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历史文化

在中国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度,吃既是民生之本更是一种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而经久不衰 ,这与我国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植被繁茂有密切的关系。成都平原得益于都江堰千秋水利之功带来的悠闲生活,对吃的研究更是远近闻名。站在历史的又一新的篇章,让我们再次探讨那古老的话题……

火锅历史文化

火锅演义

三国时代,已有用“五熟釜”制成的火锅,这奠定了火锅的基本形态。隋炀帝时代,就有了“铜鼎”,也就是火锅的前身。南北朝时期,使用火锅煮食逐渐增多,各式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火锅种类得到了发展。北宋时代,火锅已被记入典籍,名叫“拨霞供”火锅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清朝统治年代,火锅更兴盛,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抗战时期,四川火锅店剧增,整日顾客盈门,四季不衰,虽在三伏仍然客满。如今四川本地大街小巷,数不清的大小火锅店。四川火锅走向全球,远到北美、西欧、东瀛等。火锅的发展带动了火锅底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六六红就是行业中的一家。

帝王与火锅

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先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

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迁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交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

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火锅历史文化

吃火锅的讲究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泮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

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芜菜、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历史文化

火锅与名著

《三都赋》记录中看出火锅在四川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

《魏书》中记载,曹丕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

《问列十九》唐朝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戏泥小火炉。”

《山家清供》南宋林洪的食谱中,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胡适先生二三事》现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用文章描写火锅给他留下的深刻印名象。

火锅历史文化

火锅的别名

火锅,古人称“古董羮”   四川人叫“火锅”

广东称为“打边炉”     宁夏称为“锅子”

江浙一带称为“暖锅”    北京一带则称为“涮锅”

日本称为“司盖阿盖”    英文名称:hot pot

重庆火锅的文化特色

重庆火锅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他地望尘莫及的。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于人们说:“到重庆若不吃火锅,那就等于没到过重庆!”

①它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一词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称,还是技法、“吃”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

②它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民俗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③它有较大的普及性。在重庆,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一不偏爱重庆火锅,家家都会做。

火锅历史文化

四川火锅历史

四川火锅的大约出现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1851)。发源地是长江之滨泸州小米滩。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常宿于此。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味道美不可言,这种吃法长江边各码头迅速传开。后来有人一挑箩筐,一头放牛杂、小菜,另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分了格的“大洋铁盆”内盛沸腾翻滚又麻又辣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船工就干脆各认定一格,按照自己点的菜吃,这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吃法吸引来了更多的人参与。

民国二十三年,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铁盆换成赤铜锅,卤汗、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适合不同人的口味,后来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

抗战时期,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火锅的美味。

四川火锅的特点

鲜香味美

在火力作用下,火锅中的汤卤处于滚沸状态,食者边烫边食,热与味结合,一热当之鲜;加之汤卤调制十分讲究,含有多种谷氨酸和核甘酸在汤卤中相互作用,产生十分诱人的鲜香味;再加上选用上乘的调料,新鲜的菜品、味碟,真是鲜上加鲜,回味无穷。

制作精细

从调味的选用必须是上乘外,汤料的熬制,原料的加工,味碟的配备,菜品的摆放,烫食的艺术都十分的讲究有道理。

欢乐方便

火锅之乐,在于意趣,亲朋好友,宾客同伴,围着火锅,边煮边烫,边吃边聊,可丰可俭,其乐无穷,正如清代诗人严辰写的“围炉聚饮 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火锅历史文化

四川火锅吃法的口诀

肉类先下汤味鲜 海鲜疏菜在中间 带血粉类易浑汤 只好放在最后边

不宜一次多投放 食物生熟难分辩 保持中火小开状 随烫随食味更鲜

水发薄片夹着涮 大约十秒脆又鲜 倘若久煮体缩小 嚼不烂且味道棉

熟食烫透即可食 厚大生块煮松软 脑花盛在漏勺煮 以免搅得满锅翻

白汤不辣味鲜美 宜烫海鲜与疏菜 红汤麻辣味鲜浓 刺激过瘾汗涟涟

周边提取味道重 开处起锅味稍淡 祛风除湿防感冒 亲朋团聚合家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