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原來人類最早的祖先是「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干教授做客北大書店,圍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進化學說,舒教授結合他一生從事的古生物學發掘和研究經歷,帶領我們跨越數億年的歷史,向前追溯,尋找地球上人類最早的祖先。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有人把它稱為人類的“終極命題”。幾千年來,統治我們思想的“神創論”認為,人類還有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但這些並非是事實。人類歷史上,有兩場偉大的思想革命,它們否定並最終推翻了“神創論”:其中一個是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說”,他否定了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主體,人類也不是上帝唯一創造的主體;還有一個就是1859年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無機界不是上帝創造的,連有機界也同樣不是。

後來,進化論不僅構成了生命科學的核心和靈魂,而且還深刻影響了其他的學科。特別是在一百年前,作為當時最領先的學科,物理學一直不承認進化論。在那之前,我們想象的宇宙空間是無邊無界的,時間是古往今來沒有起點和終點的。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宇宙是從大爆炸開始的,有起點、有終點,也有邊緣,中間是不斷演化的。而且,不僅僅是宇宙,銀河系、太陽,還有地球也都在演化。諾貝爾獎得主普利戈金曾經說過:“放眼向宇宙各個方向、各個層次、各種物質去看一看,發現的只有兩個字‘演化’或者‘進化’,所以“進化”被稱為整個宇宙的第一原理。從這個角度來說,達爾文貢獻非常之大,應該是思想史上第一偉大的人物。

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原来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虫”

《物種起源》(附《進化論的十大猜想》)

“進化論”是怎麼產生的?

達爾文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進化論大師,除了他的稟賦,熱愛自然、擅於觀察和思考之外,五年的環球航行也是客觀的一個因素。1831年大學畢業以後,偶然一個機會,他環球航行來到了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翻譯成漢語是“龜島”的意思,前些年我有幸曾經訪問過這個群島。達爾文當時去了四個島,一共待了35天。群島是海底火山噴出來的玄武岩形成的,在板塊運動的推動下,三四百萬年就形成了一個群島。達爾文認為這裡是他進化論思想的源頭,當時他發現不同島上的烏龜是不一樣的,他就思考為什麼不一樣,可能是地理原因;而且他還在當地採集了一種叫Finch的鳥,並且回到英國後把標本交給了著名的鳥類學家古爾德,結果古爾德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告訴他:這不是一種鳥,它發生的變異已經超出了“種”的範圍,有些甚至都超出了“屬”,這便促成了達爾文從“神創論”的“物種不變論”到“物種可變論”的改變。後來為了紀念達爾文,這種鳥被叫做“達爾文雀”。

之所以能夠變成不同的物種,達爾文是這樣猜想的,後面也得到了證實:這個鳥原來是吃果實的,飛翔能力也不強,從南美大陸飛到這個島上差不多要960公里,當時有一小群鳥飛來之後,地上種子非常多,很快就繁殖成大群。但是後來由於遇到乾旱,植物種子不夠了,所以就開始發生鬥爭。有些鳥專門吃大種子,有些鳥專門吃小種子,所以它的喙部就發生了變化。等到種子都不夠吃了,其中比較弱勢的鳥就飛到樹上,吃樹上的葉子和果實,還有樹洞裡的蟲子;還有一類弱勢的鳥,種子吃不上,果實吃不上,蟲子也吃不上,只好吃漫山遍野的仙人掌,所以由最初的一個種變成了十四個種。根據這一猜想,達爾文畫了一張圖,這張圖很簡單,即一個種群變成四個、八個種群的“生命樹”。他悄悄把圖藏了起來,成為他後來寫《物種起源》的思想基礎。現在的生命科學家普遍都接受了“生命樹”的基本思想,它構建了某一類生物如何沿著某一個分支向前進化。

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原来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虫”

1837年達爾文手繪的“生命樹”草圖

如何解開達爾文的“三個難題”?

沿著達爾文足跡往前走,就要發展進化論,實際上就是實證進化論。進化論曾遇到三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生物學難題,達爾文時代沒有遺傳學,儘管他裡面提到了變異和遺傳,但是他搞不清楚,所以用的例子是混合遺傳,但混合遺傳是不可能支持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的。自然選擇的理論是建立在生物變異的基礎上,有些變異對生物有利,自然選擇把它保留下來,反之對生物無益的變異則會被淘汰。後來孟德爾創造了顆粒遺傳,並由摩爾根發展了基因理論,才真正破解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生命突然出現,當時人們總是拿這個事為難達爾文。達爾文解釋說生物並不是突然出現的,是之前的東西在海里面我們沒有看見,等到以後科學找出更多證據會發現,它還是逐漸進化的。現在動物生物學家把動物由低等到高等歸為三大類,也即三個亞界。最低等的叫基礎動物,它們口和肛門是不分的,從口吃進去經過簡單消化還從口吐出來,它的胚胎只有兩層,比如水母和珊瑚。等到胚胎變成三層的時候,就是原口動物,它們有了專門的口和肛門,比如像低等的蚯蚓、高等的昆蟲、蜘蛛。但是,有一部分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出錯了,口和肛門顛倒了,這就是所謂的後口動物,我們人類就屬於這類“怪物”。

