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之地:三十八年之戰守,城破,國亡!

南宋時期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宋人稱之為“天下之脊,國之西門”。襄樊一旦失守,長江門戶洞開,蒙古大軍順流而下,臨安則危在旦夕。襄陽之戰是蒙古帝國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當政,對內欺君誤國,對外屈辱求和。元世祖忽必烈有意吞併天下,決意自中路襄陽突破。一場決定南宋生死存亡的襄陽之戰拉開序幕。先是蒙古大汗蒙哥在西攻四川釣魚城重傷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爭奪汗位。

兵家必爭之地:三十八年之戰守,城破,國亡!

鹹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水師大將劉整(名將孟珙麾下大將,受奸相賈似道排擠而失節降元)率水師降元,並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忽必烈聽取了劉整的建議,決定攻打襄陽,作為打破宋蒙對峙的突破口。

鹹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劉整、阿術兵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陽市),守將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名將史天澤助戰,並聽取史天澤的意見:蒙古軍在襄陽、樊城二城四周修築城圍,並封鎖漢水,截止1269年,蒙古軍基本上完成了對襄陽長期圍困的軍事部署,襄陽和樊城變成了兩座孤城。

兵家必爭之地:三十八年之戰守,城破,國亡!

當蒙古軍在襄陽、樊城二城四周修築城圍的時候,駐守在襄陽的宋軍進行了多次的出擊,試圖打破蒙軍的包圍,不過,宋軍的多次努力均被蒙古軍擊破。而宋廷也不斷派兵援襄。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軍援救襄陽,與蒙古水軍在襄陽東南的漢江上進行了一場大戰,張世傑不敵投降蒙軍的劉整,被迫退回。隨後趕到的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則利用春季漢水暴漲,以戰船將糧衣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同年6月,荊鄂都統唐永堅,自襄陽城殺出,結果兵敗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貴率5萬援軍、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卻遭沿江堡壘的蒙軍猛烈阻擊而增援未果。南宋以五年八次共計十五萬水師救援皆告無功。在宋將夏貴趁漢水春潮上漲送糧至襄陽後,蒙古軍劉整與阿術決定大練水軍,奪宋軍之所長,補蒙古軍之所短,襄陽戰局出現了轉折。

兵家必爭之地:三十八年之戰守,城破,國亡!

元軍在長期圍困和進攻襄陽的過程中,逐步摸清了宋軍守衛上的特點。當時襄陽和樊城隔漢水相望,宋軍在漢水修築浮橋,兩城互通援兵。1273年正月,阿術派水軍斷鎖、鋸木、毀橋,使襄陽城內宋軍無法支援樊城。又使用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所制之回回炮(當時最先進之攻城拋石機)攻城,樊城破。1273年正月元軍破樊城後進行屠城。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襄陽守將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1273年二月,襄陽宋將呂文煥在蒙古軍帥阿術“襄陽投降可保全城安全”的允諾下降元。轟轟烈烈的襄陽保衛戰,至此結束,前後持續六年。襄陽、樊城失陷後,南宋門戶洞開。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今杭州),南宋亡。

兵家必爭之地:三十八年之戰守,城破,國亡!

從公元1235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38年。在這段時間內,共中間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蒙古南宋各自的內亂甚至內戰、雙方爾虞我詐的談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種事端是層出不窮。

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各方的援兵也源源不斷地前來增援。當然,嚴謹的說應該是元朝的援軍不斷增援。忽必烈為了啃下襄陽,將全國各地的元軍紛紛調至襄陽。而南宋這邊,眼看是危機存亡之際,廟堂之上卻每日歌舞聲瑟,燈紅酒綠,儼然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援軍遲遲未到。後來有人馳援,但已經是戰機全失,杯水車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