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中介告別第二波資本化浪潮,下一站,H股?

曾被鼓吹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新三板,在經歷了2015-2016年的掛牌熱潮之後,極其戲劇化地從高峰走向低谷,一波摘牌潮緊接著襲來,從2017年至今,已經有上千家新三板企業摘牌。如今這一潮流儼然已經蔓延至保險業,迄今,已經有三家保險類企業(靈犀金融、富通股份、東吳保險)宣佈正在申請或已經從新三板摘牌。

掛牌新三板的保險類企業以保險中介居多,無論如何,在保險中介大發展的當下,新三板熱的出現助推這些保險中介在資本市場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而上一次,國內保險中介受到資本青睞還是10年前。

加入新三板摘牌潮

因融資功能長期未能得到充分體現,曾被鼓吹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新三板,正在被加速拋棄,越來越多的企業宣佈從新三板摘牌。

2016年底,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超過了1萬家,但進入2017年下半年開始,摘牌公司數量開始激增,並最終形成一股“摘牌潮”。2017年,從新三板摘牌公司數量為709家,而2018年前7月,這一數量已經達到750家,超過2017年全年總和。

保險類企業也未能免俗,在經歷了2015-2017年的新三板掛牌熱潮之後,個別保險企業已經決定摘牌。

保險中介告別第二波資本化浪潮,下一站,H股?

第三方互聯網保險平臺靈犀金融是最早完成摘牌的保險類企業。2018年5月,即發佈公告稱擬申請在新三板終止掛牌,兩個多月以後的7月25日,該公司正式宣佈摘牌。

靈犀金融相關負責人對『慧保天下』表示,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這兩年新三板市場自身的發展沒有達到預期,繼續掛牌價值不大;另一方面,公司後續不管是在其他資本市場上市還是新的融資,新三板掛牌這事都會產生一些程序上的額外成本。

在專業人士看來,所謂“未達預期”,主要就是指融資功能未達預期。新三板成立之初,被鼓吹為“中國版納斯達克”,被認為將成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其門檻較低,且不對盈利做要求,一時間被廣大中小企業紛紛視為通向資本市場的陽光坦途。

然而,衡量一個資本市場是否成熟、有效,主要就是看掛牌公司質量及市場為之提供融資、流通功能以及定價功能是否完善。而顯然,新三板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其低迷的流動性始終備受詬病。

資料顯示,靈犀金融自2015年7月正式在新三板掛牌後,曾多次公佈募資計劃,但其中只有一次真正獲得了成功,順利募資2840萬元,其餘幾次均無疾而終。

這幾乎也是所有保險類企業在新三板的共同命運。根據『慧保天下』的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35家(曾)掛牌新三板的保險類企業累計募資24次,不過只涉及14家企業,20家企業至今未成功進行任何募資。

從募資金額來看,24次累計募資7.94億元,其中只有3次超過億元。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顯然難以解決問題。眾誠保險曾先後兩次在新三板發佈募資計劃,第一次擬募資13億元,第二次擬募資25億元,但截至目前,均未獲得實質性進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險企業宣佈撤離新三板似乎也就在預料之中。目前,除靈犀金融以及摘牌外,富通股份以及東吳保險也均已發佈公告,申請從新三板摘牌。

其中東吳保險可能將成為新三板市場上停留時間最短的保險企業,其2017年7月才正式掛牌,一年之後即申請摘牌。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新三板摘牌潮的出現一方面源於融資功能讓人失望,另外一方面也在於,一些企業在掛牌之前缺乏全面深入的考慮,不知道為什麼掛牌,也不知道掛牌之後應該怎麼做,“當然,一些第三方機構,包括券商以及律師事務所等為了追求業績,也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

下一站,H股?

由於流動性不足,大批企業撤離新三板,這其中就包含很多發展較好的企業。於這些企業而言,新三板本來就是一塊跳板,通往主板的路徑之一,如今,流動性的嚴重不足只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盛世大聯(盛世大聯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三板35家保險類企業中,最早掛牌的企業之一,早在2014年底就完成了掛牌,而如今,其又成為保險類企業中首家提出“新三板+H”上市計劃的公司。

2018年5月底,該公司即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公司發行H股股票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議案》,正式宣告擬申請在香港聯交所IPO,很快其停止在A股的上市輔導。目前,盛世大聯的港股IPO申請已經獲得中國證監會受理,該公司也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申請。

從目前來看,盛世大聯確係35家新三板保險類企業中最優質的投資標的之一。從2015-2017年的營業收入之和來看,在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公司中,其僅次於山東的潤華保險,位居第二,達到16.34億元。不過,其3年累計淨利潤之和要遠遠高於潤華保險,達到1.52億元,而後者,雖然3年營業收入之和達到了21.59億元,但淨利潤之和只有0.97億元。

登陸主板顯然不只是盛世大聯一家保險企業的訴求,此前,眾誠保險即宣佈要進行IPO,不過該公司自2011年成立至今始終處於虧損狀態,距離IPO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靈犀金融摘牌之後,也曾有媒體報道稱,靈犀金融計劃申請H股上市,但靈犀金融有關負責人在回答『慧保天下』的提問時並沒有給予肯定回答,而是表示“新三板摘牌是基於新三板流動性較低以及公司在做更為長遠的資本市場籌劃。至於是赴港,還是選擇其他資本市場,還在論證中,目前沒有明確結論。”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由於香港聯交所推出了25年來力度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目前赴港IPO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尤其是對於新三板企業來說,“新三板+H股”可免去新三板企業赴港上市前需先摘牌的流程,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不過港股雖“美”,卻並不是每一家新三板保險類企業都可以企及。根據香港聯交所有關規定,赴港IPO的企業,最近一個經審計財政年度營業收入至少為5億港元;盈利方面,則要求扣除非日常業務損益的股東應占淨利潤最近一年不低於2000萬港元,再之前兩年累計額不低於3000萬港元。

而從新三板保險類企業目前的狀況來看,僅這兩項要求,能達到者就已經寥寥。『慧保天下』統計顯示,滿足港股IPO盈利要求的新三板保險類企業只有5家:盛世大聯、潤華保險、華成保險、宜信博誠、德晟保險。再加上營業收入方面的要求,則只有盛世大聯以及潤華保險符合要求。

短短三年時間,從高潮走向低谷,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新三板熱”除了給第三方機構貢獻大量費用外,對於企業發展本身並無太大益處。但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掛牌新三板的保險類企業以保險中介居多,新三板熱的出現助推這些保險中介在資本市場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而上一次,國內保險中介受到資本青睞還是10年前。彼時,泛華登錄納斯達克,國而內多家保險中介獲得國內外資本青睞,先後瞄準登陸主板,只是均未能成行。

歷經十年浮沉,保險中介企業再度走上發展快車道,而新三板恰是保險中介企業迎來的第二波資本化浪潮。雖然,大多數新三板保險類企業未能成功募資,但公司運作規範性已經有了顯著提高,這在保險中介大發展的現在,仍具現實意義。

新三板保險企業募資以及經營詳情

保險中介告別第二波資本化浪潮,下一站,H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