中搜罗情报,随时留心汉族知识分子的一举一动。

第三,巡视河工,保证漕运。乾隆下江南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巡视黄河。一方面黄河是历代水患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自宋代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是否保证安全,决定了大运河的漕运是否畅通,南粮北运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所以乾隆下江南途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巡视河工,并对治河工作进行频繁督导,再一个重要事宜就是巡视漕运情况,保证南粮北运的安全。



当然,在六下江南途中,乾隆也充分享受到作为帝王的高规格生活和接待,并以此来换取虚幻的声名和权力的快感。但如果说乾隆仅仅就是为了这些才下江南,这就有失偏颇了。毕竟这些东西,他即便是坐在紫禁城里,也能随时享受到。


达摩说


乾隆皇帝作为最长寿的皇帝,在他漫长的执政生涯里曾六次下江南,莫非他是真的在寻“夏雨荷”吗?(可小天得吐槽,乾隆他可不是言情小说家,哪儿来那么多放不下的情情爱爱!)

其实原因诸多,但其主要不外乎是以下的几个:

第一,炫富。

康熙也曾六下江南,但是人家那是正儿八经的出差去,考察民情,整治贪官,低调节俭。这一对比乾隆这个“大猪蹄子”,一出去就排场十足恨不得全国全国都知道你从宫里放出来了,随行的人万余,吃好的穿好的。他爸爸雍正给他留了八千万两银子,几乎全都给他败坏白了。那为何这么奢靡浪费呢?还不是因为他想炫耀国库充盈,国力旺盛,实力雄厚罢了。简单来说,涮点存在感!

第二,解闷。

紫禁城里太无聊了,各个角落他都再熟悉不过,于是他就不满足了,世界那么大,我这么有钱为啥不能去看看?于是乾隆每次南巡都带着画师,遇到好山好水,就让画师画下来。乾隆每次想看了,就会拿出来印章在画上面“点赞”,点赞他也不满足了,他觉得要——仿建。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其中苏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在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他也不忘阅兵。他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加强练武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第三,维稳。

再怎么享受游玩,南巡其实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维稳,维持南方的社会稳定,进一步拉进与江南知识分子的心与心的距离,同时为又了更好控制清朝那时候最主要的粮仓和钱库,顺手整治一下贪官,为百姓出出气,安定一下民心。

第四,摘花。

乾隆是出了名的花心,后宫美女如云,也难免不了审美疲劳,再说后宫嫔妃哪一个不大体稳重,贤良淑德,乾隆腻了,没趣的狠。再说大清的制度十分严格, 翻牌子什么的,也不是完全自己选,连侍寝的时间都得有规定。下江南正好给皇上的一个放松的机会,去寻大把大把的美女,“夏雨荷”不是这样闪亮登场的嘛。

一次次的南下,一次比一次排场,一次比一次烧钱。乾隆也曾惭悔过:我一生当中没有犯什么错,唯有几次南下。

了解历史密辛,畅谈历史故事 关注“天方史始矢谈”,和小甜甜一起聊历史呀!


天方史始矢谈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并且都住在陈家的安澜园,传说他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陈世倌夫妇。

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陈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与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关系十分密切。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的福晋与陈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

雍亲王让陈阁老把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了出来。陈阁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

陈世倌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弘历即位为帝后,从乳母口中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与父母相聚。

而那个被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她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在清一代,海宁陈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荣宠无比


用户154844511


求别再问乾隆的历史了,这傻逼爱面子,好装逼,会败家,喜妹纸~整个清潮就毁在这二逼手里,直接让天朝百姓丢失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他爹雍正要是再给他500年的话,我们就不用花100多年去复兴了。


蒋公害我三代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贯被史家视作睿智有为的一代明君 。即便放眼整个中华历史,他也是数得着的不凡人物之一。但也有人说乾隆好大喜功,好面子,讲排场,和他爷爷康熙一样热衷于游山玩水,生活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他上位之初,国库里有七千多万两白银,最后只剩二百万两。这一切, 似乎在隐隐告知后人,形象一贯高、大、上的乾隆帝确有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从公元1751年到1784年33年间,乾隆先后六次巡游江南。最后两次下江南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了。

