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石窟

了解云冈石窟的人很多,了解云冈堡的人却并不多。我们把云冈堡比作藏在北魏千年大佛头顶的明朝古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确切地说,那只是云冈堡的一部分,即上堡,也叫新堡;另一部分则在云冈石窟崖前,即下堡,也叫旧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40年代前后云冈石窟全景

可以看到石窟顶上的云冈堡上堡

郑振铎曾在他的《西行书简——大同》中写道:“......我们又向西走,进入云冈堡的上堡,堡里连一间破屋都没有,都夷为菜圃麦田,有一人裸了全身在耙地。望见远山上烽火台好几座,绵延不断,前后相望。大概都是明代所建的。”

和郑振铎同行的冰心女士,除了对上堡有相似叙述外,对云冈堡下堡又多说了几句,“走进窟洞,自山下云冈堡绕回,进怀远、迎曦二门,门上额书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所立。堡内道旁尽是民居土屋,并有‘留人小店’。街中朝南有庙名碧霞宫,对面有戏台一座,也是明代建筑......”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石窟20窟顶上的玉皇阁,现在只剩台基

那么,千年大佛头顶,为何藏着四百年前的明朝古堡?

名家的文学笔触虽描述了一些,但论详实还是要看历史记载及专家研究。据大同方志记载,“下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上堡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当时驻有一营军兵;进入清朝,驻军撤销,二堡成了百姓居住的村庄。”一语道出云冈堡诞生的“使命”——军堡。明嘉靖三十七年,时任宣大山西总督、尚书杨博,为边境防御奏陈请修复“自左卫至右卫”的墩堡,其中“高山镇至镇城之间的大堡”,即是云冈堡(下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石窟和上堡

大同云冈堡

五十年代云冈堡下堡

云冈石窟研究院藏有一碑,题名为《重修云冈堡记》,考证碑文后亦知,云冈堡重修工程始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八月之前,而云冈堡的前身是一座叫作“石佛寺”的废弃旧堡。当时旧堡已经“累年风雨摧坏”,新筑工程“随其规模”,是依照原样进行的重建,整个工程历时7年。从那时起,才有了“云冈堡”之称,云冈石窟也因此定名。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下堡西门

云冈堡东通镇城,西通左卫,为云西孔道,辖接8座火墩,设操守一人,所领骑军218名,马12匹,可见其位置之重要。至万历年间,因其“地形卑下,北面受敌,议于在旧堡北崖创筑一堡,移官军于其内,仍存旧堡以便行旅”,这便是北魏大佛头顶藏着的明朝古堡——云冈堡上堡的来历。

上堡亦土筑,女墙砖砌,东西长约190米,南北长约150米。明万历十四年(1586),两堡间的附属工程夹墙竣工,目的是屏护上下山之路的畅通及援助。

大同云冈堡

航拍云冈堡上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上堡瓮城

大同云冈堡

上堡堡城南门顶部

大同云冈堡

上堡瓮城西门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上堡开南门,瓮城开西门

夹墙将上堡、下堡连为一体,中设有敌台、铺房,构成了封闭式的防守体系,“未款前蒙骑驰入,道路为梗,新堡既筑,有险可据,且镇城百姓所用煤炭皆仰给于此。有警据险固守,亦足保障。”这句话可见,云冈堡上、下堡联动呈犄角之势后,不仅能更好防御外敌入侵,也为驿站安全及镇城的煤炭、粮食等供应提供了保障。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下堡东夹墙

另外,云冈堡下堡设二门,东门“迎曦”,西门“怀远”,西门“怀远”石牌匾现存于云冈石窟第7窟内。堡内当时寺庙云集,戏台多座。云冈山顶上还有玉皇阁,3窟顶上龙王沟有龙王庙等。

大同云冈堡

从照片右上侧可以看到云冈堡下堡的东门

刊登于长广敏雄《云冈日记》中有关云冈堡的航拍等照片,则为当代人的研究又提供了一个视角。据图片内容考察,云冈下堡大致为纵向长方形,云冈上堡呈长方形。上堡南堡墙正中为堡门,堡门外是半圆形瓮城,瓮城门向西。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下堡西门,可见石牌匾“怀远”,目前此牌匾存于云冈石窟第7窟

堡中心有一祭祀台,是在原来旧基台上重建,九层石级,上有一石质大香炉,刻“祭天得福”四字。

大同云冈堡

刻“祭天得福”四字的石质大香炉

今天,山上的夹墙犹存,山下的夹墙与堡墙只剩下了东南角部分。从图片还可研究出,增筑二堡间的夹墙,下堡两翼向北的夹墙,一墙在第31窟,一墙在无名窟旁,遂将整个石窟区域截为三段,彻底破坏了北魏以来依山凿窟、傍窟建寺的传统布局。从此,云冈的西半壁石窟沦为兵营、马厩,至清代,则为贫寒村民的居址。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上堡发掘出的北魏等时期的瓦当和石雕佛像残块

如上所言,云冈堡在当时建造虽然有其军事意义,但破坏古代遗迹也是客观存在,它使今天的我们,无法进一步研究北魏及辽代云冈石窟山顶更多的佛教遗迹,这是最大的遗憾。

但因其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的特殊意义,2001年作为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部门也在前些年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大同云冈堡

云冈堡上堡

大考古新发现:

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

2010年前后,在云冈窟顶一区和二区连续两年的发掘,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

西部寺院遗址 位于一区,发掘于2010年,是一处较完整的寺庙遗址,包含北廊房、东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砖瓦窑等遗迹。

北廊房遗迹全长61.5米,由15间房组成,房前现存12个柱础。西廊房遗迹长13.5米,有房2间;东廊房遗迹约18米,有房3间;方形塔基边长约14米,砖瓦窑遗迹共有2处。遗址时代为北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遗迹。

大同云冈堡

2010年发掘北魏寺庙遗迹

根据形制推断,这里可能是云冈译经场所或高级僧侣的生活区,是北魏时期云冈寺庙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寺院遗址之一。它的发现,有助于了解北魏云冈寺庙的结构、布局以及范围,而且重新引起人们对石窟山顶寺庙遗址的重视。

大同云冈堡

2011发掘的北魏辽金寺院遗址、铸造遗址

东部寺院遗址 位于二区(云冈石窟5窟和6窟顶部),发掘于2011年,是一处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包含塔基、石柱础、铸造井台、熔铁炉、水井遗迹等遗迹。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塔心是北魏遗迹,外围八角形边框当为辽金扩充补建。

大同云冈堡

出土筒瓦和瓦当

铸造工场遗迹现存地穴式铸造井台和30座熔铁炉遗迹。熔铁炉环绕于铸造井台周围,一头有鼓风口和安装固定风箱的遗迹,炉内有铁渣、坩埚碎片等,是我国最早的地穴式铸造井台。它的发现,对研究《天工开物》和冶金铸造史以及宋辽金“失蜡法”都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和器物时代,属北魏至辽金。

大同云冈堡

铸造井台遗迹

大同云冈堡

熔铁炉遗迹

两处寺院遗址的发现,有助于了解北魏云冈寺院的结构、布局和规模,印证了郦道元《水经注》云冈石窟当年“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雄宏气象。

2012年4月13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成功入选。用评审专家的话说:“塔院结构的寺院在中国遗存极少,而云冈窟顶上的寺院遗址是中原最早的寺庙遗址之一,这个铸造工场不仅是首次在云冈石窟窟顶发现,也是首次在全国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