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在客家社會里,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江西通志·輿地略·風俗》中記載:“衣冠所萃,文氣儒術為盛,閭閻力役,吟詠不輟。”可見,客家地區父教子習、兄弟相長、崇文重教的風尚,與南來的中原士族帶來的文化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客家人聚居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區,山多地少、人口眾多,向外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耕讀傳家”便成為客家人的傳統理念。家族希望通過辦學來提高本族子弟的文化素質。客家宗族教育的普及也在相當程度上增強了宗族的凝聚力,鞏固了封建宗法制度,增強了客家人的認同感。他們聚族而居,為了家族的興旺與發達,大力創辦族學。族學由宗族出資延聘教師,學生主要為本族子弟,並且學校大多設在祠堂。客家人認為,在祖先的神位面前讀書,能更好的得到祖先的保佑。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文廟)

上杭文廟又稱孔廟、學宮,是我省保存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廟,成為杭邑歷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揚儒學、祈求功名、聚文會友的高雅聖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門前“下馬碑”,上面刻著“奉旨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意思是“奉皇帝命令,所有一切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了這裡,一律下馬(朝拜孔子)”。在封建社會,所有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文廟見到此碑,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以表對孔子的尊崇之意。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紫陽書院)

上杭文廟旁有紫陽書院,舊名二先生祠,始建於宋寶祐五年,為知縣李務行創建,祀朱文公熹。五十二年,知縣周宗濂重建,因朱熹別號紫陽,為紀念朱熹、弘揚儒學,改名為紫陽書院。自明以來,縣學生員定額20名。紫陽書院常年有幾十名生員士子在此講學會文。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丘(邱)氏總祠

上杭丘(邱)氏總祠曾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師範--“上杭師範傳習所”舊址,著名的抗日保臺愛國志士丘逢甲,對上杭的教育事業十分關心,適杭時,倡議廣設新學,培養愛國、強國、科學救國人才。1905年,遣學生來杭,與荷公先生丘復等丘氏族人在上杭丘氏總祠創辦“上杭縣師範傳習所”,開設國文、英語、算學、史地、植物等課。這是上杭歷史上第一所培養師資的學校,為興辦新學培養了骨幹力量。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龍田書院)

“龍田書院”位於上杭縣南陽鎮龍田中學內,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清末設為高級學小。1926年春,年僅10歲的陳丕顯來到龍田書院求學。1929年設“南陽區高級勞動小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建為“龍田中學”。

步雲書院

步雲書院,坐落在上杭縣步雲鄉梨嶺村西北約五華里處,建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書院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林開莘是出生於梨嶺村的一位進士,他看到這一帶山勢高峻,風景秀麗,雲霧瀰漫,步出院門,宛如置身於悠悠白雲之間,便將新建書院取名為"步雲"。原福建省委書記伍洪祥、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俞炳輝和革命烈士羅步雲當年都曾在此指揮作戰。

客家人為了祈求文化昌盛,在客家祖地上杭還保留了很多文昌閣。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文昌閣)

清朝中葉,上杭蛟洋人民為了祈求文化昌盛,於村中心倡建了文昌閣。從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歷時13年才建成。文昌閣外觀六層,實為四層。一至三層分別安奉了孔子、文昌帝君、文魁星的神像,頂層為傘狀懸柱結構。據說,蛟洋自從建了文昌閣後,果然文運亨通,才士輩出。每年三月初三,全鄉文人紳士都紛紛集會於此高閣,"稱觴祝遐",以為"省身克己之助"。辛亥革命後,文昌閣改辦為學校--廣智小學,鄧子恢等人就曾任教於此,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前往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親自修改的政治決議案。大會之後,閩西各地認真貫徹"閩西一大","武裝鬥爭"、"抽肥補瘦"的土地革命精神,呈現出一派"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客家人特別敬畏和尊崇文字,對寫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或玷汙,必須集中焚化於敬字塔中。於是在客家地區敬字塔尤為普遍。

敬字塔,也稱敬字亭、惜字塔、焚字庫、化字爐,或稱聖蹟亭,始建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有些塔還設龕供奉倉頡、文昌、孔子等神位。敬字惜紙的風尚,是崇文重教的體現。

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人

(圖為上杭縣稔田鎮南坑村的清代“敬字塔”)

客家區域教育文化根植中原文化,不但傳承了中華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民系的生存與發展的苦難歷程中演繹得如此輝煌和波瀾壯闊,值得我們回味。。。

編審:鍾衛紅

監製:邱甫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