乾隆六下江南,都把视察水利工程视作巡视重点。清史载:乾隆在巡察淮河堰坝时,发觉土筑堤坝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他立即下令增筑鱼鳞石坝,并亲自设计并绘出图样。对南巡经过的山东、江苏、浙江三省,乾隆格外上心,他多次下旨减免这三省的赋税。乾隆数次到田间地头与织布机房参观,亲自鼓励农桑,奖励耕织。这些做法,符合乾隆重视农业发展的一贯方针。

江南自古繁华,被称作膏腴之地,而且文风鼎盛,读书人很多 。乾隆下令增加江南各省官学生的员额,还破格赏赐六百余人“赐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对于告老还乡的江南籍老臣,乾隆特别礼遇恩宠 。不论是谁,只要每次都来迎驾,都会获得升一级的官爵待遇与丰厚犒赏。乾隆用这些手腕,极力笼络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人心 。同时,他大施恩惠,拉拢遍布朝野的江南籍汉族官员,使他们尽忠于朝廷。

乾隆六下江南,是很有些正能量的 。然而,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史载,乾隆每次下江南的前一年,朝廷都要派官员勘察路线,并沿途铺路架桥,修葺行宫。专供乾隆南巡的御道必须宽阔平直,不允许七弯八拐,负责修路的官员就乘机敲诈勒索沿途百姓,稍不顺从者就遭强拆房舍 ,平毁祖坟 。还有不肖的官员竟借口肃清沿路盗匪的名义将敢于抗争的无辜者抓捕入狱。

清史载:乾隆出游时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场更是惊人的奢华。随行的王公大臣、伺候起居的内侍、宫娥、负责警卫的官兵有两千多号人,征用马匹六千乘、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峰、民伕万余人 。水路上还新造大龙船一千余艘供乾隆使用。这些人沿途吃、喝、拉、撒,骡马骆驼要吃草料,耗费甚巨。从帝都北京到杭州,山遥水远 。沿途兴建了行宫三十座,没有行宫或乾隆爷游兴甚浓之地,就搭建起由巨大蒙古包毡房组成的“黄布城”。凡是乾隆御驾经行之处,必须提前洒水除尘,沿途三十里内,地方官员一律着官服跪迎,地方上有影响的士绅、儒者、年高德劭的老者都要赴现场跪拜接驾。

乾隆跟前的红人和珅、地方官员以及一些巨商将乾隆南巡视作难得的巴结、讨好皇上的绝佳机会 。他们极力投其所好,简直挖空心思,堪称花钱如流水。在镇江、扬州、杭州等江南名邑,当地的官员以及一些富可敌国的盐商,为取悦乾隆,可谓绞尽脑汁,也真是拼了。他们在乾隆御船经过的河道布置了龙舟灯舫,在岸边搭建了鳞次栉比的彩棚,一入夜,流光溢彩,丝竹弦歌,美轮美奂,让人疑心自己置身于一座座天上的街市。凡是乾隆经过的江南要地,商铺、民居、寺庙都要粉饰一新,至于耗费了多少,怕是没人去算计的。

富甲天下的扬州,有好几位身家丰厚的大盐商为了接待乾隆,甚至倾家荡产,最后连私家园林都卖掉了。

文献载,乾隆在扬州大虹园停留驻跸时,对这里精巧的江南园林景致赞不绝口,他兴致很高地对左右说:“这里的风景甚佳,很像北京南海子的“琼岛春萌”,可惜只少座喇嘛塔” 。扬州地方官员听到后,偷偷买通太监头子取得南海子喇嘛塔图样,然后连夜赶工,居然在天亮后就凭空造出一座喇嘛塔。乾隆很高兴,负责操办的地方官员搔着了他的痒处,自然得到褒奖 。那些出资的盐商,自然也有赏赐,有几位还被赐予顶戴花翎成了红顶商人。

