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你看过权游吗?

我一般不大看美剧。

你知道一个叫夜王的吗?

知道,好像是西游记里的人物。

还有那个龙母?

这个我知道,龙王他娘嘛。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这是最近的一则有关《权游》的冷笑话,没看过《权游》的人居然成为嘲笑的对象。这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权力游戏》的成功,但听起来总不是滋味。我们国家庞大的影视行业,什么时候才能拍出这样经久热议的恢宏巨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剧迷心中的痛。

平心而论,国内并不缺精良剧作,虽然并不是很多。《雍正王朝》《大宅门》《潜伏》等等都在精良之列吧,但拿来跟《权游》一比,便立刻变得无语。美剧是制作精良的专业精品,而国产剧只是在手工小作坊里生产出来。打一个粗浅的比方,大概是红米与iphone的差距。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差距显而易见,像《权游》这样的几年拿下45座艾美奖的里程碑式的大剧,以国内娱乐市场现状看,恐怕一时半会儿是没法追上了,但如果不从现在就开始动手,用高效的方法,借鉴成熟的路径,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追赶上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权当戏说:

第一、国内影视作品审查制度必须展示更开放的姿态,或许出一个负面清单,搞一个中国式的分级制度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国内的影视剧审查制度貌似一点也没动弹啊。听圈里人时有透露,似乎每年都有不少作品被审掉。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我们的文化娱乐市场,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市场。我们称之为文化阵地。阵地这个概念大约有些僵化之嫌,但很遗憾,一些文化主管部门依然遵循此道。只要意识形态上不出问题,质量好不好,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标准。

所以,开放和宽容是大趋势,如果不提前多做点准备,多出一些可以走向世界又雅俗共赏的精品,将来国内这样十几亿的收视市场都会留给别人,这很不科学;

第二、建立先尝后买、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给投资和购片方一个缓冲,不能砸下巨资只买来一个教训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美国每年新番上线的美剧多达几百部,许多看似不错的剧目,仅仅拍了一季就夭亡了,收视率是唯一生存下去的标准,而不是看给演员付了多少片酬。国内的剧集动辄几十集上百集一次性拍完,质量的好坏完全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以至于上线之后,即使从第一集就完全“扑街“,投资方的钱也都砸了下去,而电视台也只能硬着头皮播下去。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台在购版权时,特别注重明星效应的原因。因为要一次性卖断,还不能半途退货,所以就捡”靠谱“的来。谁的粉多,就谁上,结果恶性循环;

第三、投资影视剧是一个细活,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如果投资方都能把眼光从明星身上移开,放到真正的市场运作上,观众为上,收视为王,才能看出来一个团队真正的真实的水平。如此便不需要花许多银子来买教训,投资效率一下会提高很多

有关《权力的游戏》的冷笑话,让人既爱又恨

你就说三国演义这样的巨著,如果再翻拍的话,按照剧情的时间点把它切分成十季八季。先制作投放一部分,看看市场的反应,收视数据和观众的评价,才决定往后该怎么调整。或者就此罢手,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以来,无论是刷明星脸还是卖粉丝量,通通先要过市场这一关。先拍出来的剧集投放市场,故事不好,水分太多,如果扑街,名气再大也只能往后站。小鲜肉们如果真的厉害,收视率说话,别人也服气。一旦编导演都很上道,观众收视大为捧场,有这个作保证花钱就花的心甘情愿,便是追加投资大概也不成问题。相信精品就这样做出来了。

此外,现在影视圈做导演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行。如果是骡子是马,都能牵出去先溜一溜,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感滥竽充数了。像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大家,似乎也可以放下身段,做一部类似《权游》由这样的大作。毕竟电视剧集的发展是趋势所在。做得好一点,也不比电影少挣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