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文 | 老嘻哈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雞肋”者,“啃不著幾口肉”是也。

楊修因為說了兩聲“雞肋”,就被曹大爺借了腦袋。

今天,我把“雞肋”這詞兒用在“公務員”這個光芒萬丈的職業上,恐怕也不太招人喜歡。

遠的不說,估計家裡的三姑六姨七舅姥爺就不會認同我的這個比方。畢竟在前兩輩子人心裡,還是公務員這碗飯吃著踏實啊。

的確,在他們的印象裡,公務員有穩定的工資,有可觀的津補貼,曾經有能拿不能說的灰色收入和各種隱性福利,關鍵是,無論多少,你能捧著它吃一輩子。

但,

事情好像也不完全是這樣。

1

時代一直在變,從改革開放的第一天起,公務員隊伍中就總有些“不安分”的活躍分子,寧願冒單位、家庭、社會輿論之大不韙,毅然決然地把鐵飯碗還給國家,到市場上去尋他們夢想中更大、更自由的飯碗。

在我的印象裡,這樣的大規模“跳槽”歷史上已經發生了3次:

一次是改革開放之初,以王石、劉永行等為代表的人,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發生了同頻共振,跳進了商海;

一次是1992年,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已經展開了翅膀,全國12萬公務員離職,1000多萬公務員停薪留職,下海創業;

一次是02-03年間,拜機構精簡所賜,全國共有10304名科級以上黨政幹部辭職經商,我國現如今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就是在那個時候由這些“跳槽”的公務員草創的。

當然,也有很多媒體、公眾號大肆渲染中央八項規定出臺,特別是全面從嚴治黨啟動之後,一些縣官、廳官“憤然離職”的現象,把這稱為“隱性福利消失後的公務員離職潮”。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但無論是官方或是學者,亦或是我本人和我周圍的同事,都認為與前三次離職潮相比,這一輪根本算不上是“潮“。更關鍵的是,跟扎堆兒往裡擠的人數比起來,走的這些簡直可以說是體制之牆上脫落的牆皮。

2018年國家及絕大多數省份公務員報考人數都有10%以上的增長,且這一增長率已經保持了近10年。在一些網媒和鬱郁不得志的公務員網紅文章裡,把這種現象認定為“90後一代安逸主義、頹廢主義”的症狀,把公務員職業認定為自甘墮落的老油條工種,貌似大好青年都跑去考公務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跨越發展的大任就後繼無人了。

對這種觀點,老嘻哈有話說。

2

先分析一下,當前社會為什麼公務員報考熱長久不退:

  • 第一,生存乃青年之首要任務。

考公務員對一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年輕人而言,是個徹頭徹尾的基於生存需要的選擇。每年高校畢業生近百萬,市場競爭之激烈,就業崗位之稀缺,使得“活著”成為眾多90後不得不思考和麵對的現實。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與其他靠技能、經驗競爭的崗位,或者靠技術、資本支撐的創業比起來,公考這類靠知識、文筆和談吐就能完成的競賽,在規則上更容易被年輕人掌握,即便淘汰率非常高,甚至某些崗位錄取率數百比一,可是規則易懂、遊戲公平,一旦過關,就有一個可以捧到退休的鐵飯碗,不用像私營企業那樣,拿著年薪也有朝不保夕的感覺,何況大多數還是按月領僅夠餬口的工資。

總而言之,先不管職業生涯怎麼樣,混口飯吃才是剛進社會年輕人最大的需要,像公務員這樣的長期飯票,完全值得一搏。

  • 第二,鐵飯碗端得倍兒有面子。

在華夏文明裡,吃皇糧一直是最有面子的職業,甚至光宗耀祖的事情。古時候能吃皇糧的人都至少得三甲進士,何止萬里挑一。新社會,公務員的門檻雖然不如科舉考試那樣嚴苛,但能跨過門檻的也都算得上是知識分子,無論是職業帶來的社會地位,還是權力帶來的社會威望,總之公務員身份還是很吃香的。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比如,同等條件下,私企職員和公務員比起來,在婚戀市場上一般要處於弱勢;子女入學、父母看病這些家家都得唸的經,公務員念起來要簡單的多;甚至連某些汽車4s店、信貸產品,常把公務員身份作為抵押優惠條件,關鍵時候真能多貸點款,或者少掏點利息。

  • 第三,萬一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呢。

在一些人眼裡,進了公務員隊伍就剩一個字,“熬”。熬走了領導,你就是領導。單位不一樣、職數不一樣,熬的時間也不一樣。但就目前來看,進了市裡,基本上八零後可以到科級,至於能不能到縣級、廳級,要看努力,也要看造化了,只能說越往上越鳳毛麟角。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公務員你好

公務員專屬雙層水晶杯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小程序

現在國家和各省都在大力選拔培養年輕幹部,給80、90後也提供了不錯的上升通道,機會是有的,一不小心被哪位領導看中了,或者一不小心做出點成績,坐上“火箭”也不是不可能的。

