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陰陽面:理想與現實

在本文開始之前,先給大家科普一下區塊鏈目前的三個圈層:鏈圈、幣圈和礦圈。

鏈圈:是以研究區塊鏈技術和應用開發為主的圈子。

簡而言之,做產品的。

幣圈:是以買賣虛擬貨幣或發行(ICO)虛擬貨幣的一類人群,炒幣跟炒股套路雷同,以高拋低吸套利。

簡而言之,炒X的。

礦圈:一般是倒賣礦機,開礦場,託管,挖礦。礦工以程序員居多,但現在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產業鏈,礦池、虛擬礦機和託管業務的出現,把礦工的門檻降到了最低。

Ps:關於礦圈後續會詳細介紹,現在只要知道它是比特幣流通不可缺少的媒介就好了。

本文要講的就是鏈圈與幣圈的事情。

在區塊鏈行業中,鏈圈與幣圈一直以來似乎存在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之間相互看不上,卻奈何都在一個行業裡打拼。

幣圈之前說過,被外界廣泛認為是一群專注於炒幣,甚至自己發幣的人。他們的熱情在於論述“韭菜有罪論“,是韭菜就活該被割。追漲殺跌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一個不好大不了卷錢跑路玩消失,只要跑之前不被計入公信名單就算成功。

而鏈圈的人則似乎承載了更多的理想,他們埋頭於項目產品建設,爭執於程序邏輯推斷,他們對利用區塊鏈改變世界,改善未來有著使命般的崇拜。

幣圈諷刺鏈圈的人都是一群技術呆子,放著眼前的錢不賺,反而去追求什麼區塊鏈的未來,好似溝裡面的和尚不食人間煙火才會搞的“此世修行來世享福”;而鏈圈則認為區塊鏈目前不過是個“小寶寶”,幣圈揠苗助長的摧殘行為是在毀了區塊鏈無限的前程……這兩個圈子的話題往往都是幣圈起,鏈圈收。幣圈一直在敗壞區塊鏈的名聲,而鏈圈則似乎一直在挽回已經“聲名狼藉”的區塊鏈。

幣圈不新鮮的“新鮮事”:

“韭菜”與“大佬”輪迴不止,今天是“大佬”明天就是韭菜。

說到幣圈有多吸金,就不得不提“比特幣披薩節”,8年前的今天佛羅里達州的程序員Laszlo Hanyecz用一萬個比特幣買了兩個披薩餅。這項交易因第一次在真實世界使用比特幣交易購買實物而聞名,所以五月二十二日被稱為“比特幣披薩節”。


區塊鏈的陰陽面:理想與現實


今年的2月25日,(當所有人都認為這位程序員這輩子都不會吃披薩的時候)這名程序員又用了比特幣買披薩了,不過僅花了0.00649個比特幣。

在小猿寫本文的時候,比特幣的價格正在6500美金左右浮動。比特幣如此暴利自然吸引了無數的人進來撈錢,運氣好的就成了大佬,運氣差的就成了韭菜。

小猿認識的那位號稱比特幣投資賺了300w的“大佬”,前段時間正在考慮是不是要掛個彩斷個臂打打狗血的親情牌。畢竟借親戚的錢要還,但他手上的那套房子是不想給的。短短一個月之內比特幣跌了將近2000美金,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韭菜”。

大佬的例子可謂是數不勝數。

俗話說的好,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要是沒有被割韭菜的經歷,多半是割別人韭菜的經歷更豐富。

而韭菜被割,與兩種人是分不開的。

一種是經歷傳奇且豐富的“幣圈大佬“;薛蠻子是,他的徒弟朱潘亦然。人之所以投身風險極大的“幣圈“還不就是為了能財富自由?沒有一顆定心丸,誰敢隻身搏大浪?於是乎這群”幣圈大佬“就開始在微博微信上帶起了節奏,造成一副“跟著他們走”就只賺不賠的假象。好比當年風靡微博的股圈大神,“讓你加倉你不加,讓你拋售你不拋,不是我不給力,奈何你們不信我啊。

只是當年被“股神”割過麥子的韭菜們今天依舊要被所謂的“幣圈大佬”連著命根再割一次。

這群所謂的“幣圈大佬”利用了人類心中的貪婪,每天曬倉。比如幾百萬買了某幣,今日漲了一元錢,這相當於賺了幾十萬元。這還不算,這群“幣圈大佬”一旦“待割韭菜”賺錢,還鼓勵這群韭菜四處曬倉,尤其曬給他們的親友。這下子可好,就算明知道這是個大坑,也會有人甘願做韭菜,義無反顧的往裡面跳。

