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雄——樂進

三國爭雄——樂進

樂進

  • 東漢末年名將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名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譚、袁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飛等人,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後來從曹操徵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諡曰威侯。後世將其與張遼、張郃、于禁、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 本名

    樂進

  • 字號

    字文謙

  • 所處時代

    東漢

  • 民族族群

    漢族

  • 出生地

    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

人物生平

三國爭雄——樂進

每戰先登

樂進容貌短小,有膽烈而跟隨曹操,為帳下吏。被遣回所屬郡募兵,募得千多人,歸還後升軍假司馬、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194年),樂進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蕤於苦縣,都是先登陷陣而有功,封廣昌亭侯。

建安三年(198年),樂進從徵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破其別遣軍將。

建安四年(199年),又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小沛,都獲得了勝利,拜為討寇校尉。

驍果顯名

建安五年(200年),樂進與于禁渡河攻獲嘉,歸還後,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

建安九年(204年),從擊袁紹之子袁譚、袁尚兄弟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拜遊擊將軍。不久樂進別擊黃巾,破其眾,平撫樂安郡。從圍鄴城,平定後追擊袁譚於南皮,再次先登,闖入南皮城東門。袁譚敗後,樂進別攻雍奴,再破其軍。

三國爭雄——樂進

鹹有效勞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上表漢獻帝,稱讚樂進及於禁、張遼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於是以樂進為折衝蕩寇將軍。樂進奉命別徵高幹,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後。高幹等人還守壺關,連戰斬首。高幹堅守未下,直至曹操親自來徵,壺關方拔。秋八月曹操徵管承時,進軍淳于,遣樂進與李典往擊。結果管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盡平,惟荊州未服,被遣屯軍於陽翟。

建安十三年(208年),樂進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建安十四年(209年),進擊關羽、蘇非等人,皆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後樂進又從討劉備手下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當敵制決

建安十八年(213年),從徵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

建安十九年至建安二十年(214—215年)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以樂進數有軍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不久,樂進遷右將軍。

建安二十年(215 年),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際,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曹操在出徵張魯前,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時就打開)”,在大軍壓境之際,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因雙方兵力懸殊,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本來張遼、李典二人不睦,曹操為了防止戰中二人間隙至於不利之境,於是命令樂進守城接應。三人在逍遙津之戰緊密配合,大破吳軍,幾獲孫權。戰後,張遼問投降的東吳士兵,剛有個紫色鬍鬚、上身長腿短、善於騎射的人是誰,東吳降卒說那就是孫權。張遼與樂進在戰場上遇到,談到這事,說早知道就急追他,搞不好就抓到,曹軍聽了皆大為嘆恨。

三國爭雄——樂進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其子樂綝嗣任。樂綝性格果毅,有乃父之風,官至揚州刺史。後諸葛誕造反,掩襲殺樂綝,朝廷下詔悼惜,追贈衛尉,諡曰愍侯。其子樂肇嗣任。

正始四年(243年),樂進從祀於曹操廟庭。

人物評價

總評

樂進容貌短小,作戰勇猛,因膽烈跟隨曹操,多次有先登之功。

歷代評價

曹操: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三國爭雄——樂進

樂進

劉備: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

陳壽: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王歆:樂進魏之名將,志列於張遼後,其勇悍猛迅,當亦其儕也。惜史書不詳,便松之不得益一字。遍觀其傳,如日記行述,不過某某日於某某處破某某敵而已。所得者,唯別傳不見之名有數,如管承、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