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家:提倡尊卑等級的「仁」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春秋時期的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學說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

儒 家:提倡尊卑等級的“仁”

產生背景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正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周朝王室所建立的統治權威被嚴重動搖,各諸侯國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與日俱增。就如何建立一個被大眾所認可的政治秩序問題,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出現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學派。

儒 家:提倡尊卑等級的“仁”

形成過程

在儒家學派之前,“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社會普遍認同的秩序觀念。孔子在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將其整合,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使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社會。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孔子也獲得了一批忠實的追隨者,這些人信仰孔子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

漢朝以後,歷朝歷代的《四書五經》經過無數次修訂,孔子原作已經面目全非。儒學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現在我們所說的儒家思想,主要來自於宋朝的儒學思想。

儒 家:提倡尊卑等級的“仁”

主要觀點

1.禮治: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不能超出自己的規範之外。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是否穩定。儒家的所謂“禮”實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的,如果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2.德治: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應該通過德育,讓人們有廉恥之心,從心理上改造自己,並認為這是最徹底、最根本和最積極的方法,不是刑罰之類的制裁所能做到的。

3.人治:儒家的“人治”就是重視人的特殊性,重視人的道德發展和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

儒 家:提倡尊卑等級的“仁”

對時代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我國封建社會中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被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對民族融合和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到了封建社會中後期,儒家思想開始顯現出消極的一面,阻礙了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等都有深刻的影響。

儒 家:提倡尊卑等級的“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