韭菜們把“大佬”之間熱切討論的區塊鏈話題,奉為圭臬,將這些大佬奉為神明,殊不知大佬再“神”也就是個神棍,韭菜賺的再多,遲早也是要被割的。

而另一推動力量則來自於自媒體人。

小猿曾因為被大學某炒股的同學拉進“區塊鏈微博群”而親眼看過如下操作:

某自媒體人在千人微博群裡現場拉盤。呼籲購買X幣,而粉絲則好似一呼百應(有幾個明顯是殭屍號),那場面不亞於三千世界的鴉聲一片。結果不多久群就涼了,後來小猿我查了一下,嗯,那段時間買的確實都跌進去了,而那一呼百應的群主估計是早就跳出來了。

“鴉”鳴聲自遠,非是借秋風“鴉”鳴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這樣頻出話題,燥熱不斷的幣圈自然而然就引起了鏈圈人士的反感。

“他們根本就不懂區塊鏈,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如何入場,如何給空氣幣抬價,然後套現離場。”——不願透露姓名的王先生如是說到這年頭,套個概念就是“區塊鏈博士”,懂個追漲殺跌就是“區塊鏈大佬”。這也就算了,但那群拿著“鏈區”某野雞技術人站臺的“空氣幣”,實在是讓鏈圈的人痛恨到問候對方十八代祖宗的心情都有了。


區塊鏈的陰陽面:理想與現實


對鏈圈的人來講,區塊鏈本是他們技術人,產品人的世界。

要知道,比特幣、區塊鏈的發明,那都是一群技術人費盡忘食,歷盡千辛萬苦才從密碼學角度做出來的成果。

但如今,區塊鏈算是被幣圈亂象給毀了一半。鏈圈普遍認為,幣圈的人甚至還想把另一半也給毀了。

在技術人的心中,區塊鏈還是一個嬰兒,需要慢慢培養,而幣圈的人卻把孩子的未來當成了商品,揠苗助長。

當然,秀才鄙視土豪鄉紳的同時,自然也會有羨慕。技術猿們累死累活也就只能賺那些錢,而且時常還要為BUG擔驚受怕,每逢項目組關鍵時刻就是有家不能回的狀態。哪比的上那些悠哉遊哉在天上飛的“幣圈大佬”。就算“大佬”們一不小心就可能跌下來摔成肉泥,那也比技術猿們累成肉泥要強上太多。

羨慕嫉妒恨,交織在一起,也就成為鏈圈怨氣的源頭。

當然,鏈圈也是相當“有利可圖”的。

先不說阿里、聯想、順豐等各大公司,紛紛爭搶區塊鏈技術人才。四處都能看到那年薪百萬的區塊鏈工作。

國家缺人,企業缺人,又不是很多人都懂的區塊鏈時代,技術猿們其實是被爭相搶奪的香餑餑,畢竟以太坊鏈上的商業模式,轉化成代碼,變成智能合約【後續會一一介紹】,都需要程序猿來解決。

而技術造詣更深的鏈圈的人,則會依託著眼中有未來的投資人去做一個基於公鏈而成的大項目。大到公共安全、製造業,小到動漫產業遊戲產業,到處都等待著區塊鏈填充空白。那是一個美好的前景,無數人心懷期待。而完成這個項目不但可以回應無數人的期待,更能賺取無法估量的利益。帶著使命感前行,背後是相關利益組織的推波助瀾,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現在怕是隻有鏈圈的大佬才能享受了。

“鏈圈是一幫只知道閉門造車,不解風情的頑固分子。”——朱某曾如是說到。

鏈圈的人一般會一步步做技術上的突破,一步步夯實基礎。但對於現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來講,這毫無疑問是太慢了。“這麼好的前景趕緊往上做啊!”這怕是每個不瞭解“鏈圈”的“幣圈”人的心情。

其實,鏈圈的思想反而更符合中本聰的初心。

對於區塊鏈來講,交易只是其中部分功能,而真正的區塊鏈是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普羅大眾的。但當鏈圈的Token,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就被原有世界中的投機者,拿來炒作套利,毫無疑問,這違背了中本聰本來的意願。

現在幣圈的炒作,亂象,不過就是炒房、炒股,利用了區塊鏈的概念,來套利炒作而已。

就像被精心培育出來的植被,還沒結果,就被“幣圈”拿來當傳統金融投資的替代品。

區塊鏈就像一個嬰兒般的生命,在尚未大規模落地應用前,靠投機者預期形成的區塊鏈浪潮,儼然存在泡沫,這點是現階段的必然。

人性自古如此,有光就有暗。但沒關係,讓時間沉澱一切、改變一切,歷史終將會證明:誰只是匆匆的過客,而誰又是區塊“利益”鏈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