极善谄媚的和珅鬼精着呢,他有的是办法,不是有大臣劝诫说皇上前几次出游花费甚巨吗?那好,这次我不用一分公帑,自然有人愿意掏腰包买单,图的是乾隆爷高兴。至于“自愿”花钱献媚的扬州盐商,内心自是五味杂陈,有苦说不出。

乾隆帝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银子?恐怕谁也说不清。

“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周汝昌说:“乾隆时期,国库岁入三千余万两,而该朝年支出军费约在一亿两千余万两。光治河所费,就要耗去几百万两。然而这种有数的支出还不能和没数的支出比;例如他六次南巡,各处园林宫殿的修造铺设更是支出惊人。史学家说:康、雍之世,库储常盈两千四百余万两;乾隆中页,增至七千万,末年仍无一存;盖皆为军兴所耗也,此所耗者府库之财,尚未若民财之消耗也,南巡、营建二者,最耗民力。乾隆时期,号称盛世,却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在一片繁荣的背后,确也现出了“强弩之末”的征兆”。

乾隆六下江南,名为巡视,实际上是为游玩 。同时,也有视察江南水利、农桑、吏治、民情,还有以怀柔手段拉拢江南士林之意。

有人说乾隆本是汉官陈阁老之子,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六下江南,是为了去海宁陈阁老家寻访自己的身世之谜 ,以及有认祖归宗之意。这些绘声绘色的曲折故事, 不过是野史杜撰以及民间传闻所臆造。再经后人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以讹传讹 ,竟然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乾隆皇帝在影视剧中的出现频率十分的高。从正史看乾隆很风流,他是清代皇宫里面妃子最多的一个皇帝,一共有41个妃子,他还六次下江南,寻找美女,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模仿自己的偶像 康熙

他的六下江南的第一个目的是树立自己的历史形象。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作为他的孙子,自然要进行效仿自己的爷爷。小时候,他就得到康熙的赏识,常常带出去打猎。深受康熙的喜爱,乾隆无比佩服自己的爷爷,因此要靠模仿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炫耀国力 炫耀实力

康熙六下江南,有时候是真的微服私访。真得去看民间疾苦,考察民情。 而到了乾隆, 这样低调的行为,却发生了改变。各个州府看到皇帝的排场,随行就上万人。随行的人就浪费很多民脂民膏。这是雍正在位的时候积攒的国库,到晚年只剩下40多万两的银子了。而在最初乾隆接到雍正的皇位时候,大清的国库可是有八千万两银子的,可见他的排场之大 。 平定准格尔,对外征战。 此时下江南无疑是对自己武力的自信和实习的炫耀。

寻花问柳

作为皇上,喜欢美女为啥不要进贡那。大清的制度十分严格,被管理十分严格。 翻牌子什么的,也不是完全自己选,连侍寝的时间都得有规定。各种限制皇上不务正业的制度,使得皇上并不是无所欲为。下江南正好给皇上的一个机会。


老照片



《湘绮楼文集.今列女传》中说:乾隆帝的生母钮钴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乾隆身世的谜团已经明朗了:熹妃钱氏应当就是乾隆的生母。至于“钮祜禄氏”,要么是钱氏后来照此改姓,要么是真有钮祜禄氏顶替钱氏当了皇太后。

据《清世宗实录》是最权威的官方文献,对这段册封情节记载如下: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由此可见,齐妃李氏不是乾隆生母。道理很简单,《清世宗实录》已经把钮祜禄氏放到了熹妃名下。因此,齐妃不是钮祜禄氏,没有证据证明他跟乾隆有生养关系。

清宫档案则是这样写的:“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把《实录》和档案放在一起对照,虽然裕嫔和懋嫔名号的归属搞颠倒了,但最关键的区别更在于熹妃是谁。档案里的“钱氏”,变成了《实录》里的“钮祜鲁氏”(即钮祜禄氏)。钱氏很可能就是钮祜禄氏。