總之,公務員火有火的道理。

但就我的觀察也發現,只要進了隊伍,沒過兩年,80、90後們就會怨聲載道,抱怨工資低,抱怨工作苦,抱怨提拔慢,然後越來越留戀酒桌飯局、呼朋喚友,一步步往中年油膩大叔的方向發展,收入、職務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腰圍,他們對自己職業的評價,也和眾多網媒逐漸趨近,就是“雞肋”一塊。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現象,不少公務員進了體制,就停止了知識更新和技能培養,整天應付機關裡的行文辦事,幾年下來就荒廢了謀生技能,很可能像某些公眾號所說的,離開體制就是廢人。

3

但我想說的是,雞肋滋味好不好,關鍵你得會啃。這會啃與不會啃的區別就在於,必須要認識到,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雞肋不只有難啃的骨頭,還有皮和雞脯。

在我周圍的社交圈子裡,公務員雞肋的啃法,大致分為三種:

  • 第一,“自得其樂式”啃法。

好這口兒的多為家境殷實的90後公務員,我周圍就見過一些,無論男女,家裡都是小有成就的商人,父母鼓勵考公務員也就是怕孩子和他們一樣吃苦,反正不愁錢花,工資少點就少點,穩定就好。這種情況的90後公務員往往平時消費闊綽,也不在意單位福利多少,有興趣的時候就多幹點工作,沒興趣的時候就躲遠遠的,反正也不怕領導穿小鞋,基本不操心提拔的事兒,那真是一直在玩兒。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當然,也有一些女幹部,生了孩子,沒啥提拔的想法,相夫教子,幹好本職工作就行,掙錢自然有老公張羅,工作之餘逛逛淘寶、京東,買買家用,聊聊八卦,開心就好。

我不是諷刺這樣態度不好,而是想說,只要你自己不覺得有問題,過得舒坦,這是大家的自由,誰還跟快活有愁啊。

所以,自得其樂式啃法,雖然吃到嘴的肉不多,但人家也不在乎那一口,啃著玩兒唄。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部分群體正在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擴大,很多提拔無望的中年幹部也加入到其中,成為機關裡有閒階級的突出代表。

  • 第二,“吃碗望鍋式”啃法。

這種也很好理解,就是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沒個夠。這部分公務員有點認死理,而且口味專一,在公務員這條道路上有宏偉遠大的職業規劃和目標,立志一條道兒走到黑。今天剛入職,第二天就敢想市委書記的事兒。單位裡髒活累活苦活搶著幹,週末加班也是回回不落,人際關係玩兒的也是風生水起。尤其對一些官場小道消息敏感度極高,而且信息來源還頗為可靠。平時領導出現的地方,十有八九得有他的影子,目的也很明確,希望得到領導的信任和栽培。

如果這些人願意給你看他們的計劃表,估計從副科到正廳的任職時間都策劃好了,還得精確到天。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總之,吃碗望鍋式的啃法也是職業精神的體現,幹一行愛一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家沒錯,至於能在仕途上走多遠,那就得靠造化了。也有不靠造化的,比如,某些領導幹部子女,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正規軍,而且是嫡系正規軍,是重點培養對象,人家有仕途基因,吃著碗裡的,不著急鍋裡的,只要步伐平穩,總有一口鍋是他的,所以啃起來吃相也比前一種優雅一些。

  • 第三,“營養均衡式”啃法。

這是一個新興群體,他們做好了一顆紅心兩手準備。這紅心就是無論如何工作上要盡一把力,要讓領導認識到自己的才能,並適當地處理好與不同人物的關係,以求仕途長度最大化;但他們不會過分地迷戀仕途,也認識到,當不當官,當多大官,可能不是自己想或者努力就能決定的事,有很多因素不可控。

於是他們逐漸將另外兩個目標和準備納入了視野,一是增收,他們在政策、黨紀和法律允許範圍之內,儘可能憑自己的特長以及家庭、朋友圈的協助,創造社會價值,增加家庭收入;二是增技,他們平時沒有放鬆學習,不只是學習黨的理論和政策,而是涉足其他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努力提高學歷,放下身段廣交朋友。

如何把公務員這塊“雞肋”啃出滋味來

可以發現,這類“營養均衡式”啃雞肋法,愛吃、想吃但不迷戀,而是儘可能吸收雞肋的營養,讓自己更經得起摔打。不難想象,即便有一天,機構精簡再次讓隊伍中的一些朋友離開體制,他們也不會是那個手足無措的人;甚至當他們羽翼豐滿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主動離開體制。他們讓我想到《反脆弱》這本書中提到的“啞鈴型”人生,本職工作之外,你得通過學習開發一個能夠匹敵的“副業”,從而抵消失業的風險,讓自己不再脆弱。有點類似於“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但更有“狡兔三窟”的智慧。

所以,公務員確實是塊“雞肋”,但啃的好,它依然會成為人生廣闊舞臺上一個不可或缺而又意義重大的部分,依然會啃的很有滋味兒。究竟怎麼啃,全看你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