那麼,古生物學家就要回答,這三個亞界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時候形成的?我們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雲南省澄江地區一個距今5.2億年的化石庫找到了答案。澄江的化石有一個特點,當時掩埋得特別快,細菌都還來不及腐爛,所以許多動物的軟軀體就保留下來了,鼻子、眼睛、腸子都有,這叫做軟軀體化石,上面的生物學信息不僅豐富而且能提供一些本質特徵。我們從1984年工作到1994年,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在5.2億年前,三個亞界都發現了,可以說是一百多年來整個生物界和古生物學界一個重大的進展。因為在此之前,普遍認為寒武紀的時候東西很少,就是三葉蟲,但其實三葉蟲只是中間5%的成分。1995年,我們在Nature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十篇文章,報道了過去大家都不知道的六個門類,其中五個是現在後口動物亞界門類的祖先,還有一個滅絕了。這三個亞界是分三個階段逐步形成的。當然也不是說寒武紀之前什麼都沒有,也有一些低等的,後面就變成高等的了,由此我們提出了“三幕式爆發”假說,可能最接近真實的自然。

第三個難題是人類的由來。在達爾文那個年代,所探索的實際上是狹義的人類由來,只研究人和猿之間有什麼關係。當時還沒有分子生物學,所以只能依靠古生物學家,達爾文指出要到非洲找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當時還有一個信奉達爾文的人,名叫黑格爾,他指出要到亞洲去找,後來發現了爪哇人。達爾文在1881年發表了《人類的由來》,當時在科學界的爭議很大,所以接下來幾年發現了爪哇人也並未引起重視。直到後來在北京找到了化石,才得到了全世界公認。循著達爾文的指引到非洲找,先找到南方古猿,然後又找到直立人,又找到智人,隨著不斷演化的過程,腦容量也逐漸增大。

誰是人類最早的祖先?

但是,由於達爾文研究的是狹義的人類由來,因為時間比較近,所以並不涉及到器官等構造的創新。但我更關心的是廣義的人類由來,在這個過程中要回顧的是人類的器官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探索的工具有兩個,一個是進化邏輯,也就是“生命樹”的概念,另一個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證據:基因、蛋白質的分子演化是間接證據,化石是直接證據。

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原来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虫”

由舒德干院士提出的人類由來的九大里程碑

我提出了“九大里程碑”的概念,也即廣義的人類由來的九個重大事件。在這張圖上,1、2、3是細胞級的不太確定,因為很多證據不充分;4、5、6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最後的7、8、9是器官的改造和改良。我們從現在往前倒過來看,第9個是剛才談到的狹義的人類由來,第8個是從水裡的魚登上陸地,變成了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其中發生了三次重要的器官改良,分別是由鰾到肺的呼吸,有了羊膜卵,出現了毛髮和哺乳。第7個是從無頜到有頜的轉變,這發生在4.2億年前,頜的出現讓我們成了有臉的動物。

再往前追溯,就是器官的形成時期,也就是第4、5、6個事件。脊椎動物一共有八大系統,包含了五十多種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消化系統裡的口、消化道,呼吸系統裡的腮裂(肺),循環系統裡的心臟,運動系統裡的脊椎,還有神經系統裡的腦。最早的動物是什麼?第一,它肯定很小,像人類的卵子一樣。第二,它是球形,也像卵子一樣。第三,它要有口,必須從口裡吃東西,不能從表皮滲透,這便是單囊體。再進一步演化成二分體,出現了可以專門進行呼吸的鰓裂結構,可以產生很多能量了,直到再後來的三分體有了腦和脊椎,以及肛後尾,就可以驅動魚往前遊動了。

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原来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虫”

動物演化樹

人類早期的胚胎形狀像一條魚,所以要找到人類的祖先,先要找到最早的魚。這是第6個事件,即出現了三分體,由中國科學家最早發現並命名了其中的昆明魚目,當時Nature上還刊登了“抓住天下第一魚”的評論。在脊椎動物的大譜系中,三分體在譜系的最底部。它的脊椎非常特別,是棒狀的,而且是等距離、軟骨型的,這跟人類胚胎的早期階段是一樣的:人類胚胎最早呈棒狀,第二階段有了軟骨,第三階段由軟骨變成硬骨,第四階段硬骨就靠緊了。可以說,它既有無脊椎動物的特徵,又有脊椎動物的特徵,是比始祖鳥更為重要的過渡類型,也為達爾文的進化學說提供了很好的證據。

再往前追溯,就是第5個事件,即二分體的出現,這也是我們發現的,叫華夏鰻。它的身體只有兩部分,雖然它的體型還像原口動物,但它前半部分的兩側有五對鰓裂,這是後口動物最重要的特徵,鯊魚也有腮裂的結構,人類胚胎時期也有五對腮裂,甚至有些人出生後腮裂沒有閉合,也就是“鰓瘻病”,這說明我們是由同一個祖先演化來的。二分體的肛門在後面,是肛前尾,也就意味著它無法像肛後尾的動物那樣做很大幅度的擺動,不然吃進去的食物都擺出去了。以古蟲動物為例,它前面的口很大,上面有肌肉,可以把水吸進去,其中的氧氣進行呼吸,廢水就從鰓裂裡排出去,而不是從肛門出去,不然腸道里食物都一起排出去問題就嚴重了。所以說,這也是自然選擇的一個形態學證據。

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原来人类最早的祖先是“虫”

Nature封面上人類最早的祖先“皺囊蟲”

繼續再往前追溯,就是第4個事件,是在陝西發現的皺囊蟲,距今5.35億年前,逼近寒武紀的底限。它是一個微小的、囊狀的有口動物,而且口很大,佔到了身體的1/3多,但它沒有肛門,消化道很窄,需要的能量也不多,也沒有鰓裂的結構,通過表皮來吸收氧氣。從時間上來看,它比澄江化石庫還要早一千五百多萬年,因而在世界範圍內被視為最早的動物,也是最早的人類的祖先。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希望繼續向前,在進化論的指引下,進一步認識已有世界,發現新的世界。

(注:以上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校核,未經主講人審定,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