一次次的下江南巡视是幌子,真正的原因是“找他妈妈”去了。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其实乾隆下江南也没有太多特别的用意,也就是为了取乐。当然通过一路南巡考察地方的官员情况,压服地方上不平的势力也是他的目的之一,但总的来说取乐还是第一位的。

乾隆这个皇帝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很是勤政,为了维护满清地主阶级的统治兢兢业业,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达到了最大版图,也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另一方面,他作为地主阶级的头子,没有摆脱阶级局限性,喜欢吃喝玩乐骄奢淫逸,喜欢和手下的官僚共治天下,为此纵容官场腐败,甚至出现了和珅这种巨贪,乾隆朝晚期官场风气败坏,以至于引爆了全国范围的起义。

在这样一个皇帝的治理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有了繁荣,他自然会生出享用天下财富的心理。对此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南方游玩,而且这种游玩是特别耗费国力的,他却一点儿也不在乎。反正对于封建时代的皇帝来说,天下都是他一家的,甚至是他一个人的,他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他想玩的多过瘾,就玩得多过瘾。他的这种四处游玩的行为,连纪晓岚都看不下去了,就进谏乾隆说这样玩实在是太耗费民力了,劝他少玩几次。你猜乾隆怎么回复的?他直接抨击纪晓岚,说你们这些读书人都是我们养来当娼优取乐的,不要瞎说,不要阻挡我玩乐。由此可见他的玩心特别重,下江南主要目的是要尽兴地玩儿,而且不惜牺牲民力。

当然乾隆南巡还有一些其他的目的可以达成,比如说在沿线的官员如果伺候得当,就说明非常服从他的统治,容易加官进爵,如果伺候的不好,则容易被治罪,以此来测试官僚的服从性,还有江南一带可能会存在各种反抗势力,乾隆南巡有助于压制这些势力,毕竟在乾隆朝文字狱也是很严重的,为了压制江南士人的反抗,不惜采用很严酷的文字狱的手段。乾隆下江南,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压制江南的地主士大夫。


地球知识局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25岁即位,89岁驾崩,是历史上比较长寿的一位皇帝。历史中记载乾隆在位期间共计下江南7次,但是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的目的究竟何在,真的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吗?

乾隆皇帝下江南,更多的是体察民情,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身为一国之君,下江南更多的是政治需求。

首先: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不可能自己一个人亲自处理所有的事情,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就是下江南的一个目标;江南地区文化发达,又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的居民对明朝较为维护清军入关之后反抗颇为激烈。许多著名学者,以及知识分子,拒绝为清朝服务,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较高,容易引起地区思想的不稳定,乾隆南巡也是为了安抚民心,笼络和利用他们。


其次:检查江南吏治,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国家的财税大部分来源于此,因此容易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引起经济动荡,滋生出贪官污吏,容易造成贪官舞弊,多次下江南,检查地方官员,是否侵吞国库是动摇政权的根本。同时加强与江南地主士坤的关系,京城的供给大部分源自江南地区,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从而保证国库充盈,达到巩固江山的稳定,凡是经过的地方都会不同程度的减免赋税。

再次,考察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路线,关系到皇家贵族甚至是黎明百姓衣食供给的命脉,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赋税占领当时国家的大部分税额,沿着大运河可以清楚并且知晓税赋的征收管理。同时古代的通信手段都是比较落后的,无法第一时间知晓天下大事,下江南顺便可以视察民情,想要国家长盛不衰,就要亲民。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视察河工,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勘察黄河大坝,黄河大坝的管理关系民生的大局,视察江南地区的河工水利,更是期待江南地区的丰收,维持京城的供给,保证战争的时候粮食的充分供给,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言,乾隆皇帝下江南并不是他人口中的游山玩水,也并非是寻求自己的生世之谜,真正的优秀统治者政治家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如何真正的一统天下。


