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库:中国科技企业IPO“井喷”上演“活命大逃亡”

安邦智库:中国科技企业IPO“井喷”上演“活命大逃亡”

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技类企业掀起了第三次上市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受中国企业海外及香港上市数量增加影响,2017年下半年中国TMT企业IPO数量共有49起IPO,共计获得约人民币502亿元的融资额。于2017年第4季度上市的阅文集团(融资额约74亿人民币)、趣店网(融资额约60亿人民币)及易鑫集团(融资额约57亿人民币)为2017年下半年最大的中国TMT企业IPO。

2018年上半年,中国TMT企业IPO共计26家,相比2017年同期(59起)下滑56%,但融资金额达578亿元,同比猛增124%。从具体行业来看,软件与服务行业公司IPO共计14起,占比54%;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公司IPO共12起,占比46%。其中,工业富联(富士康)、爱奇艺、哔哩哔哩(B站)三家企业IPO募资规模在今年上半年所有上市TMT企业中排名前三,三起IPO融资额占到上半年中国TMT企业融资总额的77%。具体来看,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今年二季度在A股主板上市,融资额约271亿人民币;视频网站爱奇艺、哔哩哔哩一季度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额分别为约142亿人民币、约30亿人民币。在上市地点选择方面,更多国内TMT企业选择赴香港、海外市场上市。今年上半年,赴香港、海外市场上市的TMT企业数量达12家,去年同期仅1家。

由于上半年国内IPO速度整体呈现出放缓迹象,而香港市场由于各项新规的出台及相对宽松的上市条件吸引了一批TMT企业赴港上市。今年是港股市场上市大年,下半年在中国铁塔、小米等重量级IPO带动下,预计热度还会持续。

与中国企业IPO井喷向对应的似乎是科技行业发展的热潮,但如果仔细看,这一轮IPO热潮却更像是危机之前的“活命大逃亡”。一个原因是,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权改革利好是吸引科技类公司上市的因素之一,在香港整个的市场环境目前比较悲观的情况下,虽然美股在科技股的带领下连创新高,但中国科技类企业仍扎堆香港以低估值上市,反映了其IPO的急促,想要在大门关起之前,抢着“上车”。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上市之后遭遇破发。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里,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据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赴美IPO的21家中国科技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的股价已经跌破发行价。与之相对应的是,科技股作为美国股市的“独角兽”几乎是美股上涨动力的唯一来源,上半年科技股对标普500指数涨幅的贡献率高达98%。在这种环境下的下跌,只能说明投资者对应中国科技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创造能力存有疑虑。

从表面来看,市场环境因素,IPO“井喷”导致资本市场出现压力,资金面承压等因素,但从根本上看,中国科技企业不顾低估值的上市,同时遭遇大面积破发,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科技企业正在通过IPO踩踏,搭上科技投资浪潮的“最后一班车”。

为什么这些“新经济”企业上市如此急迫呢?一个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难以持续,不能再实现超预期的增长。这一轮扎堆赴境外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几乎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在商业模式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已经难以再依靠“流量”获得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很多风险基金2018年进入了“清算期”,需要套现。在2013年-2015年,在“双创”热潮引领下,国内投资机构基金数量和募集金额出现井喷,2014年、2015年基金数量和募集金额分别达到448支、721支及631亿美元、2200亿美元。在“资产荒”的情况下,很多基金所考虑的已经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地收回资金。在这些资本方套现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尽快上市,这也推动了企业的IPO的踩踏。

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全球科技行业面临“严冬威胁”,此时如果不能上市,将错过第三次科技浪潮。科技类企业IPO浪潮第一次是2000年,中国第一批PC互联网企业集中上市,百度、盛大、搜狐、网易在美国上市,腾讯在香港上市。第二次是在2010年前后,优酷网、当当网、奇虎360、人人网、开心网、迅雷等掀起新一轮的境外上市潮。第三次则从2017年开始延续至今。已经历了9年长牛的美股,今年以来仍不断刷新历史高位。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讨论美股的拐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带领美股上涨的科技股,或将拖累美股下行。通过半年报显示,美国科技企业的业绩并不如预期,预示着科技类股票的价值需要重估。市场数据还显示,科技股目前已占标准普尔500指数的26%,这个权重占比直逼2000年时的29%。如果包括亚马逊在内,那么科技行业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所占权重已经超过了互联网泡沫的顶峰时期。因此,尽管科技股依然占据对冲基金的主要持仓,约占组合的25%,但有渐渐下滑的势头。在拐点形成的过程中,中国科技类企业正抓紧时间,抢在市场下行前IPO上市。

这种不计代价的急迫反映出了这类公司的很多共性问题。不少科技公司普遍做大估值,急于上市,甚至在亏损状态下“流血上市”,而不是专注于获得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也说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各路风险投资的催化下,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缺少用时间和耐心打造真正的商业价值创造模式,而是上演“击鼓传花”,力争在鼓声落前,把光鲜传给仍然相信互联网科技的公众投资者的傻瓜。

这种靠烧钱扩张规模,缺乏核心技术创新,缺少价值创造能力的“PPT”模式,不应该是中国科技类企业发展的方向。当资本过剩开始收缩、当资本市场开始关上大门时,不能通过IPO“解脱”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很可能在新的市场调整中被“闷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