遗产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下江南是清代的既定国策:从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起康雍乾三代帝王屡下江南,这就说明乾隆下江南其实是延续这种既定国策,而并不是有他个人的什么原因。那么清代制定下江南国策的原因何在呢?我想先从乾隆的爷爷康熙说起。

康熙下江南时负责接驾事宜的正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事实上一直有人认为:《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描写其实就取材自康熙下江南,这个我不去过多探讨,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曹寅和康熙的关系:曹寅出身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祖上本是辽东汉人,所谓包衣其实就是家奴的意思。满清入关之后面对被汉人包围的局面自然更乐于任用自己的贴身家奴,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两人是发小的关系。早在康熙下江南之前就安排自己这位发小担任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等职务并由他在自己下江南时负责接驾事宜。

康熙为什么选择曹寅在江南为官呢?仅仅只是给自己的发小安排工作吗?据史籍记载: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曾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可以说他的文化造诣一点不亚于他孙子曹雪芹;另一方面毕竟此时满清刚入关,曹寅还保留着八旗子弟善骑射的尚武作风。事实上曹寅执掌的江宁织造府名义上负责采办宫廷所需丝织品,其实暗中负有一项特殊使命——监视江南官场的一举一动: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场大案江苏巡抚张伯行控告两江总督噶礼受贿舞弊,康熙就曾通过曹寅收集有关此案的证据。

但仅仅只让曹寅镇守江南,康熙并不能完全放心,于是亲自下江南明察暗访当地吏治就被康熙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整肃吏治只是下江南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原因。事实上早在江南科场大案之前的康熙二十三年31岁的康熙首次南巡就来到南京城亲自拜谒明孝陵:清圣祖康熙拜谒明太祖朱元璋其实是极具政治意义的,这是告诉天下人满清取代大明是顺应天命的合法继承而非抢夺。

其实江南地区是抵抗清兵比较久的:当中原沦丧后南明朝廷迁都南京继续对抗清廷,清兵南下时在这里一手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而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又异常繁荣昌盛,可谓是帝国的粮仓和钱库,同时也是帝国最大的人才供应地(清代历次科举中榜最多的就是江南地区)。随着清朝江山的日益稳固,清廷迫切希望改善和江南士人的关系:其实曹寅在江南地区除了监视江南官场外还有一项特殊使命——以自己同时身为汉人和旗人的双重身份代表皇帝出席参与江南地区的各种文艺活动,拉近和江南士人的关系。不过仅仅如此还不够,皇帝还要亲自出席参加这些活动,说白了这就是出于维稳目的而上演的政治秀,由皇帝陛下亲自担当男一号,欢迎所有饱学之士踊跃捧场。当然受邀之人也不敢不去捧场,除非想让自己身子和脑袋分家过。

乾隆下江南其实是康熙下江南的翻版,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为了维稳,为了更好控制帝国的粮仓和钱库,为了进一步拉近和江南士子的心理距离,当然与此同时也兼有整肃江南吏治以安定民心的目的。不过相比康熙,乾隆还多出来一点私心:康熙下江南主要是出于安定社稷的政治目的,当然这也是乾隆的主要目的,但乾隆还有一个经济目的——相比康熙、雍正,乾隆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十全老人的称号可以从侧面证明这点),乾隆修圆明园、对外战争、会盟蒙藏贵族以及下江南本身都耗费了巨大资金,乾隆晚年之所以重用和珅就是因为他能搞到钱。其实在下江南的过程中乾隆已经找到了一个捞钱的好办法——江南不是富商大贾多嘛,正好打打秋风赚点外快。

乾隆自己恐怕想不到他的下江南之行竟成为清代盛世的绝响——就在乾隆的孙子道光在位时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占上海并沿江而上,在南京城下架起了大炮,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十年后太平军从广西金田一路打到南京,在清军和太平军的战斗中南京、杭州、苏州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江南地区的中心转移到通商口岸上海,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一段进步与屈辱并存的全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